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品读典型案例中的教育智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精彩的教育史,寓于教育名家不经意间留下的传奇故事之中。这些传奇极具情韵,耐人寻味,汇集生命的元气,孕育成长的能量。它们流淌于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如经典韵律,广为吟唱,似百年老窖,历久弥香,逐渐演化成校园的精神和文化,引领学生感恩生活,追求崇高,成为德才兼备的劳动者。今天就让我们重拾两篇经典案例,去探寻大师们深湛的教育智慧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案例一: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案例。有一次,一年级女学生季娜的祖母病得很重。季娜想给祖母采一朵鲜花,使她在病中得到一些欢乐。但是,时值严冬,到哪里去找鲜花呢?这时她想到学校的暖房里有许多菊花,其中最美的一朵是全校师生都极为喜爱的那朵蓝色的“快乐之花。”季娜一心想着重病的祖母,忘记了学校的规定,她一清早就走进暖房采下了那朵“快乐之花”。这时,苏霍姆林斯基走进了暖房,当他看到季娜手里的菊花时,大为吃惊。但是,他很快注意到了孩子眼里那种无邪的、恳求的目光。他向季娜问明了情况后,不仅没有责备她,还非常感动地说:“季娜,你再采三朵花,一朵给你,为你有一颗善良的心;另外两朵送给你的父母,为他们教育出了一个善良的人。”季娜同学感激不尽,一起非常棘手的违纪事件就这样被苏霍姆林斯基圆满地处理了。该案例带给我们的启示:1、善于观察是灵活处置的前提。苏霍姆林斯基最初看到季娜采摘了“快乐之花”时,也很吃惊和愤怒,但他并没有被这种愤怒的情绪冲昏头脑,而是很快观察到孩子眼睛里透露出的那种无邪的、恳求的目光,他便知道这件事另有隐情,绝不能草率处理。2、了解情况是实施教育的基础。仔细观察过后,询问事情的来龙去脉就是顺理成章的了。当苏霍姆林斯基了解到季娜采摘“快乐之花”的原因时,心中便有了处理事件的方案。3、权衡利弊是教育智慧的体现。客观地讲,采花事件非常复杂,找不到一种十全十美的处理方案,各种处理方式都利弊参半,需要教师正确取舍。我们简要分析一下苏霍姆林斯基所采取的处理方式,其有利之处在于:一是为学生解决了困难,二是保护了学生善良的本性,三是赏识教育令学生容易接受;其不利之处在于:一是有损校纪校规的严肃性,二是有可能滋长学生乱摘鲜花的不良习气。简言之,事件的正确处理实际上表现为遵守规章制度和遵循教育初心的矛盾。教育的初心是什么?无疑应该是培养有爱心、善良的公民,在这一点上季娜行为的出发点是值得同情和肯定的。但是,赏识教育就可以不要学校的管理制度了吗?这就涉及到一个取舍的逻辑,学校的管理制度只能算教育的手段,手段是為目标服务的。也就是说遵循管理制度还是为了实现教育的初心,是为了培养有爱心、善良的公民。既然季娜的行为无意中切合了教育的初心,作为教师当然应该加以保护和称赞,这才是处理事件的关键要素。
  案例二:陶行知四块糖果的教育故事。陶行知担任育才小学校长时,有一次发现一名学生在校园里正在用石块砸同学,陶行知及时加以制止,同时令他到办公室谈心。出乎学生意外的是,见面后陶校长并没有声色俱厉地训斥他,而是一直在用糖果进行奖赏。他说第一块糖奖励他按时来到办公室,很有时间观念;第二块糖奖励他在不让打人的时候能及时住手,很尊重老师;第三块糖奖励他有正义感,不让别人欺负女同学。在给到第三块糖时,学生自己哭着承认了错误,恳求陶校长打自己两下子。这时陶行知笑着掏出真正带有奖励性质的第四块糖,奖励他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并希望他切实加以改正。四块糖果发完了,谈话也到此为止,一次极有可能是大发雷霆的谈话在轻松的氛围中顺利结束了。该案例带给我们的启示:1、欲抑先扬是突破学生心理防线的重要手段。学生违纪打人,本来准备接受严厉的批评,没想到教师会接连表扬自己,构筑的心理防线很快就被突破;2、步步深入是促使学生自我反思的锐利武器。陶行知不是只表扬学生一个方面,而是处处表扬,反复递送“糖衣炮弹”。犯错误的学生受到第一次表扬是惊喜,受到第二次表扬是迷惑,到第三次表扬时就应该开始自我反省了:自己明明做得不对,老师为什么还表扬我呢?于是才有了后面自觉的认错态度。3、自我觉醒是后进生教育的最佳成效。通过巧妙地构思和设计,引起学生的反省和思考,让他们自己找出哪里不对,明确改正的目标与路径,这是教师教育艺术的体现,是后进生教育工作的高境界。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他们的行为方式必然是好坏参半、善恶并存的,教师要善于抽丝剥茧,寻根觅源,客观分析学生行为中的积极因素,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实施赏识教育。很多时候,微笑比严酷更有力量,赏识比批评更入人心,这是中外教育名家带给我们最大的启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366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