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生态学习观视角下虚拟学习社区用户满意度模型构建与验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虚拟学习社区逐渐成为大众终身学习平台,研究用户满意度不仅对维持社区发展活力具有实践意义,也对未来学习空间的设计具有借鉴启示作用。该文首先从生态学习观视域分析界定相关概念,然后融合多学科理论,整合信息系统的持续使用理论、心理学的心流体验、社会认知理论和教育学的生态学习观构建虚拟学习社区用户满意度的概念模型。通过问卷收集大中专院校师生用户对MOOC、知乎、果壳、维基等代表性虚拟学习社区的调查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对1165份问卷进行分析,探索了影响用户满意度的主要因素及机制。研究发现:感知有用性、期望确认、心流体验、社区归属感和感知交互性直接正向影响用户满意度;自我效能感、心流体验和感知开放性间接影响用户满意度;感知交互性对用户满意度的总效应最大,其次是期望确认、心流体验、感知开放性、自我效能感、社区归属感,感知有用性。最后提出三条提高满意度的建议:重视感知交互性建设,设计智能化交互服务环境和交互激励政策;注重用户期望确认,创建具有沉浸感的个性化服务环境;加强系统开放性建设,拓展系统多样化开放服务能力。
  关键词:虚拟学习社区;满意度;生态学习观;感知开放性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提出关于虚拟学习社区的若干论述,如构建高校网上虚拟社区,增强高校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能力;构建针对专业领域的科研网络社区,丰富科研创新信息化支撑体系建设维度;建设网上优质教育资源应用交流和教研社区,作为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重要支撑;建设在线培训平台和网上学习指导交流社区,实施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政策引导带来虚拟学习社区的繁荣发展,虚拟学习社区逐渐成为大众终身学习平台。越来越多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投入大量成本开发在线虚拟学习社区,然而有些社区在早期繁荣发展后,用户满意度降低,活跃用户日渐减少,社区发展陷入停滞。如何提升用户满意度,激发用户活跃状态,成为虚拟学习社区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2.O行动计划》中要求继续推进“三通两平台”。 “网络学习空间覆盖行动”是其实施的主要任务之一,已有的虚拟学习社区的建设能否为“一人一空间”的终身学习服务环境建设提供实践基础和应用启示也是需要学者们研究的问题。因此研究虚拟学习社区用户满意度影响因素,揭示虚拟学习社区用户满意度形成机理,对已有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实践指导作用,对未来学习空间的设计与实施具有借鉴启示作用。
  一、虚拟学习社区的概念及满意度研究现状
  虚拟学习社区是信息技术及教育新理念在网络应用中的产物,它不仅具有虚拟社区的社交特性,同时还是在线学习系统,通过互联网将拥有共同兴趣目标的人联结起来,在互动交流中,分享观点,传播知识,从而促进个体知识构建和群体智慧的发展,形成学习共同体和生态学习环境,满足个体的发展需求。
  随着Web3.0、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虚拟学习社区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员工培训、科学普及、学术研讨等非正式学习场景,成为大众终身学习的有效平台。知识的传播方式也由原来的金字塔模式变成了扁平的网状模式,每个人既是知识的生产者,也是知识的消费者与传播者。