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技工院校形象设计专业“以赛促学”教学模式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技工院校形象设计专业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学生的特点,技工院校形象设计专业应该重视“以赛促学”教学模式,通过校级、市级和国家级等不同层次的职业技能竞赛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同时也使人民群众对个人形象设计的迫切需求得以满足。
  关键词 技工院校 形象设计专业 “以赛促学”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升,人物形象设计不再是影视、舞台表演等领域的特殊及专属需求,人们对自身的形象开始有了审美层次的追求,生活化、职业化的人物形象设计有着广泛的市场需求。当前,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高素质人物形象设计人才稀缺,使人民群众的相关需求无法得到充分满足。形象设计专业既重理论、又重实践,是一门极具艺术性的特色学科,对学生的艺术修养、文化素质和实际操作水平要求较高。技工院校形象设计专业职业技能比赛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为依据,本着“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是紧密结合实际项目、以提升实际操作技能为目的的竞赛活动。在形象设计专业构建“以赛促学”教学模式,着力培养形象设计专业领域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既能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又能满足人民群众对自身形象设计包装的需求。
  1技工院校的重要意义和学生特点分析
  技工教育是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精准的职业教育,其职责是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人才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2019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技能人才的缺口达2000多万,大力推进技工教育、发挥好2000多所技工院校的作用,可以为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升级培养大量优秀的技术人才,是解决技能人才缺口与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重要途径。
  技工院校的学生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学生大多为初中毕业生,入学时年龄小,心理尚未成熟,有不少学生未满16周岁,需要有监护人监护,管理难度较大。第二,不少学生学习基础薄弱,缺乏自制力,没有明確的学习目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接受新知识时较为困难。第三,不少技工院校的学生存在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其父母由于工作繁忙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不到位,使孩子的身心成长受到负面影响。
  2“以赛促学”教学模式应用于技工院校形象设计专业教学实践的意义
  教育部提出“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竞赛”的号召,职业技能竞赛不仅为技工院校的学生提供了自我展现的平台,也推动了技工院校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对于技工院校的学生来说,“以赛促学”教学模式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技能竞赛为学生提供了提升自身职业技能的平台,如2019年末在北京、广州两地举办的“献礼华诞2019中华美业艺术大赛”,设置了职业院校学生组赛项,广州市金领技工学校在此次竞赛中夺得3个冠军、4个亚军和2个季军,学生们为了取得优异成绩,更加主动地反复参透竞赛项目的评分标准,不断磨炼自身的实际操作技能;另一方面,也可以磨炼学生的意志,推进学风建设,为了展现自己的专业能力,做出优秀的作品,学生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积极查阅网络素材,精心打造设计方案,反复进行操作练习,建立优良学风,而且在竞赛过程中,学生需要面对极大的心理压力和较大的工作强度,体力和意志都得到了锻炼,培养了认真学习的态度和顽强拼博的精神。
  3技工院校形象设计专业“以赛促学”教学模式构建策略
  3.1搭建多层次的职业技能竞赛平台
  搭建多层次的职业技能竞赛平台是推进技工院校“以赛促学”教学模式构建的有效手段。各技工院校可以通过班级、校园、市级、省级、国家级等多层次的职业技能竞赛开展教学工作,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职业技能竞赛之中,而且可以通过参与不同层次的竞赛逐渐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较高的学生也有充分发挥个人能力水平的空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竞赛的积极性,提升了“以赛促学”教学模式的育人实效。
  3.2坚持以学生为本,科学筛选职业技能竞赛
  在“以赛促学”教学模式构建中,教育工作者应该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加强对职业竞赛的科学筛选,综合分析竞赛的权威性、参与企业、设计要求和奖项设置等;同时也要以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据,选择难易度适中的竞赛,避免学生参与竞赛的热情因为竞赛挑战性太强而受到打击,失去学习的动力和继续参与竞赛的勇气。
  3.3将职业技能竞赛与专业课程教学有机融合
  形象设计专业课程主要包括化妆、发型和美容三部分,学生在进行人物造型时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合理设计教学环节,使竞赛和课程教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教师可以将经典的竞赛案例引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对竞赛选题进行分析,提出设计方案,最终完成作品,并指出学生作品的亮点和不足,还可以通过对获奖作品的分析开阔学生的眼界,将竞赛与教学有机融合,真正达到“以赛促学”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 黄欲立,李明,张利利,杨冰冰,王宁,孙景静,李玉春,王新锋.“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赛教融合”教学模式探析[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04):111-112.
  [2] 于净.“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教学模式初探——以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为例[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03):97-9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763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