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特色体育生态化扶贫构建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实验法和专家访谈法对探究基层小学体育教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小学特色体育生态化扶贫构建,从自然生态化环境、社会生态化环境和规范化生态环境3个方面入手,并结合当地社会风俗、文化特色,改变以往传统课程观念,调整课程结构,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特色体育课堂,开创了小学特色体育教学的新思路。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  小学特色体育  生态化体育  扶贫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20)06(a)-0001-03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using the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literature material method, experimental method and expert interview method to explor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sports teaching problems, put forward ecological sports poverty alleviation build primary school characteristics, put forward from the na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ocial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ree aspects obtains, and combined with local social customs, culture, change the traditional curriculum concept, adjust the course structure, set up take the student as the features of the sports classroom, created a new way of thinking on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elementary school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Strategy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Primary school sports; Ecological sports; Poverty alleviation
  治贫先治愚,扶贫必扶智,以“特色扶贫”和“特色体育教学生态化”作为乡村小学体育教学建设的方向,结合当地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发展条件,有针对性地提出发展对策,提升乡村教师业务水平和师德素养,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有利于真正实现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把优良道德品格的养成作为农村一代新人全面发展的底色[1]。
  1  实验对象与实验方法
  本文选取了上饶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支教的10所乡村小学作为教学实验对象,通过扶贫支教学生补充乡村小学的师资力量,并在其所支教的小学开展生态化体育课程和特色体育活动。
  2  制约乡村小学体育发展的因素
  2.1 师资力量基础薄弱,难以保证教学活动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活动开展的具体实施者,而乡村小学体育师资力量薄弱是制约乡村小学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从整体上看,10所乡村体育教师虽然年龄结构较为合理,但专业能力、学历水平和职称普遍偏低;體育教师数量仅够日常教学活动的开展,若要开展课余体育活动或体育特色活动等其他活动,体育教师人员数量还存在很大的缺额,且男女教师比例严重失衡,很多体育活动项目指导极不方便。
  2.2 教学内容和手段单一,缺少必要课余体育活动
  小学阶段是帮助学生培养优良品质和终身体育意识的最佳阶段,通过体育教师的良性引导,能够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帮助培养学生成人、成才[2]。10所学校的体育教师的教学内容还停留在跑、跳、投这些基本的体育技术动作上,对低年级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吸引性,但高年级的同学对这些单一的运动项目产生了抵触情绪;从教学手段上看,大部分的体育教师还是采用以往的讲解示范法,合作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和主体性教学法等教学手段还是很少采用,这不利于培养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无法帮助学生培育终生体育的意识。
  课余体育活动(特色体育活动)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并通过体育锻炼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3]。现阶段,乡村小学的课余体育活动(特色体育活动)还是较为缺少的,还停留在最早的晨操、运动会等项目上,少部分学校会开展一些球类的特色体育活动,但次数和质量都得不到保证。
  2.3 资金经费投入不足,体育场地设施器材匮乏
  从经费投入上看,10所学校普遍存在体育经费紧张的现象,上饶市政府也逐年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但大部分经费还是投入了城镇小学,乡村小学相对投入还是较少,且大部分资金都用来支持学校的配套设施了,如教学用品、课座椅、粉笔等,投入到体育方面的资金就更少了。从场地设施和体育器材来看,10所学校的场地设施匮乏,最长的是200m环形跑道,部分学校甚至没有跑道,现有的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和乒乓球台数量不足且较为简易,不少场地设施年久失修,缺乏保养,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体育器材还是以球类和跳绳等容易开展的体育项目为主,器材种类单一,无法满足学生的体育锻炼需求。   2.4 政策落实不到位,学校和家长不重视
