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公共理性视角下的特殊教育政策制定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公共理性是一种公共领域内理性的展现,集中体现出公共性和群体性特征。针对特殊教育政策制定中表现出的政策制定主体单一、政策制定举措超前、政策制定评价欠缺等现实困境,借助于公共理性的视角进行审视,可以通过主体参与多元化、举措设计科学化、评价呈现全程化等方式实现对特殊教育政策制定中出现的现实困境的消解,从而使特殊教育政策制定更显理性化。
  关键词 公共理性 特殊教育政策 现实困境 解决办法
  中图分类号:G760 文献标识码:A
  继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相继提出“关心特殊教育”和“支持特殊教育”的方针政策以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又鲜明的提出“办好特殊教育”的明确发展方针,为特殊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1概念缕析
  1.1公共理性
  公共理性是人在公共领域内所表现出的一种理性,罗尔斯认为这是一种具有相互性的理念表现,这种理念介于公道性理念和互利性理念之间,集中地体现了罗尔斯所构建的政治自由主义思想体系。罗尔斯认为,公道理念是利他主义的一种行事准则,而互利理念是人们依据其现实处境和自身预期去获得利益的一种行为观念。无论是公道理念还是互利理念,体现的都是人在公共领域中的一种理性观念,是人的公共性的一种体现。正是在公共领域和私人生活中,人的意念、考量和旨趣呈现出不同,这也是公共理性的价值之所在。作为一种独特理性,公共理性使人们基于生活实践而形成智慧和良知,具有自身规定性,并对公共领域内的生活实践给予规定。
  1.2特殊教育政策
  何为教育政策?所谓教育政策,是在一定历史时期中,某个政体为了实现自身所需要的教育目标,达成自身的教育任务,而对教育中关涉到的各种关系的一种协调,据此所形成的行动准则。也有观点认为,教育政策能够对教育领域中的社会问题和利益关系进行调整和调节,能起到节拍器和平衡杆的作用。作为教育政策的一个具体方面,特殊教育政策就是政党为了实现对特殊教育目标和任务而在某一历史时期中实施的,协调各方利益关系,解决特殊教育问题的一种协调性行动准则。
  2特殊教育政策制定的现实困境
  2.1政策制定主体单一
  政策制定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缺乏公共视角,个体或某一群体完全按照自身主观感受而行动,在行使自己的善意时会不假思索的按照自己的偏好,但却忽略了对方的需求。在特殊教育政策制定中,政策制定者也会出现这中问题,成为政策制定者面临的现实困境之一。政策制定主体单一困境的出现,往往是因为缺乏公共性视角的考量,从而基于自身的“感受和认为”制定出不太恰当的政策。出发点虽是“善意”,但却是对残疾人成长、特殊教育发展以及与特殊教育相关者的不负责任。
  2.2政策制定举措超前
  特殊教育的发展一直具有延后性,直到近些年来,我国教育整体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由此带动了特殊教育的发展。特殊教育要发展,政策制定要先行。在当前发展态势中,政策制定者被大好形势遮蔽住了理性的眼光,在超前理念的引导下,举措的制定也开始变得具有超前性,完全忽视了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导致政策举措与现实需求呈现分离状态,成为了“两张皮”。这是对公共理性审视的背离,会让人们对公共权力产生质疑,并削减人们对政府政策的认同性,使特殊教育政策制定的合法性产生危机。
  2.3政策制定评价欠缺
  特殊教育目前发展仍显落后,所以政策制定更多是发展性需求,而不是效果性需求,这一现实困境集中地体现在特殊教育政策制定偏向目标发展,而不注重效果評价之上。这样一种现实困境,既是时代发展所造成的,也是特殊教育政策制定者思虑不周所造成的。对于政策制定者而言,他们所关注的是如何让特殊教育可以获得更好更快发展,而不是效果和质量的问题。正是在这样一种政策制定思路的引领下,特殊教育政策制定缺乏评价性,也就缺少了反思性,对于特教政策制定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
  3公共理性对特教政策制定现实困境的消解
  3.1主体参与多元化
  公共理性强调的是人们在公共领域中的理性,鼓励所有人在公共领域中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想法,体现在特殊教育政策制定之中,就意味着政策制定主体的多元化。但需要注意的是,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并不是主体的泛化,而是“政府主导,各方参与”。如此一来,便可以消解特殊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单一主体做出决定的弊端,能更加全面的考量各方需求,既能增强特殊教育政策的合理性,也能提升人们对特殊教育的关注度,为特殊教育的发展起到助推作用。
  3.2举措设计科学化
  公共理性注重现实性,但也不会忽视理想化,是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选择,代表的是科学化视角。过于理想化的举措设计通常因为不能得到彻底的执行而被搁置,彷如花瓶一般放在一旁而不能展现实效。这种超前性的设计,主要是基于顶层设计者的单方面考量而形成的,在这其中,忽视了执行者和接受者的实际能力和现实需求。在公共理性视角下,举措设计将具有科学性,不再只是立足于理想性的超前设计,而是立足实际需求的前瞻性设计,从而让举措更好地服务于政策,让政策更好地引领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
  3.3评价呈现全程化
  公共理性的一种目的性理性,这种目的的对象是公共领域内的所有人。在公共理性中,特殊教育政策的制定不仅仅关注发展性,同时更加关注效果性,也即让评价始终贯穿在特教政策的制定过程中。秉承公共理性的特殊教育政策制定评价将呈现全程化,尊重每个人的潜力和自由精神,尊重人的多样性这一基本事实,鼓励残疾学生发展自身才华与个性,施展自身创造力,让他们在一个自由的社会中,完全的展现中,获得全方位,立体化,全程化的评价。由此,特殊教育政策的效用得以完全展现和释放,公共理性的功能得以实现。
   基金项目:铜仁学院2018年度梵净教育研究项目“公共理性视角下的特殊教育政策制定研究”(院政发[2018]95号)。
  作者简介:王立平(1986.12-),男,汉族,山东济南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特殊教育;钟丹丹(1996.5-),女,汉族,贵州遵义人,本科,研究方向:特殊教育。
  参考文献
  [1] 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M].万俊人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16.
  [2] 刘复兴.教育政策价值分析的三维模式[J].教育研究,2002(04):15-2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761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