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培智教育初中数学课堂师生互动的现状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生活数学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智障学生由于认识水平低下,逻辑思维、数理能力较差,学习数学要比普通同龄儿童困难。因而,在培智数学教学中不能一味照本宣科,机械围绕教材编排实施教学,应突显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活跃课堂气氛,激发智障学生的内在潜能,使学生能够自主参与到数学学习中。
  关键词:培智教育;数学课堂教学;师生互动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17-017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17.089
   为了调查了解目前培智教育初中数学课堂师生互动的现状,特以张掖市特殊教育学校为例,抽取培智七年级和培智八年级两个班作为研究对象,以非参与者的身份走进课堂,主要采用观察记录的方法对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思考,结果显示两个班的日常教学基本是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主,课堂缺少互动交流,师生间缺少亲近感,总是有一种无形的墙横亘在师生之间,无法深入沟通交流。良好的课堂互动是培智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教师必须营造民主、和谐、自主、深入的师生互动,才能使培智教育课堂更加高效、高质。
   一、课堂师生互动的分析与讨论
   (一)课堂师生互动的类型分析
   从两个班互动类型的构成来看,均是师班互动占的比重大,这说明对教师的角色定位依然缺乏清楚认识,还是认为教即传授,教师是传授知识的主体,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被压制,听不到学生的反馈声音,这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极为不利,培智效果更是无从谈起。另外,座位安排仍然是传统的“排排坐”,而且教师在课堂上没有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分设小组,不利于学生的合作学习。为了进一步了解分组教学的情况,我对这两个班的数学教师进行了简单的访谈,教师认为分组教学对课程教学的进度有阻碍,部分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依赖性较大,不积极思考,看似在探讨学习,实则在聊天或干其他与学习无关的事情。
   (二)教师课堂言语互动的行为分析
   教师在言语互动中的“要求”行为多见于对学习差的学生,如果学生违反课堂纪律,教师会给予指令性要求,例如:“王某,坐端正了,手放好”,在这些学生不扰乱课堂纪律的情况下,教师一般对他们的学习置之不理,不会提问,也不会调板做题。此外,教师在课堂中会对学生进行评价,试图通过评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或调整学生的课堂行为,通常表现为对学习成绩好或一般的学生以肯定性评价,如“张某上课能认真听讲,下课能认真完成作业”,而且在言语互动的过程中也表现出更大的耐心,而对学习差的学生以否定性评价,如:“刘某,上课从不集中注意力,左顾右盼,提出批评”。
   (三)课堂师生互动对象的差异分析
   1.教师的互动行为有明显的性别倾向
   培智教育初中阶段教师课堂互动的对象,往往是女生比男生多。细究其原因,一方面,培智数学课堂依然是教师的教占据主导地位,且所学知识多为基础识记类知识,不着重强调拓展应用类的知识。例如,在“拿出相应的人民币付款”这一课的学习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仍然不会区分5角钱和5元钱,更不用说付款了。所以大部分时间教师都在强调学生掌握最基础的知识,对学生的智力要求不高,谁都可以掌握;另一方面,与女生自身发育相关。通常,女生发育比男生早些,思想成熟些,且女生较安静、细心、爱学,愿意与人交流,所以,教师更倾向与女生互动。
   2.教师对扮演不同角色的学生给予不同的互动机会
   教师在选择互动对象时,常常倾向于和班干部进行互动。两个班的班干部都是各为两名,分别是班长和学习委员,都具有较好的自我约束能力和管理其他同学的能力。教师倾向与班干部互动,那么,班干部就会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爱,一种优越感油然而生,激发了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从而使教师对他们的满意度也日益增长,最后形成良性循环,师生间互动促进效果更加明显。教师的互动倾向与对学生的期望有较大关系,对于从学生中挑选出来的班干部,教师给予更高的期望。这种期望暗示时刻提醒着他们要比别人更加努力、勤奋,以更完美的表现来回报教师的期许。
   3.教师选择互动对象與学生的成绩关系较大
   培智数学课堂教师更倾向于和成绩一般的学生进行互动,成绩好和成绩差的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机会较少。原因可能如下:培智班的学生成绩“断层”较为严重,学习掌握水平也高低不一。例如,在“100元以内数的认识”这一课的学习中,学习好的学生已经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很快解答,并且积极让教师检查,以获得教师的认可和赞许。学习差的学生一般情况下整堂课下来“颗粒无收”,无法解答教师用来检测学生掌握程度的题,久而久之教师不会给予这些学生互动的机会,并且对这些学生的要求只有上课不捣乱即可。学习一般的学生还未掌握加减法的运算法则,甚至不会认读100以内的数,这些学生虽然基础较差,学习起来比较吃力,通过教师的耐心讲解和启发,成绩极有可能会有所上升。
