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非遗”视阈下关于畲族民歌传承与保护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畲族民歌作为活化石,成为我国多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5月20日,畲族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畲族民歌通过民歌活动,家传师授,文本媒介等方式世代传承。进入现代化社会以来,由于民族语言、师承仪式的断裂和歌场环境的破坏,使畲族民歌这颗璀璨的明珠难以重焕光彩。本篇文章中,笔者将从“非遗”视角,分析发展现状与动态,结合研究方法提出个人浅见,希望能为畲族民歌的传承与保护提供借鉴。
  【关键词】非遗;畲族;传承;保护
  【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7-0035-02
  【本文著录格式】林绿怡.“非遗”视阈下关于畲族民歌传承与保护的思考[J].北方音乐,2020,04(07):35-36.
  引言
  畲族,中国南方游耕民族,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一千多年来,畲族人民不畏艰辛险阻,从原始居住地——广东省潮州市迁徙到福建、浙江、江西、安徽等省份,福建省是全国畲族人口最多,分布最广,历史最悠久的畲族聚居地,居住着近百分之六十的畲族人口。全省共有17个畲族乡,畲族人口主要分布在宁德市。笔者作为土生土长的宁德人,从小对畲族的文化与音乐耳濡目染。畲族民歌是畲族音乐文化的灵魂,由于少数民族地区与汉族地区经济教育的失衡,畲族民歌正在慢慢消殆。在推进全国文化大繁荣的形势下,对畲族民歌进行传承与保护是一项重要内容。
  一、畲族民歌的发展现状及动态
  畲族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对其传承与保护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平台。就福建省宁德市而言,除了畲族乡之外还设立了中华畲族宫、畲族乡旅游区、畲族歌舞团等文工团体。在音乐上,畲族自然乡与一些周边地区原生态民歌流传下来的词虽不在少数,但在曲调的传承现状上已经不容乐观,也许短期内不必担心它的消亡,但勿庸置疑的是,已经从畲族青年中看到大多数人对民歌没有兴趣、不愿意学唱的事实。当下一代失掉学习传统民歌的环境与可能性时,它的传习难免会出现代沟与障碍,消亡将与日俱近。
  二、畲族民歌的传承
  畲族文化能够长久地屹立于历史的长河中,是因为畲族人民不但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也积淀下了畲歌与畲谣这些珍贵的精神财富。畲家人用歌会友,用歌育人,用歌作家训,成为“传家宝”,演变成“歌教”。畲族民歌早就成为畲族人民日常生活中最不可或缺的内容,逐渐成为一种文化、政治思想教育的手段。
  畲族文化传承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环境上的变化。从古时,畲家人但凡开始学说话,父母就教唱畲歌,漫山遍野都适合高歌抒情。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多数畲族人搬离了农村,生活环境的改变使得高声歌唱不再自由随意。另一方面,学习环境的改变使得现在的畲族孩子在学校中普遍接受汉语教育,语言逐渐汉化。还有一个尤为重要的影响因素是世界音乐形式的多样化,使得民族音乐已不再是主流,甚至产生了审美的变化。传统文化的失落即是有了新文化的代替,中国民歌的单一性渐渐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作为音乐文化传承的主力军逐渐淡去对民族音乐的热情,导致民族音乐受到冷落。
  我们应当正确面对民族音乐的发展现状,积极应对以保护我国这种特有的民族文化以史料、语言学等以及民歌为据,从汉语言与诗歌的关系探寻歌言的形成原因,探究畲族音乐早期形态的文化密码;以实地采风记录民歌为据,并同时借鉴同类研究文献、民歌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广泛的田野调查,研究畲族音乐以及文化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本民族音乐与其它民族音乐的关系,如与汉民族音乐的关联、音乐在迁徙遗留以及形成、发展期进行考察与研究进行对比研究,得出总结与启示,提出畲族音乐与文化发展的构想;从音乐学角度结合语言与畲族歌曲发现对畲族歌曲形成发展的音乐类型、音乐风俗背景、音乐演唱场合、演唱方式及特点、演唱形式以及内涵;注重畲族音乐文化的外延以及面临的现代化问题。
  三、畲族民歌的保护
  众多“非遗”的危机,根本原因是缺少物质土壤与精神土壤,造成了传承无序的现状。如何“保护”成了重大命题。畲族民歌的保护包含保存与发展两方面内容:
  (一)畲族民歌的保存
  1.设立畲族音乐实物陈列、档案馆。
  笔者在实地考察过程中,发现当地图书馆中只有极少数的关于民族文化的藏书、期刊,有的只是十分概括笼统的出版物,几乎没有关于畲族文化以及民歌的详细的资料。建立文化馆是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展览各种少数民族乐器、与音乐生活相关的服饰、举办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实物展,能使更多人了解文化,参与其中。以乐谱的形式予以书面记录,配以录音、录像等手段录制的原始音像资料,用文字的形式为畲族民歌建立一份完备的档案。
  2.开设课程,使畲族民歌进课堂。
  在此次采风过程中笔者发现有部分公立中小学开始实施畲歌进课堂的教学项目。针对畲语渐渐汉化的现象,宁德市周边城镇的民族学校在音乐课上教唱畲歌,运用多媒体等现代科学手段将畲语、歌谣、习俗等传统文化采集起来,编成教材列入民族学校教学计划,倡导学生讲畲语,学畲歌,传承畲族文化。
  3.发展旅游业,带动畲族民族文化的传播。
  在党中央文化发展战略的领导下,民族文化的保护发展途径拓宽了广度,与旅游业相结合。许多景点不仅建立了民俗文化村还建立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园,宁德市蕉城区金涵乡上金贝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畲家寨畲族人文历史悠久、风情浓郁的基础上发展旅游业,真实再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为目的,使旅游者可亲身体验到少数民族传统的生活方式、生活习俗,接触各种不同风格的古老文化(包括音乐文化)。
  (二)畲族民歌的发展
  畲族民歌的发展要及时找到一条能与现实相适应的发展之路,避免出现传承上的断裂,使其在中国音乐的语言体系中依然保有其独特的身分。
  1.人们在精神生活方面的追求为畲族民歌拓展了受众与传播空间。
  随着都市快节奏的发展步伐,回归自然的意识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推崇。将畲族民歌发掘整理并应用于音乐创作实践,使许多鲜为人知的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逐步被外界所了解、接受和认同。对于畲家人来说传唱民歌不仅是一种抒情方式,更是是一种育人手段。因此可以充分发挥畲族民歌的优势,取之精髓,让畲歌作为一种精神食粮来陶冶人们的思想道德情操,传播精神文明,达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
  2.形式的更新将使畲族民歌迎来新的发展。
  精神文明建设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无可撼动。除了畲族人传播文化的歌节,“歌教”是畲族青少年了解自己民族的歷史、培养本民族感情和延续本民族传统的主要途径之外,还可召开歌言理论研讨会等。畲族民歌应朝着具有时代特征的方向发展,结合时代背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以新形式来满足人们新的精神需求。这样才有可能拥有更广泛的听众基础,重焕生命力。
  四、结语
  民歌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生发的根脉。畲族民歌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早已与中华民族的气质与精神融合在一起。如今在人民政府的关怀下,畲族的文化教育事业有了巨大的发展。进一步推动畲族民歌的繁荣发展,不仅仅需要政治和经济的凝聚力,更需要文化的凝聚力。如何有效传承与保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当代青年面对的重大命题。
  参考文献
  [1]江淑珍.群众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畲族文化发展探索[J].大众文艺,2016(3).
  [2]何绵山.福建畲族民歌概述[M].畲族文化研究(下册),2003.
  [3]陈玉文,邰山虎.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问题与思考[J].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2012(8).
  作者简介:林绿怡(1996—)女,汉族,福建省宁德市,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316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