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探索中国农技推广之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严旺农

  加入WTO之后,我国农产品将面临着国外市场优质产品的激烈竞争,这就要求我国农业要应用更新的技术,生产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农产品。显然,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先进的农业技术和技术的直接受体――农民的全面素质。而先进技术的传播,农民素质的提高却有赖于农技推广,只有通过农技推广,把农业科学技术普及到农民中,应用于生产,才能转化为生产力,从而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
  我国现行农技推广体系在技术推广和普及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原有的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所存在的弊端也初见端倪,制约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纵观世界各国的农技推广体制,以日本为例,借鉴其好的经验和做法,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日本农技推广事业
  
  日本,是一个国土狭小、耕地资源稀缺的岛国,然而其农副业却能在相当程度上克服先天资源禀赋不足和小生产的局限性,取得较大的发展,这是与日本的农技推广工作分不开的。进入21世纪,日本的农技推广工作特点如下:
  一、推广体系以国家为主、农协为辅,从下至上,建立农协体制。日本的农技推广事业被视为“协同农业普及事业”,即是由中央和县共同出资建立。同时,日本还建立了农协体制。从下至上,本着层层建立、加入自由、民主管理的组建和经营的原则,日本农协在农产品加工、销售、农村信贷、保健和健康等方面,为农民提供多项服务。同时,他们还为农民提供营农指导和农业生产资料供应。
  二、科教推三者紧密联系。在农技推广的过程中,始终离不开科研单位和教育部门的协作配合。这种推广方式在推广学中被称为教育机构推广方式。
  三、推广信息网络的完善。为了更快了解国内外农业的新动向,更迅速提供新技术、供需流通等信息,日本建立了连接国家、各级政府、地区农业改良推广中心各层次的全国联网的推广信息网络。通过信息网络,许多基层农协可以将收集到的关于农户的生产、销售、储运等信息传递给县和中央的联合会,上级联合会经过汇总分析后再通过农协信息网向下反馈直至农户手里。
  四、以“人”为对象的农技推广事业。在推广活动中,促使推广对象(农民)自愿改变行为是推广工作的重要目标,以“人”为对象的推广,很大程度上能够调动其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更好地采纳农业新技术。日本的农技推广事业就是直接以“人”为对象来实施,以人为本,服务农民。推广普及活动主要是依据农民和市场的需求来进行。
  
   当前我国农技推广存在的弊端
  
  当前,我国农技推广存在以下弊端:
  一、农民尚未完全成为推广的主体。长期以来,我国的农技推广方式都是遵从自上而下的信息传递,围绕着增产增收的经济目标展开。因此,在推广过程中,研究机构的研究内容往往不是从农民需求的角度来确定,所以也不能满足农民的实际需要。而且,有的推广工作甚至加入了行政干预,使农民被动地采纳该技术或方案,这样容易造成推广工作的失败。
  二、政府直接领导下的农技推广。政府制定有关的农技推广项目计划,并借助行政手段组织项目的具体实施,同时对国家农技推广机构的人财物进行管理。这种以政府为主导的推广是一种单向式的行政推广,很容易造成推广部门与教育、科研单位分离,常常难以顾及农民的真实意愿,受行政干预的影响,产生很强的主观随意性和盲目性。
  三、缺乏一支高素质的技术推广队伍。农技推广人员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以农技推广活动为主要职业的专职人员。在农业科技成果的扩散中,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中,推广人员起到不可或缺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当前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专业人员愈来愈少,素质不高,而且在年龄结构上呈现断层趋势。据调查,大多数农林高等院校农业技术推广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就业时选择非农技推广的职业,而有的地方乡镇基层农技人员年龄在35~50岁的仅占18%,这种年龄结构的“断层”导致知识结构的“断层”。就在职的技术推广员而言,他们大多属于产中服务型人才,缺乏综合性、多学科方面的知识,很难适应市场化的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狭义的农业技术推广。很长一段时间,农技推广的业务范围是针对农业生产中存在的实际技术问题,主要以产中的技术指导为主,而对农民心理、农民行为、农村社会学等方面的领域涉及甚少,不能满足现代农民在商品经济的竞争中对科技、市场、金融等方面的信息和服务的需求。
  
