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把感动留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肖 川

  5・12汶川大地震,带给我们太多的感怀。面对巨大的灾难,全国人民以及国际社会的关切与援助,灾区人民的自强与感恩,所表现出的人性的光辉,使无数的心灵受到洗礼、温暖和净化。
  不能设想一个没有人性、没有人文情怀的民族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没有人性、没有爱心的公民会被视为合格的公民。有人性、懂得爱人、关心人、体贴人,才会有社会责任心,才会自觉维护人的权利、人的尊严,也才有完整的人格,才有人自身的和谐与社会的和谐。
  那位背着孩子的遗体走了几十里山路的父亲,那位用自己的身体护卫孩子的母亲,那些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而自己不幸遇难的老师,那些在危难时刻还勇敢地救助同学的年少学子,还有众多的志愿者、国际救援队、抢险的战士,这一切的一切,都令我泪流满面,心生敬意,让我真切感受到了人性中的善良、爱和坦诚,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贵。
  能把我们每一个孤独的个体联结起来的唯有爱。爱是人与人之间最牢靠的纽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多米诺骨牌的关系。理解这种关系对于培养学生作为现代社会公民的公共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有着重要意义。
  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看该社会中人的生命价值的受重视程度,生命权得到保护的程度,人的尊严得到尊重的程度。因此,值得再次重申的是,在文明的价值序列中,生命的价值居于顶端,其他一切都居其次。而在我们以儒家为主体的文化传统中,所缺少的正是尊重个体生命这样一个极其重要的观念。因此,在道德领域,儒家的“仁”最后落实为“孝”和“忠”,所强调的始终是忠君爱国,是为“集体”和国家而牺牲个人。
  今天,值得我们特别关注的问题是,在悲痛和感动逐渐淡去之后,由大灾难唤醒的对于生命的同情、人与人之间那种无私的关爱能否长久保持下去,成为社会的一种健康的常态。如果只是一时的亢奋,短暂的亢奋过去之后,大家又回到了以前的冷漠,如果人们心中爱的情感要靠灾难来激活,那我们就该深刻反省一下我们的文化生态、我们的心灵是不是具有某种病症?
  我到过一些发达国家,最深刻的感受一是他们的人际关系比较友善、温暖与和谐,二是他们的一切都显得比较精致,富有美感。在网上看到题为《谁偷走了中国人的微笑》的文章,不知作者是不是龙应台,风格很有龙氏的味道,值得一读。我真诚地希望我们政府能够以此为契机,在国人心中确立起阳光政府、管理型政府、服务型政府的形象,这也将大大改善中国的国际形象。果真如此,留在人们心中就不仅仅是感动,更多的是信心和美好的期待。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093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