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展示空间中的交通流线设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黄泽辉 厉群 王博闻

  摘 要: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开始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展示空间作为人类文明与物质的中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人类对博物馆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其中极为重要的一个课题就是展览空间的交通流线。本文以中国苗木博物馆流线设计为例,通过对串联式强制性交通流线概念进行研究与分析,总结博物馆交通流线设计中需要遵守的设计原则,提出在设计交通流线时需要达到的要求,并通过对中国苗木博物馆的设计与研究,阐述交通流线设计。
  关键词:中国苗木博物馆;展示空间;交通流线;设计原则;设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G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15-00-04
  1 概念
  1.1 展示空间交通流线的概念
  展示空间在如今飞快成为社会的中间媒介,因此其形成的社会价值愈发重要[1]。展示空间交通流线是指博物馆内空间参观者观展产生的行为路径。展示流线需要考虑整个展示空间的功能分区以及各个展区的展品布置,且确保空间尺寸及展区布局的合理,是保证设计者设计工作更具针对性的重要基础。更多通过分析流线对博物馆展示空间及参观者观展质量的影响[2]。
  1.2 主要交通流线形式
  当前,交通流线存在以下几种主要基本形式:串联式交通流线、放射式交通流线、通道式交通流线以及复合式交通流线[3]。也有学者将展览交通流线分为展厅顺路型、走廊连接型、大厅连接型[4]。目前,越来越多的展示空间开始尝试多灵活、多适用的展示流线。
  2 流线设计原则
  2.1 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包括设计、色彩、标志等,这些方面都影响着从里及外、自下而上的合理流线。
  设计整体就是思维的整体,苗木博物馆就考虑到影响博物馆的各种元素,为实现流线空间及环境的更优,使博物馆的各个功能根据其不同特点,形成完整的系统,获得更大的价值[5]。色彩直接影响整体流线的完整与否,良好的色彩搭配与碰撞,能影响参观者对整个流线的参观状态。在苗木博物馆中,设计者利用蓝灰色系和白色系主色调贯穿整个展馆。这些色彩对空间的构成有一定的创造作用[6]。标志影响参观者能否顺利地观展,其进入博物馆更多是获取观展信息,在流线节点上需要通过标志获得更明确的流线信息。苗木博物馆还对展馆命名并标记且设立指示牌。这些综合起来能使个体对信息进行概念性的归纳总结[7]。
  2.2 方向性原则
  方向性极大地影响着参观者,关系到能否满足参观者的方向需求。苗木博物馆为了避免出现选择性观展,通过设计明确观展的方向性,在必要的流线节点上做足设计,满足不同参观者面对不同展物的不同心理。
  2.3 节奏性原则
  当前,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强调节奏感,音乐、运动等都需要节奏,流线需要通过节奏带动参观者的参观兴趣。苗木博物馆从参观者的角度出发,考虑到了快与慢的变化、强与弱的对比、密与舒的比较、多与少的选择,这些构思更有利于对整个中国苗木博物馆流线流线节奏的掌控,使景观、建筑、室内达到局部与整体的和谐统一[8]。
  3 流线设计要求
  3.1 强制性要求
  强制流线是一个展览馆的“生命流线”。在串联起更多展物的同时,要保证参观者在观展的过程中不走“回头路”,这是不少展示空间容易出现的问题之一。有学者表明,参观者个人特征及行为方式对博物馆流线会产生一定的影响[9]。同时,博物馆的流线方式也极大地影响着参观者的行为方式。强制流线不仅体现出一个博物馆的设计成败,且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对馆内展览秩序的管理。
  3.2 生态性要求
  生态性包含两个层次,表层是尽可能体现当地人文及生态环境需要,在展览中满足观者对博物馆的期许。深层则主要体现在流线设计中,尽可能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生态与可持续有相互包含、相互联系之处,都是对我们空间环境的反思[10]。苗木博物馆从前厅开始就通过每个空间给人的视觉、知觉、触觉上的感受与体验,展现生态性设计。
  3.3 情感性要求
  情感性的流线主要通过视觉与听觉体现。苗木博物馆考虑到参观者的观感,研究在没有多余引导的情况下吸引大家往下观展、满足情感共鸣这两个方面。苗木博物馆借助视觉上的色彩、光线、造型等,听觉上的自然界声音、音乐等的结合,利用韵律来激发观者主动性,实现苗木博物馆的交通流线由非情感性性转向具有情感性,满足人们对时空丰富变化的需求。这些环境要素对个体安全感、情感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11]。
  3.4 趣味性要求
  趣味流线设计是当代博物馆设计的必要要求。设计更多互动参与环节,使参观者有足够的机会参与到主题的诠释当中[12]。带有互动趣味的博物館设计属于萌发阶段,更能吸引不同年龄阶层的人的兴趣,且具有更高的回头率。
  在对上海自然博物馆的案例分析中,发现基本上是以中年带着青少年前来参观为主,原因是观展流线设计具有游玩性质,而不是“填鸭式”观展。而上海儿童博物馆虽然是儿童主题的展馆,但是其参观者的范围往往不及上海自然博物馆。
  4 中国苗木博物馆流线设计分析
  4.1 展馆流线解析
  中国苗木博物馆的主要流线类型为串联式的强制性流线。对强制流线的选择,首先是基于对展示对象的考虑,在对苗木博物馆进行总规划时,将苗木博物馆划分为八大展厅,每个展厅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为保证参观者能在参观中循序渐进,考虑串联式的交通流线类型。
