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景观视角的游客感知研究综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从城市景观和乡土景观两方面入手,梳理近10年来游客感知研究在景观上的应用,对游客感知视角下景观方面的研究进行总结与反思。由于游客感知研究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因此在结合游客感知的同时运用多样性的调查方式与客观的评价模型对景观进行评价,并以评价结果为依据,对景观提升提出指导建议。
  关键词:游客感知;感知研究;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06-00-04
  1 游客感知概念及发展历程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旅游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离不开的永远是与人相关的话题,因此,游客对游览地的感知成为衡量所在地旅游发展好坏的重要标准,为游览地的后续发展以及其他地区的建设也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国外的学者对游览地居民的感知进行了更多的研究,对游客感知的关注较少。相比之下,国内学者的研究更侧重游客感知,研究主要集中于不同类型游客的感知以及游客对各种类型游览地感知的分析,但研究范围基本局限在国内游览地。而在21世纪初之后,游客感知的研究角度逐渐转向游客感知因素,并开始了游客感知理论跨学科的研究。
  游客感知概念难以定性衡量,国内外学者对其研究的侧重点较为多样。Alain Decrop、Dirk Snelders认为,游客感知是游客通过对在游览地所获取到的信息,从而转化为自己的思想的过程;[1]Duman和Mattila认为感知是游客将投入在旅游上的时间、金钱与获得的旅游经历相比较。[2]在国内,黄燕玲等学者认为游客感知主要是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对旅游景区产生的感知,这种感知与游客对景点的印象有关,也与游客自身的兴趣爱好有关。[3]黄震方等在深入探究的基础上,对游客感知给出了定义:游客以多种方式获取与景点有关的信息并与自己的期望值进行对比,进而对景区做出的评价。[4]
  基于上述研究,笔者认为,游客感知实际上就是游客在游览期间产生的心理变化与反应,无论是前期选择旅游目的地还是出游之中,游客会将自己得到的与景区有关的信息进行汇总,从整体上对游览地做出评价。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也是游览地人文环境、自然资源等使游客产生的生理应激变化。
  2 游客感知在景观方面的应用
  游客感知的研究对于游览地的建设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景观的设计建造是游览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这方面,是可以根据游客对游览地的感知,同时参考专家的意见,对游览地的景观进行进一步的改造,抑或是为其他同类型游览地的景观设计提供依据。
  21世纪初,学者逐渐开始对游客感知与景观结合的研究。主要的研究从游客角度出发,运用多样的具有创新性的调查方式与评价模型对景观进行评价,并以评价结果为依据对游览地景观提升提出指导建议。
  2.1 游客感知研究与城市景观的结合
  游客感知与城市景观结合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景观片区,一般是具有一定规模的景观规划片区,如风景名胜区、城市公园景观空间。游客感知的研究已经成为提升城市景观以及指导景观资源的开发利用的一种手段。祁巍锋、朱韬以郑州沿黄河南岸地区文化景观点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游客相关网络点评并进行问卷调查,结合POI(信息点)数据构建文化景观点评价指标体系,应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得到文化景观点评级,最后参考评级对沿黄南文化景观资源开发利用提出布局优化建议。[5]王文静运用Spss19.0等模型对游客感知的调研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于宝天曼自然保护区提出了与其他旅游方式相结合,带动生态科普旅游的发展,完善生态科普服务设施,凸显地域特色等开发策略,以促进自然保护区生态科普旅游的可持续发展。[6]
