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环渤海陆源入海减排建议措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渤海作为我国唯一内海,近几十年来承受陆源大量污染,海洋生态破坏严重,渔业资源严重衰退。为探索积极的海洋环境保护机制,本文建议环渤海陆域各市入海河流和排污口均纳入减排范围;合理规划和利用渤海的环境承载力,减轻和控制陆源污染物入海,建设并实施排污总量控制制度和排污许可制度,积极建设生态省和生态市,高度重视农业污染物污染海域环境,减轻和控制各海洋产业对渤海的污染,建设渤海入海污染监管监测系统。制定流域综合管理战略行动计划,加强次级流域污染源综合整治,重点控制近海陆域农村面源;严格入海排污口环保审批制度,强化污染源监督管理,提高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效率。
  [关键词]环渤海;入海减排;陆源污染;建议措施;
  中图分类号:P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9)04-0129-01
  1 环渤海陆源入海污染物的减排范围
  为满足渤海环境保护的管理与整治的需求,实现渤海环境治理的目标,环渤海陆源入海污染物减排计划,应在沿渤海近海陆域的基础上,依托海河、辽河、黄河三大流域全面开展治污行动。因此,环渤海陆源入海污染物减排范围主要涉及近海陆域(沿海城市)及入渤海河流相关流域。
  1.1 近海陆域
  近海陆域范围包括辽宁、河北、山东、天津三省一市辖区内的沿海城市,即辽宁省的大连市、营口市、盘锦市、锦州市、葫芦岛市;河北省的唐山市、秦皇岛市、沧州市;山东省的滨州市、东营市、潍坊市、烟台市和天津市。
  1.2 入渤海主要河流
  入渤海的内陆河流,主要有辽河流域的辽河水系、浑太河水系、大凌河、五里河、六股河、复州河、英那河、大沙河、大清河、大洋河、碧流河等;海河流域的滦河、小青龙河、汤河、饮马河、石河、戴河、洋河、沙河、陡河、潮白新河、蓟运河、永定新河、独流减河、青静黄排水渠、大沽排污河、子牙新河、漳卫新河、北排水河、沧浪渠、捷地减河、宣惠河、马颊河、徒骇河、德惠新河、秦口河、潮河;黄河下游干流;淮河流域的北胶莱河、大沽夹河、弥河、潍河、小清河。另外还包括部分沿海排涝入海河道和直接排入渤海的排污口。
  2 减轻和控制陆源污染物入海,合理规划和利用渤海的环境承载力
  2.1 减轻和控制沿海工业污染物污染海域环境
  随着沿海工业的快速发展和环境压力的加大,应采取一切措施逐步完善沿海工业污染防治。
  (1)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淘汰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工艺落后、污染严重、不能稳定达标的生产项目。污染排放不达标或对区域环境影响严重的企业实施“关停并转”。
  (2)加强重点工业污染源的治理,推行全过程清洁生产,采用高新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改变生产工业和流程,减少工业废物的产生量,增加工业废物资源再利用率。鼓励企业在稳定达标排放的基础上进行深度治理,推行清洁生产。
  (3)按照“谁污染,谁负担”原则,进行专业处理和就地处理。
  (4)加强沿海企业环境监督管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对新建项目,执行“环保第一审批制”,杜绝“先污染后治理”现象。
  2.2 建设并实施排污总量控制制度和排污许可制度
  渤海是我国重点海域,应尽快建立并实施重点海域排污总量控制制度,确定主要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指标,并对主要污染源分配排放控制指标。全面实施排污许可制度,使陆源污染物排海管理制度化、目标化、定量化,为实现渤海环境保护的理性管理奠定基础。
  当前,入海污染物总量底数不清,要抓紧开展入渤海排污口、入海河流的水质、水量统一监测,确定入海污染物总量,并分丰枯水期进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分配。环保、水利、海洋等部门要联合做好相关调查工作,制定总量控制分配方案。分配方案包括直排口和入海河流两种类别。其中,直排口分配至汇流区域内的重要污染源和污水处理厂排放口;入海河流則分配至各入河排污口,并上溯到各入河排污口的汇流区域,对汇流区域内的主要污染源和污水处理厂排放口分配总量控制指标。
  在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未建立之前,将以入海河流水质达标考核制度考核陆域污染物总量控制。水利、环保部门对规划中提出的主要入海河流的纳污能力及限制排污总量提出分期实施方案,作为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的组成部分。同时,严格执行国家地表水水质标准,完善水质评价方法。
  2.3 环渤海地区建设生态省和生态市
  调整不合理的城镇规划,加强城镇绿化和城镇沿岸海防林建设,保护滨海湿地,加快沿海城镇污水收集管网和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增加城镇污水收集和处理能力,逐步提高沿海城市环境污染的防治能力。同时,加强沿海城市污染治理的监督管理,结合国家“生态示范区”建设,将沿海城市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纳入考核指标,强化防止和控制沿海城市污染物污染海域环境的措施。
  2.4 高度重视农业污染物污染海域环境
  沿海省市应结合生态省、生态市建设,积极开展生态农业,建设农业面源污染负荷。严格控制环境敏感海域的陆地汇入区畜禽养殖密度和规模,有效处理养殖场污染物,严格执行废物排放标准并限期达标。
  2.5 减轻和控制各海洋产业对渤海的污染
  规划和强化港口和船舶污染管理,在渤海海域,强化船舶油类物质污染物“零排放”计划,实施船舶排污设备铅封制度,加强渔港、渔船的污染防治。船舶港口污染防治系统工程包括污染防治管理体系、水域监视监测系统、应急反应体系和污染物接收处理系统。
  2.6 建设渤海入海污染监管监测系统
  建设渤海入海污染物综合分析中心,建设渤海直排海污染源和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中心,建设和完善省市渤海直排海污染源和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中心;监测陆地面源污染物入河和入海量;监测工业点源入河和入海量;开展河流突发污染事故污染物跟踪监测。   3 环渤海入海河流排污减排计划
  环渤海入海河流排污减排计划要突出入海河流的流域综合治理和农业面源控制,才能有效解决渤海氮、磷污染物持续增高的难点问题。
  3.1 制定流域综合管理战略行动计划
