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也谈教育的生命立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李情豪

  从古到今,从国内到国外,学者们对于“教育究竟是什么”从来都没有停止过研究、辩论和追问。无数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也常常会站在生命的立场上来阐述教育的本质。
  笔者喜欢关注教育家们如何回答“教育究竟是什么”的问题,总想知道这些教育大家们对教育本质的研究结论究竟是什么,特别想看看他们究竟怎么阐述教育与生命的关系。孔子对中国教育的影响极为深远,“因材施教”是他最重要的教育思想之一。所谓“因材施教”,即指针对学习的人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这实际上就是站在生命的立场上在认识教育。苏格拉底所提出的教育即是“产婆术”的著名观点,也是基于生命立场的思想。柏拉图认为教育就是“回忆”“唤醒”,这不也是在从生命的角度诠释教育吗?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教育要“遵循自然”的理论,指出合理的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自然行程,即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来进行,先是体格教育,然后以情感训练为主,最后再发展他们的理智。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与亚里士多德“遵循自然”的教育思想都在强调生命成长的自然规律。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和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也是从教育与人的生命行为的紧密关联上来阐述教育本质的。蒙台梭利的“敏感期”、加德纳的“多元智能”、苏霍姆林斯基关于“自尊心”“兴趣”的论述、皮亚杰的建构主义、陈鹤琴的“活教育”都指向了生命本身。教育家在坚定地告诉我们,教育是生命成长的灯塔,教育的过程是尊重生命、让生命充满活力的过程。
  教育界对教育本质的讨论始终没有停止过。尤其人们在对应试教育的反思、批判,在对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施中,更加重视教育本质的研讨与回归。在教育研究与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基于生命立场的很有影响力的教育实践。如叶澜领衔的新基础教育改革实验,强调基础教育的“未来性”“生命性”和“社会性”——基础教育应该为社会之未来和学生人生之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教师心目中不仅要有人,而且要有整体的人,要从发展成长的角度关注人的生命存在;教育的过程是学生的社会化过程,学生要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朱永新的“新教育实验”,还有许多学校进行的“生命教育”实验、“幸福教育”实验、“生本教育”实验等,都是站在学生生命立场之上、着眼学生生命的幸福与成长的教育研究与实践。
  走进教育的本质,走向生命的尊重与关怀,一切都要落实到学校教育的理念与行为上。离开了学校教育的不懈努力,一切教育家的理论,所有回归教育本质的呼唤都会化为乌有。笔者了解到武汉市不少学校,都围绕教育的本质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与实践,谱写了一曲曲基于生命立场的教育之歌。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的“关键能力”教育,是面向未来的生命成长教育;武汉市常青树实验学校“让生命之树常青”的生命教育,提出了以修养“中国人格”为核心的“五气三观”(五气:浩然正气、昂扬锐气、聪慧灵气、担责勇气、仁义忠气;三观: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厚德载物的人生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教育目标;武汉光谷第十五小学的“创艺教育”,站在生命的高度,坚持科创激智、艺创润美、伙伴乐行,创造了生命成长的新样态;湖北省武昌实验幼儿园所实施的“淬砺教育”指向了基于磨砺的生命成长教育……学校积极的教育实践,对于推动教育本质的回归、维护教育的生命立场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教育的生命立場,永远是教育的根本立场和核心价值取向。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关怀生命,成就生命,幸福生命,永远是教育的主旋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629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