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搞好语文教学彰显语文魅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常常引领学生去发现、去观察、去体会汉字方正的美丽和其意义的深远;去领悟、去感受汉语语言的魅力和其丰富的情感,以此来激发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启迪他们的思维,让小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愉快地畅游,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的确,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兴趣是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关键,因为兴趣是语文学习最好的老师,也因为真正的有效教育不仅仅是学生行为上的投入,更是学生心理上的投入。实践证明,只有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有效教育的效果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习兴趣;有效教育;语文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17-012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17.060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开展任何学习时都很难做到长时间专注于教育教学中。针对小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那个兴趣点,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感觉到语文学习是很有趣的,语文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作品里的故事很精彩,作品里的人物不是虚幻的,而是真实存在的,他们和我们一样或悲或喜,或恼或怒,我们不仅可以通过文字来感受他们的伟大形象,还可以和他们进行心灵上的沟通交流,实现情感上的契合。用这样的方法来鼓励学生去认识语文作品中的人物,去感知语文世界独特的魅力,是十分有效的。通过这么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快乐学习是学好语文学科的关键,只有在快乐的学习中,小学生学习起来才能忘我,他们的观察能力、辨别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才能达到最高峰。因此我认为,搞好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搞好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是不定时开展丰富的语文活动,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搞好小学语文的重点是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回归生活……
   一、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快乐地学习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在力量,是学好语文的强大动力。学生学习是否积极,在语文学习中是否快乐,其关键是教师是否能激发起学生兴趣。
   (一)充分利用有效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兴趣
   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好胜心强,搞好教学的前提就是了解学生的特点和爱好,这样才能将教学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来设计灵活多样的、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式。例如,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动听的歌曲来帮助学生课前放松,可以播放简短的小视频作为课堂精彩的导入,也可以引导学生做几个简单、节奏明快的动作,还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又不失趣味的谜语……小学生非常容易被这样独特、有趣的教学场景吸引,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对语文学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兴趣有增无减
   当学生对语文学科产生兴趣之后,教师不能产生懈怠的心理,而应在此基础上,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在教学中积极展现自己,让学生兴趣有增无减,进而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学生不仅爱听故事,还对节奏明快的歌曲、歌谣非常感兴趣。因此教师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完全可以鼓励学生利用歌曲或歌谣的形式,来帮助自己记忆课文内容。例如,可以对课文中的“小小的船儿两头尖”进行仿写——“火红的太阳圆又圆”……学生非常兴奋。面对小学生的“创作”,教师一定要给予鼓励,因为这足以显示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再有就是,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开展一个兼具知识性和娱乐性的游戏,让学生通过游戏来领悟课文深意;或者还可以采用“你说我猜”的娱乐形式,让一个学生表演刚刚学到的成语,另一个学生根据学生表演的动作和表情来进行判断,然后让第三个学生将这一成语写到黑板上……整个过程,面对学生幽默、滑稽的表演和有的学生对动作理解不到位,判断成了风马牛不相及的其他成语,学生们笑得前仰后合。在这样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不仅领悟了成语的含义,还能准确地用动作将其表示出来,很大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诠释能力、表演能力和書写能力,激发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活动和学习的主人。
   二、丰富的语文活动,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
   语文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鉴于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小学语文课一定要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为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主的教学模式,也就是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常用的听、说、读、写方式来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之外,还应充分利用深受学生喜爱的唱歌、游戏、画画和表演等形式,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语文课堂的趣味性,进而凸显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开展“学生分角色朗读”或“分角色表演”活动
   语文课文都是精选出来的,要么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习惯,要么启迪学生思维,要么让学生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要么引导学生认识真善美……课文学习时,教师在进行完一些知识技能训练之后,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完全可以开展“学生分角色朗读”或“分角色表演”的活动,让学生通过朗读或表演,更好地理解作品人物的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例如,在学习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时,就开展了“学生角色表演”活动——表演者拿出自己准备的火柴(道具)瑟瑟发抖地划着火柴。随着火柴跳动的火苗,扮演者非常到位地诠释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次次发现火炉、食物、圣诞树和奶奶时的快乐。最后为了挽留住奶奶,她把剩下的火柴全都擦亮了——她幸福地跟着奶奶飞了起来,飞到那个没有饥寒交迫、没有痛苦的天堂中去……学生们的表演令人动容,顿时,教室里一片安静,我看到好多学生在悄悄地擦拭眼角的泪水。    在这里我要和广大教师朋友说一下,千万别小看我们的这些学生,他们虽然淘气、调皮,但是他们真的很棒,真的很优秀。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一定要尽量多给学生创造这样的展示机会,让他们真正地领悟课文的主旨,进而对这个世界有一个辩证认知的过程。
   (二)让学生在画画活动中学习语文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识字量很少,尽管他们胸中有丘壑,但很难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来形容,来描述。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便可以让学生在画画活动中描绘他们的思想,通过画画,更好地理解词语和句子。例如,在学习古诗《静夜思》之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知古诗内容,体会古诗意境,感悟古诗所渗透的浓浓的思乡之情,我便引导学生用诗配画的方式来理解古诗的含义。先让学生想象画面上应该有什么,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月亮。那么,怎样才能烘托出诗人思念家乡的情绪呢?在教师一步步的引导下,学生的画面上呈现出这样的内容—— 一轮明月当空照,月光照着沉睡的小山村,照着稀疏的房屋,还照着思念家乡的诗人……这样看似“涂鸦”的教学方式,深受学生喜欢,并且给其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三、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回归生活
   我们常说,生活中处处皆是语文,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认识语文,语文教学就应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回归生活,这是做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
   (一)识字教学实现生活化
   好多知識并不是依靠课堂教学这块阵地获得的,比如生活常识,再比如识字教学。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在不同地点、不同场合来进行。这样学生不仅认识了汉字的字形,还能够借助生活中一些字词的具体应用来理解汉字的意思。比如,在春游当中,在学校组织看电影的过程中,教师都可以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识字教学。当然,这种识字教学不像课堂教学中那样有板有眼地去读,去释义,但仅凭教师根据当时情境对字词的实际运用,学生便能理解其意思。例如,“禁止翻越”“谢谢合作”“爱护动物”“方便你我他”等等短语,学生都能结合当时的场景理解其含义。
   (二)语文说话、写作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大量的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只有以课堂教学为基点来实施生活化教学,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应用语文知识,让学生真正受到启迪,使他们更加懂得生活,学会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和生活的主人。语文教学中,我尝试采用“访一访”的方式来做,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材中不是每篇课文都和我们的生活非常接近,有些课文中的人和事与学生有着较大的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这些内容是需要学生铭记在心并将其精神好好地传承下去的。比如为国家做出卓越贡献的革命者以及他们的伟大事迹。这种情况下,我便带学生走进光荣院,以实现和这些老英雄的零距离接触。学生看到他们珍藏的那么多的勋章,看到有的老人失去了一条腿,有的老人大拇指没有了指甲盖……他们心潮起伏;听着老人们讲述战争年代的故事,尽管这些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遥远,甚至只是在电视上看到反映相关内容的影片,他们依旧为之动容。借助“访一访”这一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为写作教学提供了最真实的素材,同时加深了学生对课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促使学生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综上所述,“快乐”教学不仅仅改进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语文大舞台,学生通过语文活动以及新颖的教学模式,真正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因此,在今后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向“快乐”教学转变,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要向“生活”教学转变,让学生更加热爱生活;还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因为有效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心理的投入,只有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真正的有效教育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任伟.新理念 新教学 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探究[J].新课程(中),2011(9).
  [2]陈伟华.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探讨[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321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