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民工职业培训的现实困境与化解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刘畅 唐凤娥

  [摘 要] 在城镇化的发展中,与城市劳动者相比较,农民工在就业层次、收入水平、社会保障等方面都有明显劣势。通过职业培训,农民工不仅可以提高其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劳动技能,还能够缩减与城市劳动力之间的人力资本差距,并且对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中国特色化会主义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现实中农民工参与职业培训有着多方面的困难,需要进一步解决。
  [关 键 词] 农民工;职业培训;困境;策略
  [中图分类号] F323.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1-0168-02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三农”问题成为阻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问题,其重点就是农民问题。城镇化的关键在于农民工市民化,而农民工市民化的关键在于农民工自身的文化教育程度和职业技能的综合水平。与城市劳动者相比较,农民工在就业层次、收入水平、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劣势,所以针对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势在必行。由于农民工职业教育受时间空间和受教育对象的限制,无法依托于传统职业院校教育,而针对从事特定工作进行相关知识或技能的职业培训更为适合。但是农民工在参与职业培训的过程中却存在着多层现实问题,主要体现在时间、空间、信息和资金四个方面,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
  一、农民工职业培训的适切性
  职业培训是直接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针对从事特定工作的劳动者进行知识技能的教育和训练活动,通常是按照国家职业分类和职业技能标准进行的规范性培训。
  职业培训通常包含文化知识、专业技能、职业道德等内容。其中,文化知识是指将定职业或工作的一些基础知识或基本概念;专业技能是特定职业或工作需要工作者掌握的特定技术或技巧,这种技术培训不需要相关的学历资格,在培训后经过一定的考核,达到考核标准便可以得到国家认证的培训合格证书及技术等级证明。另外,国家对从事职业培训的机构有一定的从业要求,即要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指导,对受训者进行职业知识、技能及道德上的教育培训。
  其中专业技能培训是整个职业培训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可以使劳动者经过培训后具备足够技巧和技术胜任某项工作。因此,职业培训成为国民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桥梁,有利于提高劳动者基本素质,使劳动者获得就业和收入。因此拥有合格的专业技能能够帮助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后获得工作机会,增加劳动者收入,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助力经济发展。
  二、农民工主体参与职业培训的主要困难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民工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广泛分布在社会各行各业中,带来了巨大的人口红利,但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和人力资本市场需求发生变化,作为劳动大军主力之一的农民工群体逐步被城市边缘化,农民工问题相继显现出来,特别是关乎农民工就业的技能培训问题逐步被政府和社会各界所关注。
  21世纪初,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开始推出“阳光工程”“雨露计划”,中央财政投入专项资金总额已累计高达12.5亿元,为保障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能够获得教育培训的平等待遇,能够享受国家优惠政策,农业部、教育部等六个部委共同协商出台了《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这也对地方政府提出了要求,各地在实践中通过积极探索,采取多种形式,出台一系列政策方针,开展农民工职业培训,涌现出了许多成功案例。然而农民工职业培训在长久的实践探索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排除外界因素,农民工作为受训主体,自身参与职业培训的客观困难也不容忽视。在农民工参与职业培训意愿较为强烈的主观条件下,往往有以下四个现实问题影响农民工主体参与职业培训。
  (一)时间不稳定
  职业培训为劳动者就业提供就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的学习,根据知识技能的学习规律,任何知识的学习都需要时间积累,尤其专业技能是通过后天有目的的学习和训练获得的,要经过长期的练习才能形成活动的、自动化、完善化的操作活动方式。这就意味着农民工的职业培训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连续性学习过程,一旦中断或者脱节都不能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
  农民工参与职业培训不仅需要金钱和时间,也需要付出一定精力,老年人通常不会进行此种教育投资,参与主观意愿比较强的农民工群体大多数是承担着“养家糊口”重任的青壯年男女劳动力,他们一般有工作经历并对自身职业发展有要求,或是对现有经济状况不满足,希望通过职业培训得到更好的就业机会及更高收入以改善家庭生活水平。因此这些受训对象都是家庭经济来源的中流砥柱,放弃工作专心参与学习的可能性极小。同时农民工从事的基本上是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的工作,业余休息时间并不稳定,更不能排除其他生活琐事的干扰,这给他们按时参与培训以达到预期效果带来了难度。
  (二)空间有距离
  职业培训虽然与传统学校教育有着不同,但只要与教育活动相关,必然依托于教学场地和教学设备,尤其是与操作相关的专业技能的训练。由于国家对从事职业培训的机构有一定的从业要求,有资格承办职业培训提供学习场地的机构一般是职业院校和行业相关的研究所,这些机构由于建成时间较长,往往离农民工工作或者居住的地方较远。
  农民工在城市中分布广而散,除去相关企业组织的内部员工培训,培训场所很难迁就农民工的工作或者居住地点,而路程中的交通成本和耗费时间都是制约农民工参与职业培训的障碍,削弱农民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三)信息不对称
