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美术元素融入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实践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汉语言文学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文艺理论素养和系统汉语言知识的人才,其作为一个传统专业,有许多优势但也需要因势而新,不仅仅是技术层面还有理念等宏观层面。区域地方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面临着许多困境,但又具有许多得天独厚的优势,需要立足区域,引入诸多综合元素。文章中提出尝试在课程教学中融入美术元素,从视觉微观层面和审美宏观层面助力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课程改革与实践,促进民族区域的一流学科建设,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专业,促进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美术元素;书画同源
  汉语言文学作为一个传统老牌专业,培养的是具备文学基础知识以及技能,能在文艺出版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以及相关研究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现阶段区域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遇到一些瓶颈,需要我们积极面对。新生代大学生有着自身特点,因此我们必须积极顺应发展趋势,传承与发展并重,寻找优秀传统,追根溯源,有机融合,应用于当代的教育,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促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良性发展。
  一、书画同源,文艺互承
  古代书法与文化、文学相辅相成。古时文人墨客对于书法十分看重,乃至后来的科举考试中,字写得好坏都是一个重点。宋元文人画的兴起更是把诗、书、画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而文人画也可以算是一种另类的文学作品,以画代文。绘画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但是在当代汉语言文学教育过程中存在人为把二者割裂开来的情况,试想没有活跃思维和审美力的作家、文学家、教师,真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的目的吗?书画同源,文艺互承,这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沉淀下来的,时至今日仍然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二、河池学院汉语言文学教学的一些思考
  以红水河流域地方高校——河池学院为基础开展调研,对在读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在回收的有效问卷里,喜欢和比较喜欢美术的学生占到89.13%,但是选修或者接触过美术课程(包括网络课程和自学)仅仅占到调查人数的45.76%,当然,这其中有区域经济和师资等众多因素影响,这里就不展开论述。 “教学模式需要丰富化”的这一需求以84.67%占比遥遥领先,93.44%的学生对于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融入美术元素十分期待或者感兴趣,由此可见把美术元素融入汉语言文学教学具备良好的基础条件。
  在前期调研中不难看出,现阶段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完全满足新生代大學生的学习需求,学生对于教学模式的创新或者改进是十分渴望的,虽然在课堂教学方面引进翻转课堂和云课堂等方式或技术,但也只是形式和技术上的创新和改进,没有从本质上改进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任何丰富的形式都需要丰富的内容作为支撑,所以仅仅在形式和技术上改进是远远不够的。
  河池学院作为欠发达地区二本院校,位于红水河流域,交通闭塞,与外界沟通交流较少,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但是所处区域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族文化土壤肥沃,美术资源丰富。因地制宜,把丰富的美术元素有效融入到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辅助汉语言文学教学,充实课堂教学内容,促进教学实践改革,打造一流学科,持续培养本土文学作家,扩大河池学院作家群,培养新生代作家、文学家,是当前十分重要的发展任务。
  三、河池学院汉语言文学历年就业情况分析
  近三年河池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率持续上升,2017年毕业生总数173人,就业率为91%,其中在中小学及培训机构的有109人。2018年毕业生182人,就业率为96%,其中在中小学及培训机构的有147人。2019年毕业生总数170人,就业率为99%,其中在中小学及培训机构的有139人(以上数据截止到每年的8月下旬)。
  从数据分析,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大多数会选择教师工作,总体而言,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去向:一是语文教学。这是目前大多数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去向,特别是地方民族区域较多,这些区域教师资源匮乏,往往身兼数职,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美术、审美素养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生动的板书,如画的描述甚至审美解读,可以让教学效果更加充盈和饱满。二是作家及网络创作。这部分人需要强大的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而美术元素的介入正好可以弥补文字的某些局限性,充分挖掘和培育发散思维和想象能力,促进后期的文学创作和网络创作。三是行政媒体类工作。除了以上两个就业方向,剩下的同学会去政府部门、新闻媒体以及行政岗位工作,在这些岗位审美素养同样也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四是其他方面,例如艺术评论。部分继续深造完成的学生,会选择评论的道路,其实当今很多艺术评论家都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出身,他们兼具文学底蕴和艺术审美,比如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美术》杂志社长尚辉,他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后转攻美术。
  通过以上的分析不难发现,文艺相承不是说说而已,二者相助相益,美术等诸多元素融入确实可以有效助力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增强学生综合素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就业,长远来看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和更大的成长空间。
  四、把美术元素融入汉语言文学教学之中
  罗思德在《以文解画,以画解文:中国古代绘画与文学之间的关系》一文中提到,在不理解画家为何画一些怪异的图案时,应该仔细阅读相关文学作品以检查其来源出处,从而使画、文相呼应,并由此知画卷其实也是对文学作品的另类诠释。从这个意义上说,文人画就是文学性的绘画,既然文学与绘画密不可分,在当代的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美术元素也同样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持续激发这个传统专业在新时代的活力。
  古往今来,不论是古时文人墨客还是当今的文坛画苑,文艺从来不会是割裂开来的,就如内容与形式,相辅相成。在汉语言文学教学实践中融入美术元素,不能仅限于狭义的视觉层面,更应该拓展至宏观的审美层面。   开展关于美术鉴赏课的问卷调查,河池学院抽样调查的有效数据显示,70.23%的学生还是愿意接触美术鉴赏或者相关课程的,并且对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美术鉴赏课感兴趣,虽然这个问卷并不是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但也可以看到学生对于将美术元素与专业课程融合的期待,而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完全可以因势利导,老树发新芽。
  查阅多个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方案,发现都提到除了掌握专业该具备的知识以外还要了解历史、哲学、艺术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并且要了解我国关于文学艺术的方针、政策等。由此,汉语言教学与美术的关联性可见一斑,但现实却并非如此,重文轻艺乃至重文排艺的现象还是存在的。另外在解读和分析古今文学作品的时候,也同样会用到美术相关知识,比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有些需要结合画作解读,古时文人都是诗、书、画俱通,无法站在多角度欣赏,就无法真正体会到深层次的内涵和意境,所以美术元素对于汉语言文学的积极作用可见一斑。
  把民族区域丰厚的民族美术元素以及独特的审美融入汉语言文学教学,加上翻轉课堂等有效的形式,加强传统汉语言文学课堂的活力,优化课程结构,促进课堂元素的丰富,切实增强学生以汉语言文学为基础的综合素质,打造符合新生代学生身心特点和时代需求的课程。
  河池学院作为民族区域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作为特色专业,正在进行广西一流学科建设、硕士点建设,并在开展卓越人才写作计划等,但是想要获得长远发展,仍需要立足区域特色,海纳百川,让美术等更多元素融入其中,为学科和专业建设服务,助力一流学科建设和硕士点建设,促进写作人才培养,不断突破瓶颈,持续增强活力。
  发展传承汉语言文学专业传统,博采众长,顺时势而进而新,呈现区域特色。特别是像河池学院这样有一定积累的地方高校,更应该与时俱进,以海纳百川的精神,把专业优势做大做强,承旧纳新,探寻新时代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多样化道路,持续增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罗思德.以文解画,以画解文:中国古代绘画与文学之间的关系[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26-30.
  [2]谭德兴.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3(12):39-40,46.
  [3]阮畅.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以提高综合能力为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1):146-148.
  作者单位: 河池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522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