  在黄河、海河、辽河三大流域,实现水质、水量统一管理,逐步应用水资源耗水量指标评价节水效果,推行水质、水量全方位总量控制,即确定满足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要求的地表水量,实现采补平衡的地下水可开采量,实现水功能区达标的污染物允许入河量,满足渤海环境保护要求的入渤海水质和水量。这是流域水资源、水环境管理从单一向综合发展的重要战略行动。
  3.2 加强次级流域污染源综合整治
  优先选择山东的小清河、漳卫新河、辽宁的大凌河、河北的子牙河水系以及天津的蓟运河等对渤海环境污染影响较大的次级流域开展综合整治,有效改善河流的环境质量,减少入海污染负荷。远期将对大辽河、徒骇马颊河及永定新河等污染严重的次级流域进行综合整治。
  3.3 重点控制近海陆域农村面源
  通过建设清洁种植、清洁养殖及乡村清洁示范三类工程,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减少面源污染负荷。
  (1)清洁种植工程。包括调整与优化种植结构,高效、循环与安全利用农业资源,开展保护性耕作和等高种植,建设植物缓冲带。
  (2)清洁养殖工程。建设以减少养殖排污、保障畜禽产品安全为目标的全过程污染控制、清洁能源工程和畜禽粪尿综合利用工程。
  (3)乡村清洁示范工程。以村为单位,解决农村生活污水、人畜粪便、生活垃圾污染及秸秆造成的污染等问题;推广节水、节肥、节能的实用技术和工程措施。
  4 环渤海入海排污口减排计划
  4.1 严格環保审批制度
  (1)控制源头污染,加强海岸工程污染防治和区域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严格执行海洋功能区划和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
  (2)开展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统筹考虑海洋环境容量,提高环境准入门槛,严把环保审批。
  (3)加强清洁生产审核,从源头减少废物排放,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
  4.2 强化污染源监督管理
  (1)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严格排污许可制度,全面开展排污申报登记工作。
  (2)加强对船舶排放的油污水、生活污水及固体废弃物的监控。
  (3)强化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及近海十三市工业污染事故跟踪监测,提高处理海岸工程环境污染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
  (4)建立环境监察稽查机制,加强对重点污染源的定期监督核查。
  (5)加强海岸带生态环境调查,强化海岸带综合管理。
  (6)严格滨海旅游区开发建设活动的管理,倡导生态旅游。
  4.3 提高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效率
  全面提升已建城镇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效率和处理水平,对直接或间接排入敏感海域且目前不具备脱磷除氮能力的污水处理厂,进行技术改造并达标。提高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覆盖率,健全已建和在建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新建污水处理设施要坚持“厂网并举,管网先行”的原则,实现工程建成后一年内运行负荷率达到60%以上,三年以上的运行负荷率不低于75%。高度重视污泥处理处置和资源化利用,新建污水处理厂和现有污水处理厂改造要统筹考虑配套建设污泥处理处置设施。环渤海13个地市应建设污泥集中处理处置工程,避免二次污染。建立污水处理厂监管、考核体系,建设污水处理厂进出水在线监测系统。
  参考文献:
  [1]王诺,许雪青,吴暖,张晋.渤海污染风险与生态系统功能价值评价研究[J].海洋湖沼通报,2015(01):167-174.
  [2]刘相兵. 渤海环境污染及其治理研究[D].烟台大学,2013.
  [3]张顺峰,于洪军,徐兴永,曹建荣,刘文全,苏乔.环渤海区域近海污染特征分析及防治对策[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2,29(07):71-75.
  [4]董彬.渤海污染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生态科学,2012,31(05):596-600.
  [5]田延荣. 环渤海地区海洋排污权交易制度设计及实施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
  [6]卜志国,周艳荣,高晓慧.渤海海洋环境管理科学决策支持体系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1,28(05):53-55+77.
  [7]Bu Zhiguo, GaoXiaohui, Zhou Yanrong. Research of bohai sea marine environment pollution status and the management measures[P].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IITA-GRS), 2010 Second IIT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2010.
  [8]周艳. 渤海环境治理的政策建构[D].中国海洋大学,2010.
  [9]李丹. 渤海海水排污权交易制度设计与实施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
  [10]潘书策. 渤海污染的预测及防治[D].大连海事大学,2010.
  作者简介
  孔飞,男,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海洋环境。
  姜冰(1982-),通迅作者,女,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海洋渔业。
  基金项目
  辽宁省海洋与渔业科研项目(201710),大连市青年科技之星项目(2016RQ080),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基金项目(CAMAJJ201705)资助。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319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