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改进新升本科院校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晓文

  全校性公共选修课是指为实现跨学科交叉、渗透,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而设置的课程。全校性公共选修课作为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旨就在于满足不同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文化素质修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实现跨学科交叉、渗透,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各校对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的选修做了一些规定,如我校规定:学生至少要选修全校性公共选修课1O学分,其中:工科类学生至少需选修人文社科、文化艺术类课程4学分,经济管理类课程3学分;文科、经济管理类学生至少需选修理工类课程4学分,人文社科、文化艺术类课程3学分(人文社科类专业改选经济管理类课程)。公共选修课通常由学校教务处整合全校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向全校学生开放,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和选修课管理规定进行选修。尽管各校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公选课流程,但新升本科院校公共选修课还未完全实现教育理想中应发挥的作用,在其选课教学组织的各个环节还存在一些值得探讨和有待解决的问题。
  
  公共选修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开设较随意、课程设置不够完善。
  新升本科院校由于教学评估和连续扩招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及压力,教师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好好建设一门面向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通识”性质的公选课,很多教师知难而退。加上学校对开设公选课的教师并没有什么特别的鼓励机制,大多数教师对开设公选课积极性不高,而对那些工作量不满的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可能更具有吸引力。为满足学生的毕业条件学校要求各系部开出一定数量的公选课,系部只好要求每个教研室按比例完成开课任务,如我校某系专任教师不到30人,却要开出9门公选课,平均每3个专任教师要开出1门公选课。在这种没有任何鼓励机制的情况下,教师为完成任务,往往以自己熟悉的专业课作为公选课开出,造成公选课太专业化或过偏过冷。或开设的课程教学内容太少,教学深度不够,一些课程名不符实。
  
  二、学生选课具备一定的被动性、盲目性。
  按照知识结构体系并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发展及社会需求来选课,这是学生选课的宗旨。然而在避重就轻思想的指引下,很多学生对欣赏类课程及容易等学分课程热情很高,例如电影艺术欣赏、音乐欣赏等,而对自身知识结构体系起补充作用的具有跨学科专业知识的课程却反映冷淡。因为缺乏教师的指导及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和自我选择的能力,学生选课普遍存在盲目性和实惠性。“学起来要轻松,考试要容易通过”,“只要能修满学分满足毕业条件”成为大多数学生选课的目的。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学生往往对选到的课程缺乏兴趣,造成旷课甚或退出课程学习的现象屡见不鲜。另外,由于没有一定的惩罚机制,学生为能先抢选到课程选课随意、不认真,到选课结束甚或到上课时才发现上课时间冲突或本专业受限制不得不退出学习,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三、公共选修课考核不够严格。
  由于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分类,学生对选修课主观上重视不够投入的精力不足,教师对学生的日常考核和期末考核也不够严格,考试由任课教师自行组织,存在监考不严,学生作弊、甚至替考等现象。学生的最终课程成绩评定由任课教师负责,成绩给定有主观意向的情况。由于教学过程中的考核(如课堂出席率、上课用心程度等)以及考试、考核不严,学生心目中产生了公选课不重要的错觉。于是自控能力差的学生更加放松自己,随意缺课、缺考,上课心不在焉,听课效果差。
  
  四、公共选修课缺乏监控与评价机制。
  学校及系部对必修课的教学管理、督导、质量监控上有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学校及系部领导每学期都有深入课堂听课,并开展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情况测评、信息员反馈制度等活动。而公共选修课在教学的安排与组织,教学质量的考评等方面没有明确的规定,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情况测评的活动尚未开展。教师调课现象严重,教学质量不高的情况普遍存在。
  
  对公选课教学管理改进的几点建议
  
  一、严格审批制度,把好课程开设关。
  除系部认真做好公共选修课的申报、审核工作外,学校可以成立公共选修课指导委员会,进一步加强对公共选修课程的指导、审核工作,建立一个相对科学合理的公共选修课课程体系。公共选修课指导委员会联合系部对哪些课程可以作为公选课开设、课程选修对象和课程类型要严格审查。申报课程与专业培养计划中的必修课程重复的课程是否能作为公共选修课开设要做慎重考虑并注明限选对象。同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与竞争机制,鼓励优秀教师开设公选课,自然竞争中淘汰教学效果不好的课程。对那些教学效果好,深受学生喜爱的课程,不论教师的职称如何,可以根据情况增加教学班规模,在能正常开展教学的前提下,增加教学班学生人数或开设平行班,相应地教学经费也应按比例增加。
  
