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生活为契机、做幼儿探究科学的引领者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生活中的许多有趣现象都蕴含着科学知识,充分利用家庭、社会、进行幼儿科学探究的活动。要注重幼儿探究过程,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帮助幼儿养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关键词:生活 契机 探究 科学 引领者
  生活中的许多有趣现象都蕴含着科学知识,但缺乏老师和家长的正确引导。因此,我们要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进行科学教育契机的捕捉,随时了解幼儿的兴趣所在,运用多种感官有效地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并从中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能力。
  “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的科学活动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会发现事物之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幼儿科学活动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索过程。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要上好科学活动,就要以生活为契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并在家长的帮助下,让幼儿体验科学、享受过程。老师要遵循纲要精神,激发、保护、和培养幼儿的好奇心,鼓励幼儿探索周围的世界,做幼儿探究科学的引领者。[1]
  一、引导幼儿探索感兴趣的事物
  大自然是幼儿感兴趣的场所,孩子们在户外可以奔跑、玩耍,老师就应该抓住时机和幼儿讨论关于天气的知识,了解季节变化、感受春天的温暖、秋天的果实和落叶,留下了美好的瞬间。活动时幼儿兴致勃勃,能看出是他们感兴趣的,同时要注意结合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避免那些过于抽象、深奥的幼儿不感兴趣事物。
  像幼儿园的园本教育活动“秋之韵”,教师会设计围绕秋天的主题活动,“秋天的田野”、“秋天的果实”“秋天的粘贴画”“我和秋天有个约会”等等活动是幼儿平时学到和感受到的,同时邀请家长参与到活动中,让家长明白原来科学教育就在自己的身边。[2]
  二、要注重幼儿探究的过程
  教师在引领幼儿的探究活动时,不应该只注重活动的结果,更应关注探究的过程。幼儿通过动手、动脑亲身体验获得的成功经验,会使他们受益终身的,而且这种成功又会激发他们探究事物的热情,产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养成积极探索的好习惯。
  像沉浮实验、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小孩子尤其爱玩水。孩子在家里经常会用一些小物品如瓶子盖、积木等在水盆或脸盆里玩,要及时把握好教育时机可以提醒宝宝“为什么有的东西能浮在水面?有的东西会沉入水里?”并鼓励幼儿用不同材质的物品做实验。在玩水的过程中、家长、老师的鼓励下,幼儿会把自己的原有经验和新的知识加以结合,进而获取知识。虽然他们还不懂一些专业的名称,但是一个小小的探究点,可以使你的孩子收获未来的一片天。
  三、培养幼儿探究过程中的意志品质
  在引导幼儿探究活动中,不要只看到掌握了多少知识,而忽略了孩子吃苦耐劳、不怕失败、有自信等优秀意志品质养成,优秀的意志品质对幼儿受益终身。幼儿园是孩子的乐园,活动中老师会鼓励孩子们坚持,防止幼儿有厌倦的不良情绪,言语中更要禁止“这么长时间了,你还没装好” 等伤害幼儿自尊和自信心的话,甚至有的话会影响孩子一辈子,
  在科学探索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鼓励和适当的引导都可以给孩子克服困难的信心。相反,一种眼神、一个嘲笑都是对孩子心靈的打击,所以在关注安全的前提下,更要鼓励孩子获得优秀的意志品质。
  四、充分利用家庭、社会进行探究活动
  幼儿的科学活动是在一个广阔的自然和社会背景中展开的,幼儿园的科学探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大自然、社会是幼儿学科学的最好场所。父母是幼儿的第一启蒙教师,幼儿的科学经验有很多是在家庭中获取的,比如家长和孩子户外散步时,可以加深对天气的认识;逛超市可以使幼儿对数字有了直观的理解,家长在与幼儿的亲近和交流中,帮助幼儿进行探究。公园、博物馆、甚至一片草、一片树、一个池塘、一条小河,都可以丰富和开阔幼儿的视野,成为幼儿探究事物、增长知识的场所。
  孩子在家里看到父母包饺子时,就会对面感兴趣,家长不要怕孩子弄脏衣服,为了让孩子明白面团是怎么做成的,可以给孩子准备一点面、盆、水等材料让他反复尝试,他在反复的操作中,知道了水合面的比例,这种经验是孩子自己通过探索得到的,孩子的科学探究欲望就会更强。[3]
  日常生活教育中,老师和家长既要引导幼儿观察事物的整体,又要注意到它的细节,根据事物的具体特征,通过看看、闻闻、尝尝、摸摸等多种感受,给幼儿提供多侧面、多层次、多角度地观察事物的机会,让幼儿获得正确的经验和知识。
  总之,我们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帮助幼儿养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参考资料: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3]《幼儿教育》,《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学习品质解读,嫣超云,魏婷。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506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