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突破思维的窄与浅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表达与交流”板块,要求学生学会多角度观察生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议论文写作是高中写作训练的重点内容,是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而学生的议论文写作中普遍存在“写作思维狭窄和浅显”的问题,本教学论文尝试引导学生突破思维的窄与浅。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核心素养;议论文写作;思维训练
  【中图分類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15-0111-02
  【本文著录格式】刘柳燕.突破思维的窄与浅——双管齐下,点燃写作火花[J].课外语文,2020,19(15):111-112.
  一、议论文写作教学的困境
  首先我想简要谈谈学生习作中体现出来的思维能力的狭窄与浅显表现。
  同一次作文中,屈原、李白、司马迁、苏轼、张海迪、爱迪生、霍金……这些人物、典故可以出现在大部分同学的表述中,甚至出现在每次作文写作中,堪称无文不可用的神据。这就是素材的同质化。而记叙文写作中,上了高中的学生一提笔就是小时候的故事,仍然停留在一人一事的简单记叙文阶段,这就是素材的低幼化。素材同质化、低幼化的问题体现的是学生思维的狭窄。
  大部分学生已经简单地学了一些议论文的模式,比如并列式、层进式、对比式,而在实际写作中学生往往只选择并列式的结构,将相关素材简单拼接,就往这个模式里面套,往往800字左右的作文,大半成了典故的晒场,而作者仅是搬运工和泥瓦匠的苦力角色,作文题实质上成为了填空题。学生了解了议论文对论据要分析议论,也掌握了一些议例的论证方法,比如因果分析论证、假设分析论证、对比分析论证。而在写作的过程中,往往通过贴标签来扣关键词,空洞地套用假设法、因果法等析例的方法,有出现材料的关键词,也有“正因为……之所以……若不是……假如”之类的论证标志词,但始终讲不出具体的实质内容。这种模式化、贴标签化的文章,体现的就是学生思维的浅显,学到的仅仅是技巧的皮毛,运用时还处于生搬硬套的阶段。而议论文写作应该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思考才是议论文的本质。无论是立意,还是论证的思路,或是对论据的分析,都应该是自己独立思考的结果。
  二、议论文写作教学中“突破思维的浅与窄”的实践研究
  接下来我就结合写作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活动作文”与“堂上作文”双管齐下的训练方式,来谈谈如何引导学生突破思维的狭窄与浅显。
  (一)“活动作文”实践研究
  活动作文一:开通班级新闻直通车——“时事风云卷胸中”,积累写作素材,开阔思维视野。缺少社会观察,缺少素材积累,在堂上作文或者考场作文中就容易 “讲假话、说空话、写套话”,这样的议论文是没有思想钙质的。所以,我要求学生每周浏览报纸,特别关注《羊城晚报》的“大城小议”、《广州日报》的“围观”、《南方周末》的“方舟评论”、《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时评”,并在每周的随笔作业本上以表格的形式用一句话概括本周内发生的新闻事件,并对新闻事件按照“安全、质量、教育、医疗、就业、物价、执法、反腐、环境保护、文明礼仪、文化建设、政府形象”等关键词进行素材的分类整合,最后在周一语文课前五分钟由两位同学上台播报自己所概括的本周大件事。这个活动能促使学生从故事堆里走出来,主动关心并归纳整理时事,建立一个很好的“民生百事”素材贮备体系。
  活动作文二:创设班级时评论坛——“七嘴八舌评新闻”,培养多角度评事论理的思考能力。这个论坛的形式是直接借鉴了《羊城晚报》的“大城小议”栏目,“大城小议”的主持人从刊登在各大报纸的时事热点新闻中,选取在广州城中发生的具有时效性、典型性和话题开放度的新闻事件编写议题,邀请三位知名评议员对议题进行评议。三位评论员的观点时有分歧,但能自圆其说,其切题角度各不相同,为高中生展示了思想的多元与思维的多面,能打开学生的思路。我在班级的墙报处开设了一个时评论坛“七嘴八舌评新闻”,选好一个带头人作为“斑竹”(版主),由他从“大城小议”里选择议题,发起话题,每周更新一个议题,其余同学可以自由跟帖,把自己的见解写在“便利贴”上直接粘贴于论坛处,一周结束后评议出“最佳议员”。为了能够独抒己见一鸣惊人,学生需要关注事件的进展,听取多方声音,寻找事件本源,这能促使学生课外主动收集搜集与整理、讨论与争辩。论坛是学生在网络上喜闻乐见的自由发表言论的一种形式,各抒己见的跟帖交流能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围绕一个问题多角度分析评论,拓宽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眼光开阔,避免了人云亦云。最后由斑竹将三议员的观点贴上论坛,让学生将自己的见解与三“议员”的“小议”进行对照,找出差距,分享多元思想的益处。正因为思考过争论过,学生阅读三位评论员的文章就比平时一般性的阅读来得仔细、认真。从匠心独运的拟题技巧到嬉笑怒骂的语言表达,从丰富的例证到严谨的结构,从别具一格独辟蹊径的切入分析角度到风格鲜明、见解深刻的评论说理,都有最直观最新鲜的展示,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体会他人的思想,借鉴他人的技巧,可谓他山之石可攻玉。
