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设计个性游戏 渗透生本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是对生本教育最核心实质的理解,相比一味地灌输知识,通过关注学困生的心理健康来帮助他们改善数学学习现状越来越得到研究者和一线教师的认可。教师可通过阐述在第二课堂中设计个性化数学游戏的一些具体做法和注意事项,通过改变数学学困生的认知和情感体验,最终让他们获得良好的意志品质,达到改善其数学学习现状的目的。
  关键词:数学游戏;学困生;心理活动;影响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19-010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19.052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要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1]。数学教师除了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外,还要在除第一课堂以外的时间内关注学生的心理活动,尤其是对数学学困生的关注。数学学困生指的是智力正常,但学习效果低下,学业成绩明显落后于同年龄段或同年级水平的学生[2]。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状况,完成教学任务,对跟不上课堂的学困生关注较少。长此以往,这部分学生越来越不爱学数学,变得自卑、孤僻、焦虑,甚至出现逆反、厌学心理[3]。虽然很多教师在课余时间给予了学困生大量的知识辅导,但大部分数学学困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并没有显著变化。究其根本,是这部分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心理活动没有得到明显的转变,单独辅导或留堂的方式本身就在潜意识传递“你比别人差才需要额外辅导”的观念,而且这种超时辅导并未带来良好效果,如此恶性循环让学困生更易产生习得性无助感,学困生表面接受辅导,心里却抗拒这种形式。这种辅导不仅耗时费力,且“治标不治本”,所以效果不佳。
   著有十余部数学科普读物的西奥尼·帕帕斯曾说过:“逻辑、娱乐和游戏为数学三剑客。”可见数学游戏的重要性。小学数学中的数学游戏,是将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以游戏模式进行展现,使学生容易理解知识并且更加喜爱数学。好的数学游戏能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动手、动脑,多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学习能力[4],但目前大部分数学游戏只在课堂中出现[5],成为教学引入、激发兴趣的一个手段,它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挖掘。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游戏中的资源也难以被充分利用,所以本文主要探讨的是第二课堂中的数学游戏,在认知、情感、意志这三个方面对数学学困生的影响。
   一、在数学游戏中纠正固有的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人们对某个事物或物体形成的一种概括、固定、笼统的看法。数学学困生通常表现出来的“我不行”“数学很难、很枯燥”“我数学成绩不好,老师和同学都不喜欢我”等刻板印象,这些正是导致他们自卑、孤僻、厌学的主要原因。要改变这些刻板印象,口头说教引导是很多教师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看起来简单可行,但需要教师对每个学困生给予充分的关注,了解他们每一个细小的变化并及时给予引导,鼓励他们关注到自己的进步以改变消极的刻板印象。而在平时的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完成教学任务、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作出相应反馈有一定的难度,而数学游戏正好能够提供一个弥补的契机,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认可自己。在活动结果的反馈中获得的肯定要比口头说教有说服力得多。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善于鼓励学生,是我们教师最宝贵的经验。”在游戏中,教师要对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具体的鼓励,实现评价重点从结果导向向过程導向的转变,从而使学生在游戏中增强自我效能感,在活动中全面评价自己,在数学游戏潜移默化的影响中,逐渐建立自信,向“我也还不错”“数学也没那么枯燥”“老师和同学欣赏认真专注的我”转变,逐步纠正片面消极的刻板印象。
   二、在数学游戏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而游戏有极强的趣味性,有助于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活跃的思维[6]。平时在学习生活中,学困生和很多班级活动都不沾边,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自己害怕失败、不敢主动参与,另一方面是由于“学困生”的帽子,班级活动的参与机会也会被教师和班干部安排给其他学生。不仅如此,学困生也难以把“数学学习”和“愉快”联系起来,在课堂上既没有学会知识的成就感,也没有教师关注的存在感。而在数学游戏中,这些学困生有可能成为活动的主角。比如,教师可以设计“数学节”系列游戏活动,举办别开生面的开幕仪式,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数学节徽”,小组间互相分享、介绍、票选出我最喜爱的作品进行颁奖,并组织邻班学生前来参观;设计“数学日记漂流瓶”的游戏,教师带头将自己小时候学习数学的困惑心得写下来,装进玻璃瓶中,悬挂在教室里,供大家交流分享,慢慢地,学生逐渐打开心扉,漂流瓶从一个到十几个、几十个,教师对每一篇日记都认真回复,并组织分享会让学生畅谈感受,在这个过程中要尤其关注学困生的情绪变化,为班级学生的舆论风向做好引导。
