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生语文阅读习惯培养的有效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人人皆知的话正表示了文本对于人一生的重要性。初中作为一个价值观和人生观正在形成的阶段,文本对于初中学生的意义不言而喻。对于文本也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老師应当找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多层次的阅读,做文本的知音。老师要通过教学过程中的方法来影响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本文从课堂角度探究初中生语文阅读习惯培养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深层阅读;阅读习惯;初中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13-0131-01
  【本文著录格式】王亭.初中生语文阅读习惯培养的有效策略[J].课外语文,2020,19(13):131,133.
  初中这个阶段属于小学和高中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往往处于最青春好动、思维发散的阶段。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使大多数学生不能沉下心去阅读,进行更深层次的阅读,从阅读中探讨出真正对自己人生有用的东西。但与此同时,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也使学生面对阅读能有更加广阔的思维和更多的角度。老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年龄特点,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学生自主了解文本的含义
  老师在学生正式进入阅读前设置课前预习这一个教学环节,是为了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在自己阅读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前,也应该去了解下这篇文章或者这本书的作者以及作者的人生经历以及社会背景等,从而学生能带着对作者更多的了解来进入文章的阅读中。学生在阅读前也要把文章或者书的难懂的地方大致了解一下,不追求深层的东西,至少要能了解到内容大概是什么。例如在九年级上册第23课的课文《出师表》的学习中,老师可以让学生课前自己预习,了解这篇文章大概讲的是什么。这篇文章是一篇文言文,所以,在理解疏通词义方面是很耗费时间的。这就需要学生先在课前自己预习,疏通词义从而理解文章的大概。在课上,可以让学生先发言说说自己了解到的故事,然后老师再逐渐进行补充。例如学生可能会说:“《出师表》这篇文章讲的是诸葛亮劝导刘禅兴复汉室的故事。”这时,学生对于写《出师表》时的社会局势和这篇文章背后诸葛亮的明睿智慧和忠诚是不了解的,这样的阅读是远远不够的。这些是需要学生进一步进行深层阅读掌握文章主旨才能体会到的。
  二、抛出问题,进行深层阅读
  在第一阶段的教学结束之后,老师就要进行更深层次的教学,进入第二个阶段,向学生抛出问题,并合作探究。在数学物理这样的科目中,学生可以尽情发散自己的思维进行深入的探究,越学习越有兴趣。而在语文的学习中,有很多学生不愿意去发散自己的思维,去深入探究学习。合作探讨便是可以改善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一个方式。合作探讨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自己探究,第二个阶段是合作探究。面对一篇阅读、一篇文言文,最好的方式是学生先自己思考,阅读背后的深层含义是怎样的以及作者通过这篇文章想表达什么,在学生个人探究后,合作探究可以让学生分别从不同角度去看文章,从而能够让学生思考得更加全面,思维也能够更加深入,从而充分发散自己的思维,培养自己的文学底蕴。老师要抛出一些重要性的细节,比如:“这个主人公在和朋友一起回家时,他上去悬崖时已经非常害怕了,那他后来是怎么下来的呢?”。还有这种:“主人公爸爸明显是不害怕这个悬崖的,那主人公的爸爸来接他时怎么不把他直接接下来,而是选择让他自己下来呢?”最重要的是要提出这种扣题的问题:“那主人公最后下崖顶这件事情和本篇文章的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有什么关系呢?”“那‘走一步,再走一步’这句话对本篇文章的主人公造成了多大的影响呢?”在老师抛出了这些问题之后,可以让学生先分小组讨论。通过这个教学阶段的设置,来养成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多问自己问题的习惯,没有问题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因此,老师要影响学生在阅读中养成对自己提问同时与自己对话的习惯。在学生合作探究的阶段结束之后,老师可以将学生在这一阶段所得出的教学结果进行总结,帮学生整理自己的思路和思绪,将所有的整合起来之后,对整篇文章有一个更深的思考。比如:“这个主人公在上悬崖前是非常恐惧的,他在悬崖上的恐惧又是加倍的。他一个人时无法克服这种恐惧,在晚上,在他爸爸的鼓励下走一步,再走一步。下去这个崖顶是他的目标,他把这个大目标分割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小目标,就像从这块岩石上跳到离这块岩石最近的一块岩石上。就这样一块块岩石走下去,一个个小目标的完成以至于最终靠自己的力量下去崖顶,完成了这个大目标。从此看来,走一步,再走一步’”这句话对于主人公的力量是无穷大的。这句话是他完成这个大目标的动力,也是他最终能完成这个大目标并克服恐惧的主要方法。”在老师对学生个人探究以及合作探究的结果进行总结之后,学生能够将一些思维片段以及这些杂乱的思维整理好,带着整理好的思维,继续感悟阅读,进入最后一个阶段的教学。
  三、联系生活,与文本对话
  在老师带学生进行了前两个阶段的教学之后,便是阅读教学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阶段。阅读的终极目标便是和生活联系,让学生能够对自己的人生或者生活有所感悟,这便是阅读的意义。老师通过课程中总结反思阶段的设置,来让学生养成阅读完之后联系自己生活的习惯,自己有一些更深层的感悟,从而让阅读真正实现它的意义,而不仅仅是读了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而已。老师让学生在阅读后联系自己的生活,能够对自己的人生或者是以后的成长过程多了一些感悟,这才起到阅读教学的真正效果。以九年级上册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篇文章为例,这篇文章的主旨是:“由于看待事情的角度不同,事情的正确答案远远不止一个。大家要勇于去寻找不同的答案、创造不同的答案。”老师这时可以让学生联系一下自己的生活,仍是以小组讨论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合作讨论一下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版面一些事情是规定了唯一答案吗?遇到这些事情是遵循那个“唯一的答案”还是去创造出不同的答案?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联系自己的生活和小组内的其他成员进行交流,并互相交流一下在学了这篇文章之后,在以后的生活中,如果再次碰见一件规定了答案的事情时,大家又是准备遵循答案还是去寻找、创造出更多的可能性呢?
  四、结语
  本文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探究初中生语文阅读习惯培养的有效策略,分别是学生自主了解文本含义即课前预习阶段、抛出问题进行深层阅读以及联系生活,感悟文本。其中抛出问题进行深层阅读这个阶段可以分为三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老师提出问题,第二个步骤是学生个人探究,第三个步骤是学生合作探讨。阅读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培养而成的,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去渗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参考文献
  [1]林文丽.小学语文部编版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阅读习惯的培养[J].新课程,2019(1).
  [2]谢娟.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7(9).
  [3]郭秀丽.初中语文课外阅读习惯培养策略的研究[J].都市家教月刊,2017(12).
  [4]何倩.初中语文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策略[J]. 课外语文, 2014(1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232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