  二、进一步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工作。
  加强对学生的选课指导,首先要让学生知晓本专业的培养计划、课程简介以及相关的管理条例。管理部门除向学生分发《大学生手册》外,还应向学生全面、细致地介绍各种教学、管理信息,如培养计划、课程简介、选课制度、学习奖惩措施等,也可以编制成册,在新生入学时分发给学生,这样即可让学生知晓课程设置,也可以加强对学生的选课指导。此外,如何合理、科学地配置各种课程资源、如何让各种信息及时、准确地反馈和发布,这除了要求一个功能强大地信息网络平台,也要求相关管理人员具备高度工作责任心。针对学生避重就轻“凑学分”的情况,学校可以通过相关管理措施加以引导。对于学生盲目选课任意退课的给予相应处罚,如取消下一轮的选课资格等。
  
  三、严格考核制度,改革考试形式。
  考试改革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通过课程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的改革,使考试结果能客观反映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充分体现学生在该课程学习中的创新能力,从而更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学校对于公选课的考核一般允许多种考核形式,但缺少对公选课考核的审查与监督,很容易出现各环节都放松的情况。本人认为学校应加强选修课的考核管理制度,公共选修课考试要求应从严,由任课教师自行组织的考试有关部门应及时审查监督,凡有舞弊,决不姑息;加大平时考查在最终成绩认定中的比重,强调日常教学的重要性,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加强对日常课堂考察,并把这些相关规定传达给每位教师和学生。如我校目前有部分学生和任课教师对凡缺三分之一课程即取消考试资格的规定并不明确。对考卷批改问题,教务处可会同学校教学督导组对公选课考卷进行抽查,对批改不规范、拉分送分等现象的给予批评。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监控与评价机制。
  加强课堂教学评价。完善教学督导制度,及时反馈信息,建立科学、合理的公选课教学监控与评价机制。目前我校必修课已初步建成基于网络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网络评价模式使课堂教学评价不断趋于科学、客观、公正。对于公选课的教学质量,也应在经过对公选课程教学目标、目的、手段的科学定位后,设计一套专门适合评价公选课的指标体系,由学生对公选课进行网上评教活动,并把评价的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当然评价只是手段。最终的目标在于提高教学质量。与专业课程一样,专家、督导和教学管理人员还可以不定期地对公共选修课程进行检查,如开展随机听课。听课不仅是对教师平时教学效果的随机检验,也同时可以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可以发现很多网上评教难以发现的问题。听课结束后可以把听课情况与任课教师进行即时沟通,也可以和同学开展些交流。这样听课发挥的作用就更充分和高效了。对评价本身进行再评价也是质量监控中的重要一环。考卷抽查就可以发挥对学生成绩考核进行再评价的功能。考卷抽查可以从结果来审视教师的教学过程,如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教学大纲是否真正贯彻执行、教师教学态度、教学结果如何、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否理想等等。抽查结果的反馈也是教师教学效果改进的重要条件。
  
  五、采取立项的途径,重点建设一批具有我校特色的通识课程。
  全校公共选修课的建设应与全校的公共基础课一样进行规划、建设和发展。在进行公共选修课课程建设中。根据各门课程的特点,设计并要求不同的教学方法、学习要求及考试要求来保证公共选修课的质量,再由课程的性质和学生的受益面,确定选修课的系列课程。在开设的课程中选出一批优秀课程,并资助一定的经费进行课程建设,形成一批精品课程。在专款资助的同时。制订鼓励政策及有关管理文件,进行课程目标管理,以完善优胜劣汰制度,淘汰一些内容过于“狭窄”或不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建设一批具有本校特色的通识课程。(作者单位:福建工程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100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