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困境与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农民工子女是伴随社会转型过程中产生的特殊的社会群体。随着城镇一体化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改善,更多的进城农民工以家庭为单位在城市落脚,与此同时,农民工子女进城后的教育问题则面临着诸多的困境。本文立足于进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困境,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困境;对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入城市,而且近年来农民工进城逐渐出现“家庭化”趋势。以往,很多进城农民工选择将孩子留在家里让老人代为看护,如今大多有条件的务工人员开始在城市站稳脚跟后为了更加方便照顾会带孩子一起进城。然而,农民工子女入城后的教育问题也随之突显。大多数的进城务工子女无法选择条件较好的学校就读,很难适应城市学校的学习和生活,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的问题才能帮助他们有机会接受公平的教育,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一、 进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困境分析
  (一)学校选择方面的困境
  由于城市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和农民工家庭经济状况的限制,这使得农民工子女在学校的选择上面临着首要困难。城市的很多学校在招生时对学生的户籍、学籍以及家庭住址等都有一定的要求,并进行划片区招生,这样很大程度上就限制了农民工子女选择一些办学条件较好的学校就读。此外,很多农民工家庭经济条件一般,受家庭经济条件的制约,同时为了方便就近上学,绝大多数的农民工会选择让孩子在一些民办学校和打工子弟学校就读,而这类学校與公办学校在学校声誉、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质量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致使进城农民工子女不能与城市的孩子接受同等条件的教育,享有公平的教育资源,这对他们的学习和成长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学校适应方面的困难
  大多数的农民工子女来自较为偏远的乡村,经济条件、物质条件、交通条件、精神生活等各方面都较差,孩子在此之前对城市生活都较为陌生,而跟随父母进城以后,突然面临城市与乡村生活之间的巨大反差,会让孩子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而尤其是进入到一个陌生的学校,面对陌生的老师和同学,加之生活环境、学习内容、兴趣爱好、语言交流等种种不同,很多农民工子女往往出现学校适应方面的困难,孩子可能会担心受到别人的歧视,觉得与其他的学生很难进行交往,融入不了集体,找不到真心的朋友而感觉到孤独,因此可能会将自己封闭起来。此外,学习环境的改变会使孩子面临着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新学校老师的教学方式,学习上会比较吃力,体验到的学习压力较大,感觉自己难以融入新学校的生活,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而容易产生自卑、孤独、焦虑、抑郁等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长期负面情绪的存在也会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以及身心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而严重的学校适应不良也可能会导致孩子厌学,甚至辍学,有调查发现进城农民工子女辍学的比例较大,其中难以适应新学校的生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
  (三)家庭教育方面的薄弱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也影响着学校教育的质量,而绝大多数农民工由于种种原因对孩子在家庭教育方面则有所欠缺。将孩子留给爷爷奶奶照顾的父母,由于长期在外打工,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较少,对孩子的陪伴和教育就相对较少,而长期的亲情缺失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不利。将孩子带进城的农民工由于面临城市较高的生存成本,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人不得不早出晚归地忙于生计,努力为孩子的成长提供较好的物质条件,而往往忽视了对孩子的关心和教育。此外,由于文化程度较低,所掌握的家庭教育的知识有限,很多农民工父母很少有时间能对孩子的学习进行有效的辅导,这是导致很多孩子感受到较大学习压力的重要原因,同时由于很少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不能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状态方面的变化,帮助他们合理地应对所遇到的一些成长中的困惑,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造成了家庭教育的缺失,不利于孩子在城市的适应和发展。
  二、 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困境的原因分析
  造成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制度性因素
  制度性因素是导致进城农民工子女出现教育困境的根本原因。我国现行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给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带来了较大的困扰,导致农民工子女在流入地接受教育则需要跨过较高的门槛,比如很多学校在入学时要求学生提供居住证、劳动合同、原户籍证明、社保证明等等,这样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民工子女选择条件较好的学校就读。此外目前义务教育所实行的办学体制是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各地学龄儿童的入学主要由户籍所在地政府负责,按照户口进行学区的划分,就近入学。而在这种制度下,当地政府的教育经费主要是以本地常住人口来进行分配的,因此流入地政府也没有义务承担非本地人口的教育经费,因此导致很多学校在接纳农民工子女入学方面持消极的态度。一些城市的学校对学生的学籍也有相应的要求,如果要上当地的高中,小学和初中的学籍必须是本市的,而且必须回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
  (二)政策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