   二、课堂师生互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互动形式单一,缺乏小组学习
   两个班的互动方式是师班互动和师个互动综合的形式,缺乏师组互动,致使形式过于单调,互动不足。正如前面提到的,在培智教育中,学生之间缺乏小组之间的学习,很容易导致学生之间不会交换思想,不主动探讨学习,不会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学生在完成学业后和普通人一样是一名社会化的人,是需要通过自己的技能在社会上立足的,没有合作精神很有可能在人际交往、工作中遇到阻碍。
   (二)教师对学生的不公正对待    对上面的“课堂师生互动对象的差异”进行分析发现,教师因性别、职务、成绩而区别对待学生,表现为给女生、班干部及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以较多的互动机会,这就导致在一堂生活数学课中,有的学生可以与教师互动四五次,而有的学生只能跟教师互动一两次,还有个别学生一直被遗忘在角落,与教师没有互动,这正是师生互动不公正的一个表现。并且前面提到,教师往往为对学习成绩好或一般的学生以肯定性评价,而且在言语互动的过程中也表现出更大的耐性,而对学习差的学生以否定性评价,较少甚至不给学习差得学生思考和充分表达的机会,语言表达倾向于专制、否定和控制。在这样的课堂学习中,我们看不到教师对学生一视同仁“爱”的成分,在这种环境下,学生之间的差异会愈加扩大,而且学生无法学会与人正常交往,无法体验平等、民主与尊重。
   三、结论与建议
   (一)填补师组互动的空缺
   针对师生、师班互动为主的培智教育课堂师生互动模式,有必要填补师组互动的空缺。分组可以兼顾集体教学与个性教学的优势。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合作动力,促使小组成员能够更加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不仅保证了学科成绩的提升,更促进了他们情感发展和社交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合理平衡了课程教学进度,由于每个学生的能力水平不一样,对教学进度安排也应因人而异。通过小组竞争,促使小组成员间的团结合作,相互帮助,为了共同的目标而不断努力、拼搏,缩小了学生间的能力差距,使课程教学安排更加平衡、统一。所以教师为了建立一个有效的课堂小组,需要做的是:根据学生的性别、性格、成绩等分组,小组成员水平相当,并根据发展状况适时调整;原来的“排排坐”需要重新调整,将每个小组的座位安排成“马蹄形”,作为一个课堂学习小组的课堂空间。这样的座位有助于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面对面交流,这样学生能获取更多的信息,并且这种形式本身有助于学生集体意识的形成。
   (二)让学生体验平等、民主与尊重
   教师在课堂互动中给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互动机会,这并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因此提倡学生在平等、民主与尊重的师生互动中学习是必然的,具体表现在:教师平等地对待有差异的学生,不论是学习成绩、性别、个性特点的不同,还是在班级中职务的不同,均一视同仁。在提问问题、评价学生、进行各种选拔、处理学生发生的矛盾冲突时都要平等对待,给学生提供平等的机会。另外,教师应认识到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个体,接纳学生的差异,不论成绩好坏,不专制,尊重每一位学生,在互动中多用鼓励的语言激励成绩差的学生。最后,教师在课堂互动中应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注重差异,考虑学生在智力程度、个性、知识水平方面的差异,发挥学生的特长,因材施教。如对提问同一个问题,教师对不同的学生可采取不同的互动方式,分配相应的互动时间。学生在这样平等、民主与尊重的课堂互动中不但能快乐、轻松学习,并且能学会与其他同伴交往,逐渐摆脱自卑、厌学及对教师的恐惧,从而健康、自信地成长。
   (三)反思
   生活数学这门学科对于学生来说相当难理解,借用我实习时的指导教师的一句话:“数学对于这些孩子犹如天方夜谭。”值得我们反思的是,学生教育的侧重点应该是什么。尽管素质教育在教育界传播开来已有好几年,但为了升学率,一些学校仍然实行应试教育,培智教育也是如此。但是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需要的是立足于社会的技能能力与独立的人格,在此基础上,学生需要学习的不仅仅是书本知识,更多的应该是情感態度的培养,以及人际交往、专业技能的学习。所以作为培智教育的生活数学教师,在师生互动中,除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外,还应与其他教师一起,加强和学生的情感交流,让学生的社会化进程进行得更加顺利。
   总之,培智教育不同于正常的学校教育,培智教师也应结合教学实践,灵活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以激发智障学生的参与兴趣,增强课堂教学互动,活跃数学课堂学习氛围,使数学培智教育更加高效,高质。培智教育是一项神圣的职业,教师应全身心投入其中,积极探索培智教育的有效途径,将培智教育水平提升至更高水平。
  参考文献:
  [1]袁维新.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S1).
  [2]孙泽文.课堂互动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3]王国林.搭建互动平台 提高聋校生生生互动的有效性[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4(3).
  [4]熊匡汉.论师生互动与教学价值实现[J].中国大学教学,2009(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326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