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变革与应对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2020年5月,《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关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我国的疫情防控状态已经由应急状态转化为常态化。在此背景下,如何将常态化疫情防控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有机融合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学生、教师、院校等利益相关者视角,结合高职教育的类型特点,探讨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变革与应对策略,以期为高职院校实现教学与疫情防控的有机融合提供参考。
   一、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变革
   (一)学生学习之变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高职院校积极创设网络学习环境,利用智慧职教、雨课堂、超星学习通等各类网络教学平台组织开展线上教学。这种线上学习的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时间弹性,更自由的资源选择,更多样的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资源间的互动关系,促进了自主、泛在、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加快推进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框架的形成。
   目前,高职院校生源日益多元,学生能力水平不一,学习自主性有待提高。疫情居家隔离期间,部分学生由于自律性缺失、自主学习能力薄弱,再加上线上学习过程监管缺失、对线上学习模式不适应等因素,导致其学习效果不佳。如今,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随着新学期学生分批返校复课,教师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是线上学习内容与线下学习内容如何才能有效衔接。未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趋势不变,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学生拥有更为灵活、高效、便捷的学习模式。在众多的学习模式中,“线上+线下”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因其更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发展性,比单一线上或线下的学习效果好等优点而更受学生青睐。但如何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提升学生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效果将是未来大规模应用混合式学习模式的一个难点。
   (二)教师教学之变
   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高低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紧急阶段,高职院校所开展的紧急性、阶段性、集中性的在线教育活动使得教师从传统的线下教学模式中剥离出来,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在尝试了多种形式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后,促使教师尽快从单纯的“讲授者”转换为學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与“管理者”,对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起到了加速作用。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的专业师资较为薄弱,从能力构成上呈现出专业理论强,专业实践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弱的“一强两弱”的特征。由于疫情的突发性,高职教师被迫或主动进行线上教学,这就暴露出部分高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薄弱、教学理念滞后、教学方法单一等短板,在未来,高职院校教师的能力体系将发生重构。高职院校教师在具有教学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专业理论能力之外,还应具备疫情防控所需的自我防控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即能做好疫情防控的紧急阶段与平稳阶段的教学衔接与转换,能根据疫情防控的阶段性要求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构建优质的教学资源以及选择适宜的教学组织方式。而能否完成教师能力体系的重构,以适应信息化技术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的双重要求,将是高职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三)学校治理之变
   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是对高职院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检验,也凸显了推进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时代紧迫性。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党和国家始终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高职院校坚持以师生健康为第一原则,开展教学、学生、安全、科研、财务、后勤等各项管理工作。教师、教辅人员、学生等各类人员也以各种形式参与院校管理工作,促进“以人为本”“人人参与”管理理念的加速认同。许多学校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加速治理手段变革,重塑治理流程,完善多部门应对突发事件的联动机制,提升全体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管理能力。
   疫情居家隔离期间,集中性的在线教学管理暴露出部分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数据对接困难,在线教学的组织管理、教学质量监控困难,以及在线管理制度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从而使部分院校信息化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治理效能低下的问题凸显出来。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职院校还要将保障师生的生命健康安全作为首要原则,将细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制度,解决师生返校的食宿安排、紧急事件应对处置等安全管理问题作为重点推进内容,从而做好线上与线下管理工作的有效衔接。未来,高职院校治理水平现代化的重点将是看其治理模式能否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下教与学的变革,全面服务学生成长,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保障师生在校期间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应对策略
   (一)学生学习之变的应对策略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学生返校复课之初,主要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心理上的不适应。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返校复课之初可能出现的焦虑、烦躁、易冲动等“疫后综合征”表现,给予学生人文关怀,帮助学生做好学习情境转换后的心理调适。二是学生的线上学习内容与线下学习内容的有效衔接问题。教师通过“串讲+测试+学情数据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尽快查缺补漏,做好学习内容的衔接。
   同时,关于学生“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模式的构建,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一是教师要遵循高职学生的学习规律,创造虚拟的或真实的职业情境,帮助学生完成职业知识建构;二是充分利用线上网络学习平台与线下智慧课堂,持续采集学情数据,分析学生在线上与线下学习中的薄弱点与突破点;三是针对学生学习能力不一的问题,结合学情数据分析结果探索差异化教学模式,比如根据学生学习效果差异化的特点进行分类教学,帮助学生逐步提升学习能力;四是结合常态化疫情防控中技术技能人才的使命担当,持续推进课程思政,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改善学习行为,提升学生学习自主性。
   (二)教师教学之变的应对策略
   返校之初,高职教师主要面临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有效衔接,这是对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考验,这就需要教师调整教学思路,做好教学进度衔接;依托线上教学的学情数据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有效评价,掌握学生的差异化特点,完成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    为适应信息化时代变革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双重要求,高职教师可通过以下举措完成自身能力体系的重构。其一,紧跟教育部、省教育厅以及学校的疫情防控阶段化要求,熟悉疫情防控形势走向和实时动态,掌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急措施,持续培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其二,教师要积极构建适应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优质教学资源,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在线教学+线下面授”“同步学习+异步学习”等多种混合式教学的实现形式,持续提升教学实践能力;其三,教师要自觉平衡在校教学时间与在企业实践时间,通过参与企业一线生产技术活动、參与产业改革升级关键技术应用与转化活动等,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其四,高职院校教师与企业教师组建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探索基于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师角色等多种分工教学模式,构建教师教学协作共同体,通过团队建设提升整体的教育教学能力。
   (三)学校治理之变的应对策略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在复课之初首先面临的是,聚焦疫情防控需求、完善细化方案、强化工作落实,坚守疫情防控的底线思维,保障师生返校复课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同时要做好线上与线下教学管理的衔接工作,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尽快完成线上行为数据与线下物理数据的有效对接,做好线上线下教学衔接预案,包括统筹安排教学进度、分班教学、线下教学督导等工作。
   三、结语
   总之,高职院校要结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暴露出的治理短板进行改进,持续提升院校的现代化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一是要以制度体系建设为引领,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疫情期间教学行为、教学管理等常态数据和疫情防控数据进行精准采集、自动分析、有效评价,寻找治理短板,进行针对性、长远性、全局性的制度完善与设计,为院校有效应对将来可能面临的突发事件提供前瞻性的制度基础;二是要加速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建立统一的数据中心,规范各类数据标准,使各类教学与管理平台的数据得以有效对接与整合,消除信息孤岛,以信息化服务教学、科研与管理,提升治理效能;三是要贯彻“人人参与,以人文本”的管理理念,优化高职院校治理结构,加大行业、企业和社区等参与院校管理的人员比例和管理力度;四是要以服务人才培养,服务教师发展作为院校治理水平提升的关键导向,为学生实现个性、自主、泛在的学习模式提供课程、师资、基地的全方位支持,为教师参加各类培训、探索新型教学模式以及企业实践等提供制度和资金保障。
   2020年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全人类的灾难,对于高职教育教学来说要危中寻机,把握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与日常教育教学统筹推进的需求,从学生、教师、院校等利益相关方的角度出发,构建学生“线上+线下”学习模式,重塑教师能力体系,不断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将新冠肺炎疫情危机转化为教育教学的变革契机。
   (本文系2019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信息化建设实践与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9A880043)
  (责编  李光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101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