  职业培训的组织方法比较单一,除了固定单位组织员工培训的形式以外,通常是提供相关职业培训的城市各类教育机构提前在相关网站或者企业行业发布培训信息,有意向的受训者通过公布的联系方式缴费报名后在培训机构的组织下进行学习。
  农民工群体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信息渠道闭塞,在参与职业培训的前期准备中首先是难以接收到针对行业发布的培训信息;其次是难以甄别信息真假,无法辨别培训机构的优劣,容易上当受骗,遭受财产损失。这就导致有相关培训却没有相关受训者,或者是最有需求的受训个体没有得到满足等矛盾。同时信息闭塞或者虚假信息不仅会影响农民工参与职业培训的积极性,而且会使提供职业培训的机构遭受负面影响,双面受损造成恶性循环。   (四)资金不充足
  教育是对人力资本的投资,需要资金的投入,职业培训也不外如是,在职业培训资金方面,根据国家出台的《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农民工培训資金来源于政府、单位和农民工个体,从目前来看,部分农民工职业培训费用主要由政府来承担。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在没有政策优惠或者满足其他利益诉求的情况主动下承担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可能性不大。
  农民工本身收入水平不高,家庭负担较重,需要将大部分金钱用来生活,所以参与职业培训的经济压力较大。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很大一部分农民工更愿意存钱以备不时之需,忽略自身的完善与提升,这也直接导致参与职业培训的人数减少。所以,培训资金来源和规模都有限,经费短缺已成为制约农民工职业培训的主要因素。
  三、农民工职业培训困境的化解策略
  在不可阻挡的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职业培训问题是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融入城市生活的重要课题,也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现代化进程。在国家政府社会各界高度参与的情况下,农民工本身的意愿更加需要重视,研究农民工本身参与职业培训的现实困难有助于突破受训主体参与职业培训的壁垒,从源头上解决参与率低的问题,为农民工职业培训提供原动力。目前从现有问题来看,可提出以下化解策略。
  (一)鼓励企业自主承办农民工职业培训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模式,也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内在要求,可见企业是职业教育不可或缺的主体,也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就业服务的主体。由于农民工群体的特殊性,企业在农民工职业培训中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企业是农民工工作生活的主要场所,就近培训节省了交通成本和时间成本,有利于提升培训的参与度。
  从硬件条件来说,企业用于生产的场地设备可用于培训,培训成功的农民工不需要再适应即可直接参与生产;从软件条件来说,企业拥有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型人才等“师资力量”,拥有丰富的一线生产经验,确保学习内容的实用性。同时,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根据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理论,政府可以通过一系列政策优惠鼓励企业自主承办农民工职业培训,比如企业在农民工职业培训中发生的合理支出,可依法在应纳税收中扣除,或者在政府采办项目中优先考虑主动承办农民工职业培训的企业并给予一定荣誉。
  (二)相关政府部门进行精准财政补助
  出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政府在农民工培训这一块的资金投入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何将财政补贴的用处发挥到最大,就需要考虑有条件地精准发放。比如农民工参与职业培训的费用,可以农民工先行自付,只要通过中级职业资格考核便补贴学费,取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可以酌情给予奖励,并持续补贴一定年限或者就近安排就业。这样资金到人的“精准滴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农民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也能提高培训的效率,取得更好的成效。
  (三)“互联网+职业教育”打破时间空间限制
  随着“互联网+”的概念深入各行各业,“互联网+教育”这一新兴科技手段给更多有求知欲却受限于各种客观条件的群体带来了便利。这对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启示在于:可以组建一个由政府部门牵头,企业积极响应,职业院校进行网络课程开发的信息互通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就可以随时随地将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通过网络和屏幕传递给有学习意向的农民工群体。这一方式的优点不仅在于打破了职业培训课程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而且能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选择,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和工作需求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课程。
  参考文献:
  [1]韩伟静.中国特色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职业培训研究[D].山东大学,2016.
  [2]臧亮,曹立志.政策视域下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的探讨[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
  [3]彭锻炼.职业教育支出绩效评价及激励机制设计研究[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9.
  [4]张志増.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J].职业与教育, 2011(7).
  [5]谢勇,李巧.农民工参加职业培训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代际差异:基于江苏省的调研数据[J].职业教育研究,2014(5).
  编辑 陈鲜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728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