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北京练摊儿群落:这个冬天有点冷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更明轩

  “其实我们跟城管的关系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不好,他们站这儿我们就下棋,等他们下班儿了我们就赚点儿小钱。人家有人家的饭碗,我们有我们的饭碗,都能理解。”
  
  练摊儿一族的酸甜苦辣
  看看北京11月份的天气,谁都不会怀疑,将要迎来一场寒冬。用媒体的语言来说,去年北京冬天会比历史最低气温低出十度八度,这是“千年一遇的寒冬”。是否真的千年一遇,笔者不知,只是提早穿上了冬装。
  从公车站到小区的这段回家的路,有一段是“宽敞”的自行车道,因为是有隔离带把机动车道与自行车道分开。盛夏时节,这种道路格局成了练摊儿一族的沃土,通常要到凌晨才会散去。然而时间进入到11月份,他们却没有像候鸟一样,去寻找温暖的地方,而是在这里延续夏日的“热闹”。
  陈先生是我的邻居,在这里人们都叫他“老陈”。他住在我家楼上,每次从这里路过都会跟他打声招呼。他也坦言:“这天气是有点冷,跟这儿老坐着不行,有时候站起来活动活动,也就能顶一会儿。前几天北边儿有个摊儿卖那种骑摩托车穿的裤子和手套,我弄了一套,穿上还挺管事儿的。就是时间长了还是有点不行,毕竟上岁数了。”
  老陈早年下岗,之后做过货运司机、做过搬运工,如今身体不行,却突然发现自家门口出现了很多地摊,于是便做起了这个。他说,一开始没太把这当回事,正好钱包坏了,去批发市场买,索性批发了一千多块钱的钱包,足足两大包,准备回来卖。结果因为老陈心态很轻松,不计较利润,一千多块钱的钱包,两个星期就卖光了,净赚了五百多块钱。“那时候刚有练摊儿的,城管他们还没来,这周围的老百姓需求也大,所以卖得很好。”
  老陈坦言:“我们知道,摆地摊儿是违法的,而且也造成了不少麻烦。首先买东西的人一多,自行车就甭想过去了。其次,天黑了大家散了之后,会留下一些小商品的包装和卖吃的剩下的垃圾。那些卖吃的小摊用的原料也不好,从老远你就能闻到那股恶心的油腻味儿,可你架不住走近了,又闻见一股子香味儿,其实吃这些东西一点也不健康。”
  最主要的,还是城管。“夏天的时候,他们能在这儿守到九十点钟,他们走了我们才能开业。现在天气冷了,他们收队早,我们开业也就早了,不过夏天的时候,我们最晚能到凌晨2点,现在最多也就12点,就回家了。”
  “其实我们跟城管的关系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不好,他们站这儿我们就下棋,等他们下班儿了我们就赚点儿小钱。人家有人家的饭碗,我们有我们的饭碗,都能理解。只不过我们摆摊,是我们违法,见着他们知道理亏,还是比较客气的。别的地方有摆摊的跟城管有冲突,我们这儿没发生过,从夏天到现在,大家都能理解。”
  
  练摊儿是门艺术
  老陈的第一笔生意就赚了钱,让他一下子对眼前这件事情认真起来。
  进货时,他有差别地选择各种质量的钱包,并且把商品种类扩展到了钥匙包、手机套等。他还学习了一些讨价还价的技巧,就是咱们俗称的见人下菜碟:朴实的,可以把价格喊低一点;果断的,可以喊高一点;如果是男的来买女士的东西可以喊高一点价格;老太太来买东西要喊低一点价格;年轻的人可以喊高一点并且多说几句好听的。
  “另外,还有两点要注意。一个是小偷,一个是形象。小偷都很识货,他一下手,我一天的活有可能就白干了。至于形象,就是让顾客最起码信任你,倒不是说多好看。比如我就从不随地吐痰,卖东西的时候也不抽烟,嘴里不说脏话。当然,也有人在形象上打主意,我们这儿有个卖衣服的,夏天的时候找了一个女的,穿得挺少,总在他那挑衣服。其实就是托儿,可是顾客不知道啊,这边儿借着机会偷看,那边儿老板就不停地说,最后糊里糊涂就掏钱了,也挺有意思的。”
  
  当练摊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练摊儿大军在去年夏天一下子强大起来。像在五道口做服装批发的商户,到批发商场关门之后,来到大街上继续销售为开始,这种成规模的练摊儿大军迅速在京城传播。到了晚上,每个商户都开启自带的轻便台灯,整条大街好不热闹。
  成规模的地摊儿大都出现在交通枢纽、县城集市和居民小区周围。通州、昌平、密云、石家庄的地摊集市越来越规模化,他们的特点是便宜和无所不包。在学校周围的街巷里也出现了大规模的地摊儿,人民大学对面的当代商城到联想桥东中间的一条小巷子里挤满了练摊儿人和顾客。这里的商品属于“文艺摊儿”,伴随着街边的酒吧和各种饮品店,成为年轻人的乐园。
  笔者家附近的地摊则属于第三种,它的规模更小,商品偏重于家居类,以贩卖商品和提供小吃相结合。来这里的顾客并不是专门来逛街的,而是下班的上班族或遛弯的大爷大妈们,恰巧经过这里。这一切都让这里的交易气氛变得更弱。
  老陈的旁边是一对儿卖运动鞋的年轻男女,他们就是每天下班之后,才过来摆摊儿。他们习惯把车斜停在路边,车尾朝着路中,再把后备厢一开,挨挨挤挤放着全是运动鞋。因为男摊主喜欢运动鞋,所以内行的他更多地把这里当作展现自己球鞋知识的地方。“这些鞋大部分都是假的,不过都是高仿。一是因为这种地方没人会花钱买真鞋,二是我本身喜欢鞋,进高仿的能满足我的‘癖好’。大部分来买鞋的,我都跟他们讲,这双鞋是哪位球星代言的,第几代战靴,有什么历史,有时候也会告诉他们要是真的鞋,会有什么科技含量在里面。主要我喜欢这个。”
  女摊主后来告诉我,他们就住在附近,平常上班也不缺这些钱,出来练摊儿是她的主意,她说打算把卖鞋挣出来的钱,给男生买真鞋,这样也不算乱花钱了。
  这种情况,在“第三种”地摊上有很多。
  老陈坦白地跟笔者说:“这个冬天我们什么时候收摊不好说,现在天气冷,生意肯定是不好。不过我们这儿很多人都已经认识半年多了,大家都觉得天气冷,但是到了晚上也会过来。聊聊天,打打牌嘛,老百姓的日子,不就是这样吗?”
  北京这个城市,经常会给人一个错觉。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是处在深秋,还是初冬。也许北京本身就没有这么一个季节,因为前前后后一算,符合这样天气的日子,不过一周,有时可能也只是短短一两天。
  在这里摆摊儿的人,没有什么太大的目标,比如开一家服装店,或者小吃城。他们大多数是以一种入世的戏谑掩盖心中的迷茫。他们也许生活在快乐中,也许生活在苦难中,但更多的是那种让人感到心酸的自嘲。古时候沿街叫卖的小贩,或者各种某某张、某某刘、某某冯这样的老字号,这是与企业家、金融家不同的一种商人,他们有自己的魅力,也一直谱写着草根们的传奇。
  编辑/韩 旭 hanxu716@126.com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619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