MOOC平台、维基网、果壳网、知乎等不同主题的学习社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用户使用,用户满意度的实证研究也逐渐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如下页表1所示)。有学者从个体层,基于不同学科视角分析用户满意度,如汪祖柱、吴磊、Nagy基于信息系统视角,关注系统技术和媒体内容对个体的影响;Navimipour整合心理学和信息系统相关理论,关注用户心理、系统技术和媒体内容对个体的影响;戴心来、郭卡基于产品营销视角,关注个体认知、媒体内容对个体的影响。以上研究关注了个体知识自我构建层面,忽视了社区中合作学习对用户满意度的影响。有学者从个体层和社会层两方面综合分析用户满意度影响因素,陈明红、Choy、Quek、Gunawardena整合信息系统、社会学、教育学等相关理论,重点关注媒体内容、合作學习对个体的影响,但忽视了系统的开放性特征及学习共同体的动态演化过程。纵观国内外文献,已有研究多以某一个或自己开发的某个虚拟学习社区为研究情境,研究结果只适合于特定的环境,不具普遍性,以不同主题学习社区为研究对象,探寻影响虚拟学习社区用户满意度的普遍规律的文献较为缺乏,从生态学习观视角研究虚拟学习社区用户满意度的实证研究更为匮乏。因此,本文拟在多个虚拟学习社区中展开调研,尝试从生态学习观的视角审视学习过程,融合多学科理论,从个体层、社会层、生态层三个层面研究虚拟学习社区用户满意度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各要素间的作用机理,把握虚拟学习社区用户满意度的整体规律。
  二、理论基础
  (一)生态学习观视域下的虚拟学习社区环境层次结构分析
  生态学习观(The Ecology of Learning)的概念是Visser在美国教育研究协会年会上提出的。他从生态学的视角解释学习,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的学习环境协同进化。学习环境可以视为生态圈,包含了从低到高的不同层次的组织复杂性。各种不同水平的学习者在其中学习,有着相同学习兴趣的学习者组成学习共同体,实现意义构建。学习共同体这一概念,是解读学习生态环境的关键所在。用跨学科的整体综合视野分析问题是生态学习观的方法论。Siemens认为生态学习系统(Learning Ecosystem)为学习者提供非正式的和非结构化的环境,学习者能在去中心化的交互中分享知识、创造知识。李慧迎认为虚拟学习社区的各子系统功能上耦合,竞争协同,共同促成虚拟学习社区系统的生态发展。余金昌从理论上丰富了虚拟学习社区这一生态学习系统中个体、群体和群落三个生态位的演化路径及其与环境的协同演化关系。本文认为虚拟学习社区中学习个体与其他个体在交流互动间形成学习共同体,多样的学习共同体形成生态群落,学习个体在不同的阶段与不同层级的学习环境之间循环交流,实现知识的构建、传播与创新。基于学习个体的发展演化,可以将虚拟学习社区的学习环境分为个体层、社会层和生态层,每个层级都是虚拟学习社区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在个体层,学习个体作为消费者,为达到一定学习目标,根据自身需求,选择相应技术和媒体,与资源环境进行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交换,在接收、查找中过滤、筛选信息,获取有用信息,通过触发已有认知基础,将信息内化吸收为个体知识,完成自我知识的构建;个体作为评估者,评估、解释所吸收的知识;作为传播者,分享、转发评估等级较高的知识;作为组织者,对吸收的知识进行标引、归类、管理。一方面,个体在消费知识的同时也生产知识,形成了利于自我成长的知识库;另一方面,个体在管理知识库的过程中,过滤剔除掉无用信息,完成资源优胜劣汰的生态演化过程,持续进化个体知识库。
  在社会层,学习者因为共同的兴趣目标,聚集在一起,个体作为生产者,通过与其他个体的交互,反思自身构建的知识,将自己在个体层内化的知识显性化地表达,在不断讨论、编辑、修改中进化个体知识;在交流研讨中,将个体知识转化为群体智慧,在合作探究中,产生有价值的新知识,形成集体智库;同时,作为分解者解释、评估、反思他人提供的知识,促进集体智库内知识的淘汰.更新与进化。在与他人的频繁互动中,联系的纽带日益紧密,社区黏性不断增强,建立起较为固定的人际关系,形成学习共同体。个体将有用的知识通过人际网络分享出去,传播知识;个体通过评估在学习共同体中的体验,不断调整、更新人际关系,优化人际网络,以获得更有价值的知识更新服务网络。学习个体间交互所产生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会反哺学习环境的持续进化。