  活动作文三:开设课室阅读园地——“美文共欣赏”。在引导学生充分关注社会积累新鲜素材的同时,也可以充分发掘课本的人物素材、思想内涵的积累价值。在高二必修五的教学过程中,当讲到司马迁、王安石、苏轼、柳宗元、袁隆平等人时,我会要求学生利用各种途径去了解收集人物的生平故事评论,最后自己写一篇《我心中的某人》。与此同时,我利用课室后面的绒布版面,及时张贴相关人物的美文,要求学生细致阅读并写一些阅读感言。比如在讲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时,我推荐的是《冰雪里的灵魂》和《天地苍茫一根骨》,让学生充分理解司马迁这个刚直不阿的书生由一个御用史官到独立人格的心路历程。在讲柳宗元的《小石城山记》时,我推荐的是《柳侯祠》《文化突围》《杜甫草堂》这三篇文章,让学生深刻理解柳宗元苏轼这类贬谪南迁的文人“文章憎命达”的文学创作与坎坷命运相悖的内在规律和相关的贬官文化。在讲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时,我推荐的是《人生是个苍凉的手势》这篇文章,让学生深入了解王安石的性格与变法失败的内在关系以及王安石与苏轼政治对立而文学上却又惺惺相惜的知音之叹。而在讲到新闻单元的《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期间,恰巧出现“袁隆平率领的研究团队所培植的超级稻再次打破产量纪录再创世界纪录,国人欢欣鼓舞”的新闻,我适时介绍了《袁隆平超级稻屡破世界纪录的冷思考》这篇文章,从“中国水稻以后的方向,不该只注重产量而应更重视性能,在世界市场被认可”的角度给学生展现了更多维的思考方向。这种源自课内而又适当拓展的延伸阅读与写作,顺势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视野。   (二)“堂上作文” 实践研究
  堂上作文一:构建议论文写作基础框架。要想切实提高学生议论文写作水平,教师应该注重课堂议论文写作训练的系列化,我把议论文写作分成了四大专题,逐步推进,每次堂上训练侧重一个专题,批改作文后集中展示分析,从整体到细节把学生的议论文作文打磨得更成熟。第一个专题是《善于多角度立论》《如何提炼议论文论点》,着重训练学生解读题目材料的审题立意能力和抓取材料核心事件来提炼中心论点的能力。第二个专题是《议论文的行文结构》,集中训练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谋篇布局能力,引导学生把握议论文对照式、并列式、层进式、综合纵横式的写作思维结构。第三个专题是《让你的论据更有针对性》,着重训练学生根据所提炼的中心论点来对论据进行有针对性的裁剪与选用能力。第四个专题是《事实还需雄辩——就例说理的论证方法》,着重训练学生如何分析论证观点,让学生掌握就事论事扣材料和就事论理找本质的能力。在议论文主体段落的写作中,论点是一个价值判断,论据是事实判断,论证的过程是推理判断的过程。通过以上四个专题的分点训练,培养学生提炼论点、剪裁论据、展开论证的写作能力。
  堂上作文二:按照作文类型进行指导与训练,广撒网,深耕作。纵观历年高考卷作文题目,话题作文、命题作文、漫画作文、寓意类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新材料作文这些题型都有考查。在“堂上作文一”的议论文写作系列教学过程中,我结合以上这些作文类型,挑选相对应的作文题目,对学生进行“审题、立意、结构、分析说理、语言表达”的堂上作文训练。在全面了解高考作文类型的基础上,我结合目前作文凸显“立德树人、任务驱动”的命题趋势,重点训练学生写好“主题先行、材料组合、任务驱动”的新材料作文的能力。学生审题立意的准确性、分析说理过程中思想的深度与广度、行文过程中语言篇章的表现力,这些是考查学生写作能力的评价角度。学生在新材料写作过程中往往存在“立意很少联系热点、说理很少联系现实、行文不能紧扣观点”的问题。我通过堂上作文教师的题型讲解和学生的写作练习,采取分层、分小组面批作文、升格修改的方式,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相同、相似的问题,深耕细作,逐点突破。
  三、教学反思
  议论文写作教学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只靠短期或单点、单向的努力是很难完成的。议论文写作也绝不只是一个技术问题,学生的阅读积累、观察思考、认知感悟、思维能力等各方面的素养都在综合地影响着他们的写作水平。“功夫在诗外”“活动作文”与“堂上作文”雙管齐下的实践尝试,体现了“搜集与整理、讨论与争辩、写作与修改、反思与完善”的思维训练过程,符合新课标要求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活动作文”与“堂上作文”双管齐下的实践尝试,使“锤炼学生写作思维”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用常态化的阅读和写作训练一步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一步一个脚印,实现从感性到理性,从表层阅读到深度思考的转化,最终形成议论文写作思维训练的完整体系,落实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这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有巨大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马正平.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郑国民,关惠文.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语文学科能力研究[M].北京:北大出版社,20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394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