  其次是基于对参观者观展的考虑,为保证参观者在苗木馆不因观看某一展区而错过另一展区、出现走“回头路”的状况,设计利用串联式强制性的流线解决该问题。
  最后就是基于对建筑造型整体性的考虑,建筑呈扇形圆环状,前后窄、左右长,因此在经过结合比较之后,选择了串联式强制性流线,极大地适应了展馆不同展厅的展陈关系(如图1)。   4.2 强制流线作用的体现
  首先是极为重要的空间秩序,在设计中强制流线是最能保证流线结构清晰、功能主次分明的流线[13]。在中国苗木博物馆中,为了使序厅至临时展厅都能被参观者轻易识别与悉知,将当地展区与中国及世界苗木展区采用等比划分的方式,将二层集中规划为当地文化、苗木展馆,既保证了观展流线上功能的主次分明,又保证了设计的节奏性体现。
  其次是方向性认知,当前不少已经存在的生态环境馆,为了与环境结合而使流线出现混乱,强制流线的作用在苗木馆中得到了突出体现,例如互动体验馆的方向性设计,更像是向参观者指明迷宫的出口方向。
  最后就是参观者的观展秩序,苗木馆本身受到造型条件的约束,通过强制流线能保证参观者在进入展厅初始就按着既定设计目标达成合理的流动秩序,保证参观者之间既互不影响观展质量、又互为博物馆的流动风景。
  4.3 展馆流线秩序的分解
  在对中国苗木博物馆设计方案之初,就极为重视展馆流线秩序的节点与动态。苗木馆主要存在两个节点,第一个节点是前厅,考虑到人流的汇聚与引流问题,在采用强迫式的栈道的同时,设置较大面积的中转台,同时利用接待区及休息区为栈道辅助分流。
  第二个节点位于二层初入口,这里作为交通汇集与分流点,采用电梯+楼梯+情境式的夹道,既保证不会出现人流过度聚集问题,又能通过设计引导观众及时向下一展厅观展。(如图2)
  影像长廊至走进当地厅部分是重要的动态点,参观者到此容易出现疲惫的心理与生理状态,因此这里更需要通过趣味性设计再次引起观者兴趣。在此通过提高参与度和体验性来突出参观者与展厅的关系[14]。
  在4D厅及互动体验厅之间设计栽培利用展厅,主要考虑到参观者对苗木博物馆本身的期待性及情感性需求。一方面缓和4D厅带来的流线过于快速的问题,另一方面是使参观者通过对该展厅的深入了解,产生踏实及满足感,能够在互动体验厅中更深入地了解当地苗木文化。当前体验式空间逐渐成为一大趋势,使人与空间不仅仅停留在互动体验层次[15]。
  5 结语
  博物馆的交通流线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课题,需要结合博物馆的各个条件,考量室内布局及造型[16]。而对博物馆的交通流线研究应不断深入。在对交通流线的设计与研究中,以寻找总结设计原则与设计方法为目标,以中国苗木博物馆的实际设计为途径,实现边研究边实践的良好结合,以理论引导设计,将设计反馈于理论。相信对展览流线的研究会不断深入、更新,促进我国博物馆的建设逐渐领先于世界。
  参考文献:
  [1] 谢俊.展览建筑室内交通空间设计研究[D].中南大学,2012.
  [2] 杨慧,马云林.博物馆展示空间流线结构研究[J].设计,2019(03):156-157.
  [3] 李黎.论博物馆建筑内部的交通流线设计尝试[J].住宅与房地产,2018(07):89.
  [4] [日]北田静男,周伊.公共建筑设计原理[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49-59.
  [5] 周瑛臻.功能复合化趋势下博物馆流线组织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9.
  [6] 孙磊,张乘风.基于色彩心理学的儿童娱乐空间的情感表达[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9(06):114-115.
  [7] 张一然.基于视知觉原理的博物馆建筑空间流线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7.
  [8] 冷超,厲群.基于工业建筑改造酒店设计研究——以江西九江庐山水泥厂员工宿舍为例[J].大众文艺,2019(17):122-123.
  [9] Asli Canan Yilmazsoy . Visitor behavior in the museum environmens:An analysis of visitor circulation patterns in Sadberk Hanim Museum[D]. Bilkent Uniwersity,2005.
  [10] 祝遵凌.让可持续设计真正为人服务[J].设计,2019(08):76-80.
  [11] 傅婧.基于环境心理学的主题展馆流线设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
  [12] 张镱怡.“后博物馆”展示理念在上海自然博物馆中的体现[M].美与时代出版社,2019:88-89.
  [13] 邓丽.地下商业空间可识别性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2007.
  [14] 房赛赛,张乘风.基于受众体验下的智慧展厅设计研究[J].设计艺术研究,2018(03):95-99.
  [15] 罗东然,石靖敏,徐雷.体验式空间中“人设性”探讨[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9(02):120-121.
  [16] 杨海荣.论博物馆建筑内部的交通流线设计[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05):210-214.
  作者简介:黄泽辉(1998—),男,福建漳州人,本科,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艺术设计。
  厉群(1968—),男,浙江东阳人,本科,高级工程师,高级工艺美术师,讲师,研究方向:美术学、环境艺术、博物馆学、建筑装饰设计与施工管理等。
  王博闻(1999—),男,河北石家庄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艺术设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771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