  在生态层,学习个体因兴趣爱好的变化,加入不同知识主题的学习共同体,这些多样化的共同体构成了哺育学习者个体成长的学习群落,通过开放的交流共享通道,在不同的学习场所完成知识的消费与传播。学习者在多样性的生态环境中汲取学习养分,在互惠共生中发展个体,完成学习个体与学习共同体、学习群落的协同进化。伴随个体间共同学习目标的达成,学习共同体也有其生命周期,会经历诞生、发展、成熟、解散等过程。为丰富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学习环境应保持开放性,不断吸纳新的学习个体,提供满足个体发展的生态化服务环境,最终促进个体的发展和虚拟学习社区的繁荣。图1为生态学习观视角下的虚拟学习社区环境的生态结构层次图,该图以学习者个体视角分析个体与环境协同共生的发展关系,用三个相切的圆代表个体在学习中所处学习共同体发展演化的不同阶段所处的不同环境层次。
  (二)多学科理论基础融合的用户满意度内涵
  虚拟学习社区中的学习个体与学习环境是一种共融共生、协同进化的关系。Gibson从生态学的层面揭示了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提出了“给养”(Affordance)的概念。给养体现了学习环境对学习者的支持关系。贺斌、祝智庭详细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关于给养概念研究的发展脉络。李彤彤、武法提从生态学视角研究网络学习环境,指出学习环境中数据、资源、知识、智慧、情感等能量的流动和循环滋养着个体的发展,为个体提供教育给养、社会给养、情感给养和物理给养,在给养的互联互动中,形成学习共同体。教育给养和物理给养是为个体提供必备的内容和工具,帮助学习者达成学习目标,满足个体的认知需求;社会给养和情感给养是为个体提供交流协作的环境和支持,满足个体的情感需求。
  从个体使用环境的动机角度,我们可以借鉴传播学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研究成果,丰富用户满意度内涵。该理论已被应用于网络信息服务(Luo、Remus; Li、Yang)、社交网站(Ha、Kim;Guo、Liu[18])、新闻网站(Zhang、2hang)、虚拟学习环境(Gallego、Bueno)等情境的用户满意度研究。虚拟学习社区既是网络信息服务平台,也是知识社交服务平台、在线学习平台,综合以上研究结论,我们可以从内容满足、过程满足、情感满足、结果满足四个方面衡量用户满意度。
  因此,综合生态学习观视角下个体与环境的给养关系以及相关信息平台用户满意度的研究成果,本文给出虚拟学习社区用户满意度的定义和测量。满意度是指用户对比虚拟学习社区使用前期望与使用后实际体验而产生的主观判断,包括認知和情感两个层面。认知满意是指用户在信息处理过程和信息获取后获得的满足感,由用户对知识内容的满意和用户对学习效果的满意两方面测量。情感满意是指由外部环境刺激带来的交互行为所产生的感觉和情感体验,由用户对学习过程感到满意,对交往沟通过程感到愉快两方面测量。
  (三)其他理论基础
  1.信息系统持续使用理论
  Bhattacherjee[21]研究在线银行用户持续使用意愿,提出信息系统持续使用模型(Expectation-Confirmation Model of IS Continuance, ECM-ISC),研究发现了期望确认、感知有用性、满意度及持续使用意愿相互之间的作用关系。该模型被广泛应用于知识管理系统、移动学习、在线社区、微信、社交网站等信息类平台的用户满意度和持续使用意愿研究。虚拟学习社区不仅为学习者和知识传播者提供网络信息服务,同时也为个体和学习共同体提供知识社交服务,虚拟学习社区实质是融合了在线学习、知识管理、社交服务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因此,本文拟基于ECM-ISC模型,结合个体在虚拟学习社区中的动态演化过程,扩展该模型,分析虚拟学习社区用户满意度影响因素。
