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踝骨骨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观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 探讨中医治疗配合微创手术治疗老年踝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本院从2016年3月~2018年3月间收治的踝骨骨折老年患者一般数据进行整理,获得患者同意后挑选80例进行本次实验,采用拈纸团的方式将患者分为实验组(抽到单数的患者)和对照组(抽到双数的患者),两组各4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实施微创手术治疗,实验组同时配合中医治疗,治疗结束后随访1年,对两组患者的恢复优良率进行对比。结果 本次研究成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恢复优良率和对照组相比明显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微创手术和中医治疗相配合应用于老年踝骨骨折的治疗中效果显著,可以减少对骨折位置的血运破坏,有助于提高骨折愈合率,可以进行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医治疗;微创手术;老年;踝骨骨折
  【中图分类号】R6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2..01
  踝骨骨折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需要及时进行手术治疗[1]。因为其受损位置比较特殊,为治疗带来一定难度,随着微创手术的广泛应用,在踝骨骨折中也获得不错疗效[2]。本次研究探讨中医治疗配合微创手术治疗老年踝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并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本院从2016年3月~2018年3月间收治的踝骨骨折老年患者一般数据进行整理,获得患者同意后挑选80例进行本次实验,采用拈纸团的方式将患者分为实验组(抽到单数的患者)和对照组(抽到双数的患者),两组各40例患者。实验组内含有18例男性患者,女性患者13例,年龄56~73岁,平均年龄(57.6±2.5)岁,对照组内含有16例男性患者,女性患者15例,年龄54~76岁,平均年龄(57.5±2.8)岁。其中36例左侧骨折、26例右侧骨折,有28例患者粉碎性骨折。受伤原因:38例交通事故、13例高处坠落、11例重物砸伤。将患者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进行对比未发现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微创手术治疗:首先给予连续硬膜外麻醉,再通过C臂X光机透视来进行手术,将空心螺钉固定于后踝后,在腓骨下缘做弧形切口以固定钢板,在内踝前外侧进行切口置入克氏针,最终将骨螺钉进行固定。
  实验组同时配合中医治疗,患者在手术完成后,选择中医汤剂进行治疗。患者在手术后可选择复原活血糖或和营止痛汤进行治疗;若患者手术后肿胀状况较为严重,可加用五苓散患者存在便秘状况,需家用大承气汤联合进行治疗。当患者拆除甲板后,可将药物换为八珍汤以及六味地黄汤进行治疗。
  1.3 评价标准
  治疗结束后随访1年,对两组患者的恢复优良率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涉及到的所有实验数据由我院统计学工作人员进行统计分析,实验统计软件选择SPSS 22.00,将P<0.05作为统计学意义存在界限,实验中计量资料(%)选择x2检验,计数资料(均数±标准差)选择T值检验,结果由同组检验人员进行分析。
  2 结 果
  本次研究成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恢复优良率和对照组相比明显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踝关节主要是由腓骨、胫骨下端的关节面和距骨滑车构成,所以又被称为距骨小腿关节,在在行走时负重比较大,若发生骨折就会影响患者的正常行走,需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治疗,避免对其日后正常生活造成影响[3]。
  微创手术对于踝骨骨折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但治疗时需要注意得完全复位才行,若治疗过程中关节未完全复位,就可能导致踝关节稳定性被破坏,很容易出现创伤性关节炎,影响预后恢复,所以在手术的同时,需要配合中医治疗,才能使其踝关节功能得以恢复[4]。
  在手术完成后,根据患者不同状况,应用相应的中医药物进行治疗,能够有助于壮骨强筋,起到益气活血和活血通路的状况。合理的应用中医药物能够有助于促进患者损伤部位血液循环,从而达到内外兼治的效果。
  综上所述,将微创手术和中医治疗相配合应用于老年踝骨骨折的治療中效果显著,可以减少对骨折位置的血运破坏,有助于提高骨折愈合率,可以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伯昊,冼庆章,霍翰源.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临床疗效、疼痛症状及骨折愈合效果的影响[J/OL].世界中医药,2019(07):1714-1718.
  [2] 赫 佳.中西医结合护理在胫腓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19):105.
  [3] 裴晓强.中西医结合治疗闭合性桡骨远端骨折临床研究[J].甘肃科技纵横,2019,48(06):91-93.
  [4] 吕国先.中西医结合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研究[J].光明中医,2019,34(11):1730-1732.
  本文编辑:董 京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404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