  上饶市对小学教育的发展有明确的政策指导和文件规定,但很多学校及领导对这些政策指导和文件并没有认真解读,甚至出现了理解偏差等问题,导致了方针政策没有被贯彻落实,很多成了“空头文件”。学校和校领导本能地忽视了体育,相较于体育学科的发展他们更为注重升学率,只是一味地重视文化成绩,忽视了学校体育的教育功能,体育观念不强,直接导致了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缺乏、体育场地设施器材匮乏等问题的出现。同时,家长对体育的态度也直接影响了学生对体育的态度,尤其是乡村,“升学”和“重智轻体”的思想深深扎根于这些家长的思想中,很少有家长支持孩子参与体育活动,都是让其要好好学习,争取考个好学校。
  3  实现乡村小学特色体育生态化扶贫的策略
  3.1 坚持扶贫支教,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3.1.1 送教下乡,走特色扶贫之路
  通过体育教育专业的师范生送教下乡,为贫困乡村学校的体育发展提供帮助,分担日常体育教学、协助开展管理课间体育活动和特色体育活动等。将入乡支教作为地方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师范生实习的重要环节,实习成绩由所在的支教学校进行评定,为乡村小学的体育发展提供动力。
  3.1.2 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加强体育教师的引进力度,增加财政投入,提高乡村体育教师的相关待遇,增加体育教师的培训和机修机会,建立青年教师联系制度,鼓励老教师带动新教师,二者互学互助,老教师传授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新教师介绍新知识、新内容,通过一对一结伴学习,共同成长。
  3.2 构建小学特色“生态体育”教学模式
  通过结合地方特色和生态环境因素构建小学特色“生态体育”教学模式,把生态思想融入体育教学之中,让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的同时,树立起生态意识。运用生态体育教学的手段进行体育教学,帮助学生与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和规范会生态环境和谐共处。
  3.2.1 根据自然生态环境设置生态体育实践课
  自然生态化环境包括了学校自然环境、学校整体建筑规划和体育场地设施、器材设备。通过利用学校现有的自然环境、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有针对性地安排体育实践课程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爱好体育的兴趣。
  3.2.2 根据社会生态环境设置生态体育理论课
  社会生态化环境包括了政策体制因素和物质保障。小学特色“生态体育”教学模式就是要将以往体育课程单一技术传授改为既要传授学生技术,还要传授学生体育理论知识。体育理论知识既要有体育技能知识,又要有体育政策和物质保障相关理论。
  3.2.3 根据规范化生态环境设置生态课余体育活动(特色体育活动)
  规范化生态环境包括了文化环境、社会风俗习惯等。要结合地方的文化环境、风俗习惯等来设置多种多样的生态课余体育活动丰富学生的体育锻炼内容。上饶自古有“上乘富饶、生态之都”“八方通衢”和“豫章第一门户”之称,无论是文化环境,还是社会风俗,都有着独一无二的优势,这些助于开展生态课余体育活动,如板鞋竞速或者是高跷竞速。通过设置态课余体育活动或特色体育活动,丰富学生体育活动内容,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让学生了解了地方的文化环境和风俗习惯等,培育出了学生的家乡自豪感。
  3.3 加大资金经费投入,改善场地设施、器材条件
  3.3.1 拓展来源渠道,科学配置经费
  增加对乡村学校的财政拨款,各学校也要拓展体育经费的来源,积极鼓励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对学校体育发展的资金支持。做好经费的使用规划和监督工作,科学合理地配置体育经费,确保每一分钱的正确使用,切实保证体育经费投入效果的最大化。
  3.3.2 提高體育器材利用率,完善体育设施基础配置
  学校应对现有体育器材进行查漏补缺,淘汰掉陈旧、无法使用的体育器材,充分发掘体育器材的功能性,如小体操垫既可以用来进行体操项目的练习,也可以供仰卧起坐练习使用,广大的体育教师要转换思维,将体育器材的功能化发挥到最大。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结合学校和周边环境对体育场地设施进行合理规划,增加体育场地设施,与原有的体育场地设施相互补充,进而完善体育设施基础配置。
  3.4 落实相关方针政策,转变对学校体育的错误思想
  3.4.1 落实政策,建立评价机制
  在制定学校体育方针政策时,深入了解乡村的实际情况和差异,相关部门要设立评价部门,学校要设立评价小组,通过评价部门和评价小组的协调配合,积极沟通,来保证方针政策落到实处。
  3.4.2 转变思想,提高重视程度
  学校领导应该加强自身学习,认识到学校体育教育的功能性,改变以往“重智轻体”的错误思想,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之中。要消除家长“体育无用,学习成绩好才有用”的偏见,需要社会、有关部门、学校和老师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向家长说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薛源.“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改薄”的现实困境与帮扶路径研究[D].山东体育学院,2017.
  [2] 郭国兵,张新民.山西省农村中小学体育发展现状的调研[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5,30(4):71-74.
  [3] 崔仕琼.安康市贫困县农村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陕西理工大学,2018.
  [4] 董明华.构建小学生态体育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运动,2011(23):114-115.
  [5] 刘旭.高校校园体育环境建设的思考[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8(1):31-3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755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