  2.心流体验
  心流概念最早由心理学家Csikszentmihalyi提出。他将心流体验定义为“个人完全投入活动时感受到的整体感觉”。在该状态中,人们完全被事情吸引,心情愉快,没有时间感。Hoffman、Novak将心流体验的概念从心理学领域引入网络营销领域的研究中,发现网站的成功依赖于是否在计算机媒介环境中为消费者创造积极的心流体验。此后,心流体验被广泛应用于网上银行、网络游戏、移动通讯、在线学习等情境的用户满意度研究。虚拟学习社区中的学习个体与环境是一种双向的共生性关系,生态化的学习活动需要融人情境化的环境设计,让个体沉浸其中,心无旁骛,在心流体验中完成知识构建,满足自我的认知需求和情感需求,并通过与环境的交互进一步改善环境。因此,本文拟将心流体验整合到用户满意度影响因素模型。   3.社会认知理论
  1986年Bandura提出社会认知理论(SocialCognitive Theory,SCT),他认为个体行为是自身因素和外在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核心的“三元交互”模型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学、心理学、信息系统等多个学科领域。赵呈领、梁云真、周涛、王超、Ifinedo等学者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研究网络学习空间、知识型社区、博客等信息系统用户的使用态度及行为。本文基于社会认知理论,分析自我效能感、社区归属感等因素对满意度的影响。
  三、满意度模型构建
  (一)个体层影响因素分析及研究假设
  学习者在使用虚拟学习社区平台前,结合学习目标,有一个初始期望,使用后,对使用效果有一个经验性的感知认识,这种使用前期望和使用后效果评价之间的差距,称之为期望确认。感知有用性是指用户在使用平台的过程中感知到平台能帮助自己达成目标的程度。基于ECM-ISC模型,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Hla:虚拟学习社会用户期望确认显著正向影响感知有用性。
  Hlb:虚拟学习社会用户期望确认显著正向影响满意度。
  H2:虚拟学习社会用户感知有用性显著正向影响满意度。
  自我效能感是SCT理论中关于个体认知的重要概念之一,Bandura指出自我效能感是个人对自身能否利用技能去完成工作的自信程度。Bandura研究发现,对行动能力越有信心的人,对结果的预期越高,积极的预期会强化个人行为。Shea、Bidjerano[30]基于探究社区理论框架(TheCommunity oflnquiry Framework, Col),发现在以技术媒介为支撑环境的知识建构中,自我效能对于描述和解释积极和成功的学习者是至关重要的。Hsu、Ju研究发现用户知识共享的自我效能感正向影响用户的期望确认。胡勇发现在线学习平台的用户计算机自我效能对用户的感知有用性有正面影响。孟诗研究发现计算机自我效能感与感知有用性显著正相关。基于此,提出假设:
  H3a:虚拟学习社会用户自我效能感显著正向影响感知有用性。
  H3b:虚拟学习社区用户自我效能感顯著正向影响期望确认。
  虚拟学习社区中,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发生的,获得心流体验的个体比没有获得心流体验的个体有更积极的主观体验,在信息系统领域,已有学者证实心流体验影响用户的使用态度。Chang.Zhu发现在社交网络中,心流体验显著影响用户满意度。Cheng研究发现,护士在使用混合电子学习系统时的心流体验显著正向影响用户满意度。基于此,提出假设:
  H4a:虚拟学习社会用户心流体验显著正向影响满意度。
  H4b:虚拟学习社会用户心流体验显著正向影响期望确认。
  (二)社会层影响因素分析及研究假设