  植物作为景观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影响游客感知的因素。研究表明, 人们居住环境中的绿色植物空间对唾液皮质醇的分泌与精神压力有十分重要的关系,人与人之间在绿色植物较多的环境中更容易发生社交行为。[7]因此,游客感知与城市植物景观的结合更加凸显其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在植物景观与游客感知研究的结合中,许多学者引入了更为客观的模型。滕榕通过界定西安城市公园与秋季植物景观的相关概念与研究范围,把西安的9座城市公园作为调查对象。同时,对其他学者的理论成果进行梳理,发现共有6个要素会对秋季游客对城市公园植物景观的满意度产生显著影响,即感官、心理、景观、生态、观赏、活动;对每个要素制定出相应的评价因子,并请专家对这些评价因素的合理性做出评价,以此为基础构建城市公园秋季植物景观的满意度评价体系,为城市公园景观改造提供有力理论支撑。[8]罗秋骅基于植物景观对旅游景区的影响这一问题,在游客感知价值理论的支撑下,运用了S-0-R理论模型,通过梳理国内外理论成果及开展了实地访谈活动,对西湖景区的特有属性产生了全面了解,创建了能对该景区植物景观、游客感知价值做出评价的量表与模型,运用SEM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分析验证了植物景观与游客感知价值之間的联系。[9]
  随着公园城市、健康城市等理念的提出,植物在城市景观研究中的比重随之增大。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将关注点转移到对城市植物景观与游客感知的研究上,以期通过游客感知对城市植物景观构建提出理论指导。
  2.2 游客感知研究与乡土景观的结合
  随着乡村振兴的稳步推进,乡村旅游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因此,如何建设以及提升乡村景观越发受到重视。
  学者们首先从游客某一种感官入手展开感知研究。朱玲从触觉景观感知方面出发,对长沙郊区乡村的景观进行优化策略研究;[10]邵钰涵从视觉感知角度对乡村景观进行分析,以烟台市初旺村为例,分析归纳了能够丰富视觉感知的景观手法。[11]
  不少学者在单一感官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了其他理论,拓展了研究广度。伍潇玲通过将游客感知与景观感知理论、景观美学理论等结合,对乡村景观进行评价,来增加乡村的可游可赏可玩性,最终实现乡村环境发展与旅游的相互促进。[12]朱程鹏将景观空间引导理论引入田园综合体中,结合游客体验相关概念,重点关注游客体验并提出了相关假设;依托游客体验、景观空间引导等相关概念,总结出基于游客体验的田园综合体景观空间引导的内涵。[13]蓝若珂在研究过程中,先是对其他学者与构建乡村景观、乡村夜景有关的理论研究成果进行了概括与梳理,以此来把握住乡村夜景的特征。借助网络大数据对乡村夜景进行分析,围绕人们对乡村夜景的需求,选取影响乡村夜景感知的各级指标,探索游客对乡村夜景构建内容的感知结果,得出优化措施,结合案例分析结果、现有指标体系等研究结果,提出基于游赏感知的乡村夜景构建策略。[14]   在对各类型村落景观的游客感知研究中,传统村落研究热度最高。郑文俊在研究过程中从西南地区选择了一些影响力较大的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搜集数据资料,运用因子分析法、灰色关联法等数学方法和景观空间格局分析、景观意象分析等研究技术,重点进行乡村景观吸引力评价和旅游提升路径研究,围绕如何增强其影响力、怎样对乡村景观吸引力做出合理评价等提出了合理建议。[15]李薇通过分析历史村落的乡土景观建设的国内外理论研究与实践现状以及乡土景观理论,对乡村景观进行了概念界定,并重点对晓起村、李坑村游客的乡土景观感知情况进行分析,发现游客的这种感知是建立在视觉享受与精神享受的基础之上,并不会受到民俗与文化两种景观的显著影响,并创建了一个适用性较强、范围较广的乡土景观建设框架。[16]焦议围绕古村落景观的保护与开发进行了探究,广泛搜集到国内外学者在保护和开发景观、创建游客感知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对具体案例进行剖析,对与古村落景观评价有关的理论成果、定义等进行了梳理,为下一步创建完备的古村落游客感知评价体系起到了参考与借鉴的作用。以此为前提,他还开展了实地走访等调研活动,初步构建古村落景观保护与开发的居民游客感知评价量表及其评价内容,并对体系进行了检验。[17]
  相比于城市植物景观,少有学者对乡村植物景观的游客感知进行研究探索。这是目前研究上的缺失,也是未来可供研究的方向。乡村植物景观是乡村景观构建的基底。然而目前,乡村建设受到城市化的影响,乡村植物景观设计雷同化严重,导致乡村景观缺乏吸引力。因此,将游客感知理论与乡村植物景观结合的研究十分具有研究价值,研究将为乡村植物景观的特色化建设提供更切实可行的理论依据。
  3 结语
  游客感知研究是一个被多因素影响的研究,其影响因素包括游客类型、旅游地类型、旅游过程中各因素,如旅游地的地理状况,旅游地的服务质量,旅游地的游憩利用情况以及天气状况、社会现象、自然环境等方面。同时,因为其研究是从人的角度出发,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在运用或者参考的时候需要结合更为客观的方式,如数学模型或者该领域专家的意见。