   这样的活动能迅速拉近师生距离,夯实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让学困生有与教师、同学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并且能使其在团体游戏中加强集体观念,感受自我的价值,弥补了学困生在课堂上缺乏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在和谐民主的轻松氛围中,学困生感受到真诚的承认与肯定,能用积极的眼光去评价自己和他人,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对于学习数学的抵触畏难情绪自然就减少了。
   三、在数学游戏中发展良好的意志品质
   数学学困生的畏难情绪来自长时间的习得性无助感,在学习中表现为懒惰、缺乏自觉性、犹豫不决、不能持之以恒等,而这种无助感又很容易迁移到其他方面去,逐渐导致学困生对自己的整体评价都偏低,所以培养学困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必须会独立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为了更好地帮助学困生做学习的主人,让他们有更充分的参与感,在数学游戏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困生参与到制定游戏规则、做监考、做评委的活动中。在参赛者与评价者的角色互换中,学困生会更主动地去清晰游戏的目的,这样不仅能帮助他们强化数学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锻炼了他们观察判断、自主评价的能力。
   除此之外,在数学游戏中,还可利用小组协作等游戏形式,在充分了解学困生的基础上,设计对他们既有一定挑战又能够通过合作引导完成的、难度层层递进的任务。比如,教师可以设计“演数学故事”“改数学故事”“编数学故事”的逐步递进的系列游戏,首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书中的数学故事表演出来,然后对这个数学故事进行合理改编,最后能根据所学的一个或多个知识编一个完整的数学故事。在这个游戏中,学困生和同伴一起,经历了从机械重复、模仿改编到最终的自主创意,完成了对数学知识的自我建构、整合和内化。让学困生在一次一次成功的体验中不断自我强化,逐渐学会自觉、果断、坚持等意志品质。
   四、个性化数学游戏设计的几点策略
   根据以上的分析以及以往的经验,我认为在数学游戏设计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改变游戏方式
   数学学困生往往课内知识基础较差,在第二课堂的数学游戏设计中,应改变大多数课内数学游戏的模式,多设计跨学科的、跳出书本知识范畴之外的游戏,以避免学困生游戏不会玩、不敢玩的状况。有效的个性化数学游戏有以下几种:1.鼓励学生多了解数学史和数学家的讲故事游戏;2.让学生感受数学规律、对称、簡约之美的设计型游戏;3.把书中的情境演绎出来的角色扮演型游戏等等。这些游戏的目的是为了巧妙回避学困生的短处,而不是让他们一听见与数学有关的活动就生出畏难情绪,吸引他们多参与,鼓励他们大胆表现,展现自己的个性。
   (二)关注“前置性辅导”
   在数学游戏开始前,要对游戏规则提前进行详细说明,确保学困生完全明白,要给予参加者充分的准备、练习时间,可适时给学困生一些指导,也可是渗透知识、学法的指导。这种指导与课后辅导不同,这种“前置性辅导”的重点是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它的学习内容是多元的,帮助学生有明确的思考方向,能减少学困生的心理压力。它不是根据结果判断而产生的弥补性辅导,打破了学困生“我不行才需要辅导”的这种消极刻板印象。在这个过程中,学困生所获得的知识、技巧都是通过学生自我建构的,学困生会获得一种愉悦、成功的体验,能较好地弥补课堂上缺失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对他们逐步建立自信非常有帮助。
   (三)改变原有的评价体系
   学困生对自己都是持怀疑态度的,所以证明自己的渴望分外迫切,在赏识教育的浪潮下,很多教师、家长片面的以为赏识就是不加思考辨别的大量给予表扬,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在数学游戏中,给予学困生积极评价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对学困生的表现及时给予真实反馈,不可为了表扬而给出不符合实情的敷衍评价,这样不诚实的行为容易使学生丧失对教师的信任;2.应将评价的重点放在游戏过程当中,倾向于关注参与游戏的态度、主体性和创造性等方面,比如“你的专注真让人刮目相看!”“你的这个见解真有数学思想!”等评价语言,设立“数学创意奖”“专注奖”“团结协作奖”等奖项,这样的评价体系,能让学生树立起全面的评价观,懂得欣赏他人的优点,也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进步与发展,引导学困生发现自身的闪光点,而不只是聚焦在学习成绩不好这一个方面;3.允许失败,接受差异,不能为了表扬而对学困生出现的错误视而不见有意忽略,要适当提醒,以鼓励为主。
  参考文献:
  [1]何特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J].内蒙古教育(b),2017(3):107.
  [2]许清波.浅析学困生心理特点及干预策略[J].教育革新,2012(12):21.
  [3]杨爱秋.小学数学学困生的心理特点及其干预[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9):230.
  [4]李玉华.数学游戏设计及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合理运用[J].考试周刊,2018(82):89.
  [5]李守栋.让数学游戏从“课内”走向“课外”[J].教育革新,2015(11):68.
  [6]范育红.利用数学游戏渗透心理教育[J].华夏教师,2018(21):65.
  作者简介:白灵(1988.1— ),女,汉族,湖北宜昌人,一级教师,研究方向:数学与应用数学,学生的学习行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469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