  生态学习观强调个体与群体、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强调生态学习系统中各要素间的行为互动、关系互动以及与环境交互。交互是学习的外显表现形式,也是生态学习观的核心内容。在社会层,学习个体通过有意义的学习,与他人交流研讨,将隐性知识显性化表达,重构思想观点。交互既是资源的筛选器,也是知识的发酵剂。个体在知识迭代的过程中,那些内容陈旧、无人问津的资源,由于缺乏进化的养分和动力,遵循“优胜劣汰”,最终被分解或淘汰;那些思想碰撞的火花,最终诞生出新的资源与知识,被记录下来,并通过学习交互行为,传播分享出去。学习交互行为,不仅丰富了社区环境的知识库,也完成了群体知识的创造与群体智慧的传播。个体在学习交互的过程中,通过共建共享资源、合作交流学习等交互行为构筑起稳固的社会关系网,形成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所孕育的人际网络是以个体认知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创建的,是个体与外部知识网络的链接载体,个体可以通过不断增强与学习共同体中个体间的认知联通,优化学习路径,自主构建良性知识服务网络。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在交流分享中,在互惠发展中,逐步建立稳定的情感联结,建立和谐共生的人际发展网络。个体根据学习效果和情感体验,不断调整、优化所隶属的学习共同体,个体与学习共同体的关系也会随着个体的成长不断进化。拥有稳健关系结构的个体更易获得学习共同体的反馈与支持,培育个体对社区的归属感,这种环境的快速反应能力,会显著提高个体对环境的满意度。一系列良性的互动循环对于保持社区生态系统的平衡、可持续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我们将个体在虚拟学习社区的使用过程中所感知到的人机交互和人际交互程度定义为感知交互性。其中,人机交互定义为用户对环境的交互性以及系统支持用户控制的服务特性。人际交互包含人际交互连接性和人际交互响应性两方面。人际交互连接性是指用户感知到的与他人之间的联系和亲密感。人际交互响应性是指用户所感知到的与其他用户交互的响应速度和频率。将用户在使用虚拟社区或参与社区活动时对共同体身份的认同以及对社区的喜爱与依恋定位为社区归属感。感知交互性是个体对社会环境和技术服务环境的感知,社区归属感是个体对社区社会氛围的感知。已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感知交互性和归属感之间的作用关系。詹姆斯、拉菲在研究大学生网络学习活动规律时发现,社区归属感显著正向影响学习满意度。Ooi、Hew研究229名使用移动社会学习平台的用户,发现用户的社区归属感显著正向影响满意度。基于此,提出假设:
  H5:虚拟学习社区用户的社区归属感显著正向影响用户满意度。
  钱瑛从好友态度倾向、提供交互功能、提供帮助、快速响应等维度测度感知互动,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线学习平台中,感知互动正向影响满意度。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
  H6a:虚拟学习社区用户感知交互性显著正向用户影响满意度。
  H6b:虚拟学习社区用户感知交互性显著正向影响社区归属感。
  (三)生态层影响因素分析及研究假设
  虚拟学习社区是由学习共同体和学习环境构成的动态开放的系统,它需要和外界不断进行信息交换和物质流通。开放性是生态系统的内在要求和基本特征,在生态层,我们通过构建感知开放性这一概念度量系统的开放性。其开放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习群体的开放性,允许学习个体与外界沟通交流,获取更丰富的资源,同时也允许周围人员的加入,广泛吸纳新用户,为系统引入信息流和能量流,增强学习群体的活力,满足学习群落多样化的生态需求。二是系统运行场景的开放性。在Web3.0的网络模式下系统可以实现不同终端的兼容,扩展系统中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传输通道,满足用户多场景应用需求。三是服务途径的开放性,扩宽学习个体与外界环境沟通的渠道,学习个体在学习群落中汲取的知识养分,通过系统的开放式分享服务,及时分享学习成果,促使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在系统内外交换,实现更大范围的群体智慧共享,增强社区环境的资源活力,保持系统的新陈代谢。因此,感知开放性可以从使用者的广泛性、多终端的适应性和软件的兼容性三个方面衡量。使用系统的人越多,学习共同体的用户就会越多,学习者能获得更有效的人际交互连接和更快的人际交互响应。系统若能在手机、PAD等多终端使用,用户会有更佳的学习体验,会提高用户的感知有用性体验;若用户能方便地通过常用的社交软件及时分享学习成果,会有效增加学习者之间的分享频率,促进交互性,提高用户的感知有用性。基于此,提出假设:   (五)结构模型中潜变量相互影响的标准化总效应
