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情境教学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齐立

  【摘要】体育教学在高中教育阶段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坚强的品质。教学中,只有认知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了解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制定出符合学生发展的体育教学目标。情境教学作为一种优秀的体育教学手段,对于学生的体育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情境教学 体育教学 应用
  一、体育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意义和作用
  1.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在高中体育教学之中,情境教学一直被体育教师所重视和倡导。这种教学方法是基于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兴趣爱好而进行的不同层次要求的一种体育教学模式,教师能够正确地认知到每一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状况,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为其制定出科学的学习目标和教学方案,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2.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要求。情境教学能够从学生的发展状况入手,全面地了解和认知到学生的身体,对学生实现差异化教学,通过不同的手段和方法,不断吸引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之中,符合我国因材施教的教学要求。充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以引导学生为主,寻求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并进行应用,引导学生发挥特长,展现出自身的独特能力和优势。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个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发育情况是不尽相同的,其兴趣爱好也是不同的。部分身体机能较差的学生会感到有很大的压力,从而丧失体育学习兴趣,并且很有可能产生“体育自卑感”。很多学生就是因为在这个年龄阶段由于体育素质较差,被同学嘲笑而产生了“体育自卑感”。因此,教师一定要能够采取一种积极的、科学的教学方法,不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得学生更好地去寻找体育乐趣,感受体育学习的意义,更好地投入到体育学习之中。
  二、情境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情境教学法需要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创设。
  其一,教师要能够确保课内外相互结合。体育学习不仅仅是一种课堂知识的学习,更是一种学生对于健康生活,健康意识,锻炼意识的培养。教师需要多多地组织课外活动,不断地吸引学生去参加课内外活动,这样学生能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掌握一定的时间知识。教师可以创设各种符合教学主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体育学习之中。
  其二,教师一定要能够确保体育教学考核的公正性。情境创设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让学生形成一种锻炼意识和锻炼心理,并不是一定要学生具备多高的体育素养或者是身体技能。对于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可以适当地降低考核标准和考核要求,但是这个降低的标准不宜过低,否则对于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而言会存在一定的不公正性。
  其三,教师要能够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作出适当的调整,并不一定要按照教材要求按部就班的进行,也可以根据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和总体的发展趋势作出适当的更改。比如,学生能够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那么教师完全是可以增加学生的锻炼项目,从而进一步地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素养。
  (二)具体活动具体创设
  1.准备活动中的应用。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准备活动之中有着较好的应用,是一种较好的情境创设教学活动。目前,高校的体育课堂的准备活动主要是跑步或者是做体操。这些枯燥的准备活动会降低体育课堂的教学气氛,体育游戏在这个时候可以进行一个简单的过渡。体育游戏与体育锻炼的区别在于,体育游戏并不需要在一开始投入大量的运动幅度和运动精力,学生在前期娱乐之中将身体进行预热,有利于后期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另外,体育游戏活动引入到体育教学之中,不仅仅可以帮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游戏之中,还能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之中对于上一节课的知识进行实际巩固,有助于课程的高效进行。同时,引用适当的体育游戏可以调节体育课程的教学气氛,让学生自主参与到体育课之中。
  2.在体育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教师有时候就可以利用体育活动进行专业技术的讲解。例如,在双方对打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先与一名学生进行对打训练,让其余学生进行技术观察,教师可以尽量将所需要讲解的技术点演练的明显一点,再让学生进行分组训练。学生如若在训练的过程之中出现懈怠现象,教师就可以参杂一些不同规则的体育游戏进行训练。一般体育训练都是重复训练,较为枯燥。教师不妨将各种体育进行重新定义,或者是将各种规则进行改变,让学生利用新的规则进行游戏活动,这样可以让学生感觉到比较有趣。再来就是体育训练一旦过多,很容易对学生的手臂等部位造成一定的伤害,因此,教师在训练的过程之中应当注重劳逸结合,保障学生的锻炼热情和锻炼安全。
  综上,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将体育情境创设放置于教学的后半部分,这样可以放松学生的身体,不会耽误学生后面的课程,而学生可以通过后期的体育活动领悟到教师教学过程之中所讲解的技巧点,有利于学生体育素养提升。
  参考文献:
  [1]龚俊平.情境教学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理科爱好者,2014,(3) :8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760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