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观察调肝健脾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的临床作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 探究于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治疗中采用调肝健脾汤治疗效果分析。方法 课题共纳入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50例为课题分析对象,病例纳入周期为2018年8月~2020年2月,采用蓝红双色数列分组,均分25例为参照组,予以常规治疗,均分25例为中医组,予以调肝健脾汤治疗。结果 中医组疗效评估无效1例,有效率96.0%,参照组疗效评估无效6例,有效率73.08%,假设校验表意义(P<0.05)。结论 调肝健脾汤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治疗中,利于临床症状转归,效果显著。
  【关键词】调肝健脾汤;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23..01
  肠易激综合症为临床常见肠道疾病,其临床主要是指肠道无器质性改变,以功能性病变为主,临床主要表现为腹胀、腹痛、腹泻、粘液便、肛门坠胀感等,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且疾病诱发因素较多,极易出现复发,临床治愈难度较大[1]。基于临床医学发展限制,临床学者针对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尚处于探究阶段,多认为其与患者精神状况生活饮食等相关,常规西药治疗效果不甚显著,药物使用安全性存疑;现特针对中药于肠易激综合症有效机制进行探究,收集50例患者开展平行比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课题共纳入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50例为课题分析对象,经中医辩证确诊为腹泻型,病例纳入周期为2018年8月~2020年2月,采用蓝红双色数列分组,均分25例为参照组,男女分布12/13例,年龄中位值(44.92±1.82)岁,病程中位值(3.08±0.17)年;均分25例为中医组,男女分布11/14例,年龄中位值(45.31±1.91)岁,病程中位值(3.11±0.15)年;假设校验2组患者基线资料(P>0.05),提示可于下文假设分析。
  1.2 方法
  参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采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治疗,400 mg/次,3次/d;中医组患者实施自拟健脾调肝汤治疗,基本处方为白术、柴胡、白芍、茯苓、防风、延胡索、芡实、炒白扁豆、陈皮、芍药、砂仁、薏苡仁、甘草等,水煎煮,于早晚各服用一次;2组患者均持续治疗8周比对有效机制。
  1.3 评价标准
  依据《中药新医指导原则》标准,若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症状改善指数低于35%,则为无效;若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症状改善指数介于35%~75%之间,则为有效;若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症状改善指数高于75%,则为显效,有效率=(起效+显效)/25×100%[2]。
  1.4 统计学分析
  课题借助统计学软件SPSS 24.0进行假设校验,P<0.05设为统计学差异基础表达。
  2 结 果
  2组患者有效机制分析:中医组疗效评估无效1例,有效率96.0%,参照组疗效评估无效6例,有效率73.08%,假设校验表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我国传统医学将肠应激综合征纳入“腹痛”“腹泻”范畴,主要认为疾病发生与肝、脾功能具有高度相关性,因肝气失调、脾胃虚弱诱导疾病的发生,临床主要病机为肝郁脾虚,治则主要以调肝健脾为主。本研究采用自拟健脾调肝汤进行治疗应对,其主要是由痛泻要方与茯苓白术散基础方剂上加减而成,配伍止泻祛湿药物;方中采用党参,借助其补脾益气作用,滋补脾虚;采用柴胡,疏肝解气,与党参配伍提高益气功效,引清气上升;配伍茯苓,健脾益气除湿;配伍白术,加强脾胃运化功能;配伍陈皮,理气健脾;配伍防风,引经入药,提高药物调脾机制;配伍白芍,养血柔阴,缓急止痛;配伍白芍,主收敛固涩之用;配伍薏苡仁、砂仁,除湿利水;配伍山药,止泻健脾;配伍木香,温中健脾;配伍延胡索,引药入肝脾经,加强调肝健脾之功效;采用甘草进行诸药调和,可有效提高渗水、利湿、健脾、调肝的作用机制,促使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症状转归[3-4]。本研究表明,中医组疗效评估无效1例,有效率96.0%,参照组疗效评估无效6例,有效率73.08%,中医汤药治疗效果更佳。
  综上,调肝健脾汤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治疗中,利于临床症状转归,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 袁 峰,田小飛.抑肝扶脾汤联合西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安全性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9,29(35):278-279.
  [2] 马永会.自拟健脾调肝温肾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研究[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9,41(11):1201-1204.
  [3] 王翠连.加味黄芪建中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J].全科口腔医学杂志(电子版),2019,6(32):183.
  [4] 周军惠,乔敬华.理中枳术汤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及对HPA轴的影响[J].中医药信息,2019,36(6):92-9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109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