  该结构模型的潜变量间相互作用关系较为复杂,不仅存在变量间的直接作用关系,还存在变量间的间接作用关系,为识别影响满意度的重要因素,计算潜变量间相互作用总效应.如表3所示。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文基于生态学习观,分析虚拟学习社区的环境层次结构,从个体层、社会层、生态层分析学习个体的演变过程,融合多学科理论,整合管理信息系统的ECM-ISC模型、心理学的心流体验和社会认知理论构建虚拟学习社区用户满意度影响因素模型,以MOOC平台、知乎、果壳、维基等代表性虚拟学习社区为研究情境,采用PLS-SEM检验结构模型。实证结果表明,本研究构建的用户满意度模型有较好的解释性。研究发现:
  1.感知有用性、期望确认、心流体验、社区归属感和感知交互性直接正向影响虚拟学习社区用户满意度,其中,感知交互性的直接正向影响最为显著(0.287),其次是期望确认(0.276)、心流体验(0.151)、社区归属感(0.134)和感知有用性(0.082)。期望确认不仅直接正向影响满意度,还通过直接正向影响感知有用性,间接正向影响满意度,本研究验证的期望确认、感知有用性和满意度之间的作用关系与ECM-ISC模型一致,验证了ECM-ISC模型对虚拟学习社区这一情境研究的适应性。用户通过评估学习体验,调整学习期望,期望确认会影响用户的满意度,提高用户对平台感知有用性体验.会进一步增强用户满意度。心流体验直接正向影响满意度,这验证了用户在学习中若能沉浸其中,心无旁骛,会显著提高学习满意度,感知交互性不仅直接正向影响满意度,还通过直接正向影响社区归属感间接影响满意度。这说明良好的人际交互和便捷高效的人机交互不仅能满足用户的情感和认知需求,还能培育用户对社区的归属感,用户的感知交互性体验越好,对社区的满意度越高。
  2.自我效能感、心流体验和感知开放性间接影响用户满意度。自我效能感通过直接正向作用感知有用性和期望确认,间接影响满意度;这说明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用户能根据学习目标及已有知识基础,独立使用平台内学习资源和工具,完成个体知识库的优化,达成学习目标,自我效能越高的用户越有能力剔除无用信息,快速获取有用信息,为他人提供有用信息,学习效率越高,對平台感知有用性评价越高,对平台的满意度越高。自我效能越高的用户对学习的评估效果与使用前的期望差距越小,越能获得较高的期望确认,满意度也越高。心流体验不仅直接正向影响满意度,还通过直接正向作用期望确认,间接影响感知有用性和满意度。获得心流体验的用户比没有获得心流体验的用户更能获得与使用前预期相一致的学习效果,心流体验能显著提高期望确认。感知开放性通过直接正向影响感知交互性和感知有用性,间接影响满意度。这证实了增强平台的用户群体开放性、运行场景开放性和服务途径开放性等生态化系统环境特征,能改善系统的物理给养和社会给养环境服务能力,有效促进系统内外及系统层级间与人与人、人与群体、人与系统之间的互动,不断丰富学习社区系统平台的情感给养和教育给养环境服务能力,在持续交互中促成用户达成学习目标,提高用户的感知有用性体验,满足用户的情感需求和认知需求,最终提高用户满意度。
  3.感知交互性对用户满意度的总效应(0.367)最大,其次是期望确认(0.312)、心流体验(0.263)、感知开放性(0.227)、自我效能感(0.149)、社区归属感(0.134),感知有用性(0.082)最小。感知交互性对用户满意度总效应最大。这证实了用户在参与虚拟学习社区的过程中所感知到的人机交互和人际交互程度越高,越能便捷地在虚拟学习社区获取资源、发表观点和共享知识,用户之间的联系越紧密,则对学习社区的归属感越强,对社区的满意度越高。用户期望确认受到自我效能感和心流体验的正向影响,用户在使用虚拟学习社区前会对社区使用的过程体验和绩效有所期待,若使用后的效果达到了先前预期,则用户对系统使用满意。感知有用性主要受到自我效能感和期望确认两个变量的直接正向影响。用户在使用虚拟学习社区后,若能获得有用的信息,结识朋友,提高学习效率,则会提高用户对虚拟学习社区的使用满意度。
