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成才先“成人”育人先育德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燕

  摘 要:培育人才固然重要,但一个人要想成才首先应当“成人”,成为一个拥有独立人格的人,成为一个有责任担当的人。作为新时代教师,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中职学校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将人格教育融入语文教学是我们教师的重要任务。语文本身具有一定人文内涵,在人格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下文笔者就从中职语文教学入手,探讨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落实人格教育,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让学生既成才,也“成人”。
  关键词:中职教育;语文;人格教育;德育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中职院校肩负着为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责,不仅要教给学生专业知识,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同时也要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如此,方可真正培育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健全人格的新时代人才。尤其是中职语文教师,应该依托好语文学科教育,借助语文学科本身蕴藏的人文内涵,将人格教育渗透于教学之中,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世界,树立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鼓励学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学习、生活和未来的工作,为落实素质教育奠定基础,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
  一、中职学校人格教育的内涵及其价值分析
  人格也可以说是人的个性、思想,其包括人的性格、能力水平、喜好、志向、素养、信念、“三观”等内容,是一个人精神面貌、体态动作、思想品行、心理素质的综合体现。人格教育从本质而言也是德育的重要组成,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体现。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有利于帮助中职学生塑造健全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人格教育强调的是知、情、行统一,知代表知识,也就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同时也要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更要引导学生将思想转化为实际行动,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在落实智育的过程中不忘德育,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此外,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也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树立争取的职业观,坚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增强学生独立意识和自理能力,让学生真正在学习中学会正确面对客观现象和问题,以更好的心态去迎接生活,以更勇敢的态度去面对未来职业。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的策略
  (一)充分挖掘语文课本中的德育素材,塑造健康人格
  语文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有着非常重要的优势,这与语文教材和语文学科特点息息相关。语文学科本身既有工具性,同时也具有人文性;语文教材这蕴含着当量思想道德教育相关内容,无论是古代诗词,还是现代散文,亦或者是国内外名著,都可以成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素材。只要我们语文教师善于发现,活用教材,就一定能够发挥语文得天独厚的育人优势。例如,诗歌《相信未来》的教学,笔者以为我们可以进行如下尝试:
  一是让学生诵读课文,读后再写,用一句话简洁、准确、全面地写下自己读完诗歌的感受,作者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从读“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灶台”到“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在读文本句子时感受未来,感仰未来,感想未来,感悟诗人当时生活情形,以诗人迷惘和失望之情来启发学生思考自己,以诗人面对恶劣现实环境虽充满矛盾和复杂,但仍然能够保持年轻、热情和执着,憧憬美好未来的心态来启发学生感悟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也敢于去畅想自己的未来。
  二是拓展阅读,感服“未来”。给学生推荐阅读食指的《热爱生命》《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烟》《酒》等文章。要求读后反思,在下节课开始前,随机请几位同学向全班介绍自己的阅读感想,互相交流,互相促进。
  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需要课外阅读。通过课内外阅读衔接,让学生明白:哪怕現实很残酷,哪怕未来多风雨,但我们今时今日的生活远比作者生活时代美好太多,我们又有什么资格不去憧憬未来呢?如此,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唤醒学生内心的坚韧和勇敢。
  (二)引导学生深度解读文本,以美熏陶学生
  未来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学生人格,我们在中职语文教学中也可以适当开展审美教育,通过美的熏陶和感染,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通过鼓励学生认识美、追求美,而懂得如何净化心灵,去伪求真,发现生活中的真美、真善,从而建立正确三观。那么,如何实现美的教育呢?笔者以为最好的方式是让学生参与、探究、体验、感悟,引导学生深度阅读文本、解读文本内涵、领悟文本潜藏思想情感,真正浸润到美景、美物,美的思想之中,与作者共情、共鸣。以散文《故都的秋》教学为例,笔者主要采取了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合作鉴赏文本,思考体验,透视传统文人感慨生命之深邃。具体设计如下:
  任务一:引导学生探析作者审美情趣的成因
  引导学生细品作者自述部分的内容:“从少年时代起就爱读小说、戏曲,对中国古典诗文和小说戏曲有浓厚兴趣,始终没有完全摆脱中国旧式传统文人的积习”启发学生思考文中作者的审美倾向以及其由来?借助课外信息实现思维突破,让学生不被旧知识、旧认知、旧经验束缚,在鉴赏中走进作者,感悟作者情感。
  任务二:引导学生对比体验,思考生命之美
  从关于落蕊的描写中来想一想,作者在落蕊中体会到了什么呢?为什么落寞?通过品读,让学生懂得:再美丽的生命也是有周期的,正如同作者笔下古都的秋,秋景早已不单是一季景色,而是带上了对生命周期的深邃思考。
  任务三:自主探析,提升认知
  作者在《故都的秋》中除了描写了落蕊,还写到了其他秋景,请同学们自由选择一个,结合刚才的解读经验,自己体会作者眼中的其他景是一种什么样的情趣。通过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审美经验基础上自主探析、独立鉴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通过多任务导学,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赏析文本语言,品味作者情感,在鉴赏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在品悟作者情感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情感的升华,既悟出作者“悲凉”感受的同时却也追求淡泊、恬静、悠闲的生活情趣,感受作者对北国之秋的赞美和热爱之情。以景动人,以情育人,让学生的心灵受到景和情的触动,实现健康人格塑造。
  (三)提高学生自我意识,正确认识自己
  中职学生是即将面向社会,面向就业的学生,在走出校园,走进社会之前,应该充分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这远比懂得评价他人要来得更重要。笔者常常发现,生活中有很多刚毕业的学生,自我认识模糊,不清楚自己的就业方向,不了解自己的喜好和优缺点,自我定位不清晰,找工作的时候更是“好高骛远”,“眼高手低”。这给了我很大启示,我不希望自己教出来的学生未来走进社会被人这样“评价”,所以在日常教学中非常注重学生人格教育,注重引导学生认识自己、认清自己。
  例如教学完议论文《我为什么而活着》这篇课文后,笔者进行如下拓展:俄国作家契科夫说,“感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是件多余的装饰品,那是很难堪,活着而没有目标是可怕的。”学了本文后,作者罗素用他的一生告诉我们“他为什么而活着”,每个人活着都有其意义,那么正处于青春时期的你们,是否想过你是为什么而活着的呢?你想为什么而活着呢?应该为什么而活着呢?请学生小组讨论后自由畅谈。重点引导学生从梦想、爱心、责任等角度进行探讨。最后笔者进行了总结:相信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标,每个人在不同阶段的目标都会不同,只有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为自己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才能真正在每一条都活出自己的精彩。我们都知道,没有梦想很可怕,但更可怕的是找一个虚无缥缈、不切实际,永远都不可能实现的梦想。所以,希望每个同学都能够客观地评价自己,为自己量身设计目标和梦想,并且不断为这个目标而努力奋斗,如此方可真正活得有意义、有价值。
  三、结语
  总而言之,人格教育是德育的重要体现,人格教育也是为了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是为了不断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作为新时代中职语文教师,我们当依托语文课程开展人格教育,让学生踏上成才之路前先成为一个真正具有健全人格的人。
  参考文献:
  [1]李卫.谈中职语文教学与学生的人格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6(27).
  [2]任军权.论中职生人格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668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