  探索我国农技推广事业的改革思路
  
  笔者建议,可借鉴日本经验,探索我国农技推广事业的改革思路:
  一、我国的农技推广必须坚持以农民为主体。在推广事业中,首先应该明确农民是新技术新知识的终极授体,而所采用的推广方法就不应该是单向的自上而下的过程,可借鉴日本的推广经验,始终把农民作为推广的主体,采用自下而上的工作思想和方法,通过广大农民的充分参与做出对技术的选择和决策,具有双向性。可建立农民自己的组织――农协,这是由农民积极主动参与,维护农民自己利益的组织。农技推广普及活动应当坚持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民的需要和市场导向为准则,农民和市场需要什么,就推广和普及什么。当前农民最需要的就是农村实用技术和就业技能。没有农民的主动参与,农技推广难以真正有效地开展。
  二、建立合谐的政府、教育、科研部门与农技推广组织关系,合作推广。从日本农协的发展可以看出,日本农协与政府是一种互信互赖关系,农协依靠政府制定符合农民利益的政策,政府在经济上给予农协各种援助,对农协的经营服务设施、农产品加工、储运和科研设施的建设,给予大量投资。综观我国农技推广体制存在的弊端,笔者认为,可借鉴日本农协的经验,继续发挥国办推广机构主力军的作用。政府在发挥政府职能时应该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科研部门、高等院校要与政府农技推广密切联系。在技术推广中,以农民的需要、市场需求为向导,把科研部门、高等院校满足市场需求的研究成果通过农技推广组织向农民推广,转化为生产力。同时通过农技推广和农协,向高等院校、科研部门反馈农民和市场需求情况,加强两者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如日本,这些科研部门不仅根据农业实践进行课题研究,自身也往往参与农技推广,使科研、实践与市场联为一体。比如笔者所在的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未来面临着市场竞争,将出现生源不足,办学难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进行资源共享和整合,使农业研究、推广和教育三者联系在一起。这样,不仅可以进行技术推广,还可以承担教育与培训农民的责任,以提高农民素质。至于资金,可以强化国家拨款的主渠道,通过立法手段,争取一定的推广经费和农业专项基金。
  三、加强职业教育,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农业知识创新系统,被称为农业发展的基础。中级职业教育分2~4年不等,青年农民可以通过中级职业教育提高自己的素质。这种教育的特点是“干中学”,学校听课只占10%,大部分时间是自己动手实践。农民职业培训和农业技术推广不但会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而且为部分农民离开农业、进入其他产业就业打好了扎实的基础。
  农业信息化是近年来的一个热点话题,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大势所趋。加入WTO后,由于新技术的冲击,进行新技术的推广是必然的。可建立连接国家、各级政府、地区农技推广中心各层次的全国联网的推广信息网络。通过信息网络,许多基层农协可以将收集到的农户的生产、销售、储运等信息传递给农技推广中心的主管部门,经过汇总分析后再通过农协信息网向下反馈直至农户手里。信息化会进一步加快信息的传送速度,从而大大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可以说,通过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向农民投资,是国家对农业最有效的支持。
  四、全方位的农技推广,不只是狭义的推广。真正全面的农技推广不应只是侧重产中技术指导,而应包括培训农民、组织农民、培养农民示范户及提高农民实际生活质量等全方位的农技推广。它以农村发展需要为依据,涵盖了十方面的内容:产中技术指导;农产品运销加工储备指导;市场信息和价格指导;资源利用和保护指导;农家经营和管理计划指导;农家家庭生活指导;乡村领导人材培养和使用指导;乡村青年人材培养和使用指导及青少年“四健”教育;乡村团体工作改善指导;公共关系指导,等等。
  笔者认为,今后的农技推广工作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加大对科技示范户、种养专业户的扶持,体现在资金、农业新技术、管理方式上给予帮助;另一方面,各级基层推广人员应该深入农民中间,由政府牵线搭桥,积极引导农民推进土地流转。(作者单位: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101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