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儿咳嗽变异型哮喘的诊断与治疗体会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 对小儿咳嗽变异型哮喘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进行了研究。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6月~2019年6月所收治的小儿咳嗽变异型哮喘患儿共计80例,并对其进行随机分组,即对照组和研究组均40例,前者采取氯雷他定+吸入丙酸氟替卡松进行治疗,后者在此基础上应用哮喘灵进行治疗,之后对比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治疗效果显著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论结 对于小儿咳嗽变异型哮喘,在氯雷他定+吸入丙酸氟替卡松的基础上应用哮喘灵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小儿咳嗽变异型哮喘;临床诊断;治疗体会
  【中图分类号】R7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5..01
  小儿咳嗽变异型哮喘的临床症状以慢性咳嗽为主,病情特殊,经常会被误诊为支气管炎。小儿咳嗽变异型哮喘属于潜在疾病,随着病情的加重以及患儿年龄的增长,治疗难度也会越来越大。本文主要选取80例小儿咳嗽变异型哮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口服氯雷他定和吸入丙酸氟替卡松联合哮喘灵的临床实践效果,现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6月~2019年6月所收治的小儿咳嗽变异型哮喘患儿共计80例,并对其进行随机分组,即对照组和研究组均40例。对照组患儿年龄3~12岁,包括男21例和女19例;研究组患儿年龄4~13岁,包括男22例,女18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取氯雷他定+吸入丙酸氟替卡松进行治疗。氯雷他定:体重30 kg以上患儿每日用药一次,每次10 mg;体重30 kg以下的患儿每日用药次数同上,每次5 mg。丙酸氟替卡松主要采取吸入疗法。
  研究组患儿在上述基础上应用哮喘灵进行治疗,氯雷他定、丙酸氟替卡松应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等与对照组无异。哮喘灵,成分为半夏、麻黄、桂枝、干姜、芍药和五味子,需加水煎服。
  1.3  观察指标
  治疗后,患儿活动后咳嗽、夜间咳嗽以及刺激性咳嗽症状消失,食欲和精神恢复正常,为“显效”;患儿活动后咳嗽、夜间咳嗽症状、刺激性咳嗽有所缓解,食欲和精神可见好转,为“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未见改善,食欲和精神未见好转,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对相关参数进行处理,同时行“t”和x2检验,P<0.05代表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研究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2.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如表1。
  3 讨 论
  小儿咳嗽变异型哮喘是临床常见疾病,治疗的难易程度与患儿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相关,早期阶段一般表現为顽固性咳嗽,若不进行及时治疗,很可能会对患儿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威胁[1]。
  在对小儿咳嗽变异型哮喘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治疗时间通常较长,要避免患儿与过敏源接触,特别是在哮喘高发的季节,一旦吸入刺激性气体或烟尘,便很容易诱发小儿咳嗽变异型哮喘[2]。
  氯雷他定辅料为糊精、淀粉、乳糖、硬脂酸镁等,是治疗瘙痒性皮肤病、慢性荨麻疹以及其他类型过敏疾病的常见药物,以口服为主,临床效果显著。丙酸氟替卡松的局部抗过敏和抗炎效果良好,是治疗以及预防过敏性鼻炎的常见药物,目前在小儿咳嗽变异型哮喘治疗中,主要以吸入应用为主。氯雷他定+丙酸氟替卡松是比较常规的治疗小儿咳嗽变异型哮喘的方法,但大量临床实践表明,在上述基础上应用哮喘灵,可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2.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综上所述,对于对小儿咳嗽变异型哮喘,在口服氯雷他定和吸入丙酸氟替卡松的基础上采用哮喘灵进行治疗,可大幅度提升患儿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临床效果显著,可进一步推广[4]。
  参考文献
  [1] 李伟生,杨辅直,苏格炘,等.口服孟鲁司特钠治疗35例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2):2968-2969.
  [2] 万   江,罗望梅,郑申健,等.布地奈德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6,16(8):1057-1059.
  [3] 王翠霞.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与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关系及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的效果[J].临床肺科杂志,2015(3):520-522.
  [4] 林天珍,骆燕香,许尤佳,等.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干预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3(3):314-3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348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