  (二)建议
  以上研究结论对虚拟学习社区运维者提高用户满意度有实践指导意义,对未来学习空间的环境设计有借鉴启示作用。
  1.重视感知交互性建设,设计智能化交互服务环境和交互激励政策
  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感知交互性不仅是对用户满意度直接作用效应最大的因素,也是对满意度作用总效应最大的因素。我们可以设计交互激励政策和智能化交互服务环境,改善人际交流和人机交互体验,提高用户感知交互性。提高人际交互连接性和人际交互响应性可以改善用户的人际交互体验,优化个体与学习共同体之间基于社会关系网构筑的知识服务网络。一方面,社区运营者可通过设计不同交互行为的积分累积制度,鼓励用户主动分享信息与知识,积极回应社区中的问题,通过积分兑换其他付费知识服务或产品;另一方面,系统采用知识聚合技术,分析用户在社区学习中构建的个体知识库和合作学习中关注的学习主题,主动向学习者推送相关主题内容的意见领袖信息,方便学习者不断优化基于学习共同体的知识服务网络。利用新技术改善系统的人机交互连接性、响应性和系统交互的控制性提高人机交互体验。通过添加个性化学习辅助工具,如标签、分组、收藏、订阅等工具方便用户获取学习资源,关注学习伙伴,管理个人知识库和学习网络;通过设计基于云端的在线笔记,方便用户发表观点;通过开发学习圈等功能方便用户开展合作学习,及时调整自身与学习共同体的关系;学习者提出的问题,若没有得到同伴的回复,可启用机器人学伴帮助,从已有知识库中反馈回答,若学习者不满意,机器人学伴会记录问题,并将其发送给领域专家,以得到专业解答。政策的激励和智能化交互服务环境建设,为学习者提供了滋养个体成长的社会给养、教育给养和物理给养,在交互中培育用户社区归属感,丰富了社区的情感给养,最终显著提高用户满意度。
  2.注重用户期望确认,创建具有沉浸感的个性化服务环境
  从研究结论可知,期望确认是仅次于感知交互性的虚拟学习社区用户满意度最强的直接预测指标,用户的自我效能感和心流体验共同影响用户的期望确认,其被解释方差为47.5%。因此,我们可以多途径提高用户的期望确认,进而提高用户满意度。虚拟学习社区设计者可以基于用户本体和领域知识本体,开发设置智能学习助手,基于用户已有认知基础和学习目标,在认知发展的最近发展区寻找着力点,为其推送个性化学习路径,同时,剔除无关干扰信息,利用新技术为用户营造沉浸式学习环境,帮助学习者获得比期望好的学习收获和体验,从而提高用户满意度。
  3.加强系统开放性建设,拓展系统多样化开放服务能力
  本研究基于生态学习观分析虚拟学习社区环境技术发展特征,提出了感知开放性变量这一创新性变量,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感知开放性对感知交互性、感知有用性有直接显著正向影响,对用户满意度的总效应也较大。在多屏融合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建设移动终端APP,为用户提供能满足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使用的多场景的开放服务,在Web3.0时代,注重用户在社会化网络环境下去中心化的使用需求,兼容主流社交软件,开发嵌入微信等软件的小程序,为用户提供开放、平等、便捷的知识互动分享交流通道,通过便捷、开放的服务吸引更多人参与虚拟学习社区,提高用户互动频次,在互动中促成多样化知识的生成,更能满足用户的情感需求和认知需求,促进虚拟学习社区的繁荣发展。通过拓展系统面向场景、服务和用户的一系列举措,加强系统的开放性建设,不断提升平台开放服务能力,不断丰富系统对个体的给养,满足个体发展需求,促进系统内外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流动,维护系统可持续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215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