  进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已成为日趋突出的社会焦点问题,国家对此出台了很多的相关政策来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如《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等文件明确提出,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问题,应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同时将常住人口纳入区域教育发展规划、将随迁子女教育纳入财政保障范围。此外,在公办学校就读的符合相关接受条件的农民工子女可以免除学杂费,不收取借读费,在民办学校就读的农民工子女也要拨相应的教育经费。然而,虽然政策性层面的解决方案非常好,但是现实中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依然面临着重重的困难,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相关的政策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学校、家长甚至是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对相关政策不太了解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的有效实施,其次,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目标和方案,而一些地方在此过程中并没有建立相应的行之有效的政策性体系。而在政策实际实行的过程中,因为接受农民工子女可能会增加管理和教学的难度,有些流入地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等积极性普遍不高,这造成了政策实施效果并不理想。   (三)流入地政府教育资源短缺
  切实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需要充足的教育资源,由于进城农民工子女的数量呈逐年增长的趋势,而流入地政府的教育资源有限,这给政府的资源配置带来很大的困难和挑战,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确保所有进城农民工子女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很多公办学校的教学设施、师资数量、教学经费等有限,而且很难在短时间内进行改善和提升,再加上农民工家庭流动较为频繁,因此很多学校无法大量的接受农民工子女就读,也很难将减轻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负担等相关政策落到实处,使得当前政策的顺利推行受到了阻碍。
  三、 解决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困境的对策
  (一)相关政策的进一步完善
  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所涉及的制度包括户籍制度、财政经费投入制度、学校的收费制度等。虽然户籍制度是影响农民工子女教育困境的重要原因,但是在短时间内改变这一制度是比较困难的,尤其是对于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需要合理地解决城市的管理和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但是有专家提出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教育经费流转制度来改变这一困境,就是当农民工子女进城读书时,他们的教育经费可以转入流入地,为他们在流入地接受教育提供保障,从而可以有效地减轻流入地政府的经费负担。此外,要不断的加大对农民工子女教育经费的投入,解决农民工子女的上学问题面临的最大困难是流入地政府和学校的经费有限,因此,可以通过对相关学校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来提高流入地政府和学校接受农民工子女就读的积极性。民办学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公办学校容量有限的困难,解决了一部分农民工子女的入学需求,因此,对于一些民办的农民工子弟学校要给予相应的支持和鼓励,并纳入教育体系加强管理,同时可以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到民办学校。
  (二)流入地政府不断丰富政策实施手段
  国家层面在不断地健全相关的政策来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如2019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做好2019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健全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政策,落实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流入地参加中考政策。流入地公办义务教育学校要对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开放,避免将随迁子女集中在少数学校。然而在政策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流入地政府要有明确的责任意识,充分认识到解决好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政策,并不断地丰富政策实施手段,如可以通过运用法律或者经济的方式来促进政策实施,对有条件但是拒绝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学校进行问责或者给予相应的处罚,确保农民工子女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
  (三)重视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
  农民工子女从农村生活到城市生活的转变可能需要一段较长时间的适应期,在此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自卑、抑郁、孤独等心理问题,因此,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要得到高度的重视。学校以及教师在学习和生活中要主动关心和帮助他们,引导他们主动地和同学交往,及时发现他们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并给予相应的心理辅导,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学校生活,跟上学习的进度。此外,学校和教师对于农民工子女要平等的对待,不歧视他们,从心理上真正的接纳他们,逐渐地减轻他们的自卑感,增强他们融入新环境的信心和能力。当然,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还需要家庭的共同努力,学校和家长要密切联系,及时沟通,注重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共同帮助孩子良好地适应城市的学习和生活。
  进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相关政策的实行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上学难的问题。社会、学校和家庭都要承担起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责任,让每个外来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各个有学上,家家有希望”。
  参考文献:
  [1]杨超杰.进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9.
  [2]鄭新蓉.流动、生计与身份:公共教育制度内外的农民工及子女[J].中国教师,2009(4).
  [3]戴国立.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产生原因探索[J].中国青年研究,2008(6).
  [4]沈年耀.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现状及对策[J].特区经济,2007(8):142-144.
  作者简介:王耀军,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思源实验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644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