  游客感知研究在景观方面的应用是多样化的。相同点是无论是针对城市景观还是乡村景观,大多是致力于景观评价体系的建立,参考评级对文化景观资源开发与利用提出合理建议,并以吸引更多游客为目的建立保护和优化策略,为后续景观资源的持续开发提供理论指导。研究的要點是要根据地域的类型灵活选择相对应的游客类型进行评价,同时研究方法也从一开始的问卷访谈等方式,发展到利用各种数学模型来构建评价体系,削弱了其主观性,增强了其客观性。不同点是相比于游客感知理论在城市植物景观的研究,其在乡村植物景观中的研究仍较少,这可能是由于游客感知理论在国内起步较晚,且国内对于乡村植物景观的研究普遍晚于城市植物景观研究导致。
  梳理众位学者的研究内容,笔者认为,游客感知在景观方面的应用仍然有值得进一步研究的余地,游客感知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多加强跨学科之间的深度研究与思考。
  参考文献:
  [1] Decrop A , Snelders D . A grounded typology of vacation decision-making[J]. Tourism Management,2005,26(2):121-132.
  [2] Teoman Duman . Anna S. Mattila . The Role of Affective Factors on Perceived Cruise Vacation Value[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8(42):78-82.
  [3] 黄燕玲.游客感知视角下的旅游影响研究述评[A].中国地理学会,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地理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学术论文摘要集[C]. 2012:76.
  [4] 黄震方,李想.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认知与推广模式[J].旅游学刊,2002(03):65-70.
  [5] 祁巍锋,朱韬.基于游客偏好及POI分析的郑州沿黄河南岸文化景观点的开发布局优化[J].建筑与文化,2019(08):80-82.
  [6] 王文静.基于游客感知的宝天曼自然保护区生态科普旅游开发研究[D].河南大学,2014.
  [7] 左云舟.游客对天际岭森林公园植物景观感知与满意度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
  [8] 滕榕.西安城市公园秋季植物景观游客满意度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D].长安大学,2019.
  [9] 罗秋骅.植物景观对游客感知价值的影响[D].浙江工商大学,2019.
  [10] 朱玲.乡村景观感知真实性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1.
  [11] 邵钰涵,刘滨谊.乡村景观的视觉感知分析[J].中国园林,2016(9):5-10.
  [12] 伍潇玲.“农家乐”让农家乐起来——乡村旅游业,新农村建设的新亮点[J].中国商界,2013(1):2-3.
  [13] 朱程鹏.基于游客体验的田园综合体景观空间引导策略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9.
  [14] 蓝若珂.基于游赏感知的乡村夜景构建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9.
  [15] 郑文俊.基于旅游视角的乡村景观吸引力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
  [16] 李薇.历史村落的乡土景观建设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4.
  [17] 焦议.基于居民游客感知的党家村古村落景观保护与开发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作者简介:张舒钥(1995—),女,江苏南京人,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吴卓然(1997—),男,湖南衡阳人,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通讯作者:苏同向(1973—),男,山东日照人,研究生,博士,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396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