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机制问题与创新做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从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及其机制的概念及重要性出发,梳理了我国目前农技推广机制上的已有经验,指出在农技推广相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相应的对策和创新做法。
  关键词: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机制;创新做法
  随着农业经济、科教兴农的发展和普及,许多新型的农业主体不断涌现,农业的长足发展离不开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作为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一环,农技推广应用在农村基层形成的工作机制呈现出多样化特征,同时也存在一些障碍性问题需予以创新和解决。
  一、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及其机制的重要性
  我国目前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方法,主要是采取农技推广人员深入农村基层,将实用性或者创新性农业技术成果向农村基层推广的方式,促使当地农民能够应用先进技术提高农产品产量与品质,达到增产增收增效的目的这一工作方式不仅有利于农业的专业化生产,也是将农业科研成果助力生产,研以致用的良好典范。
  在不同的农村地区,自然而然所形成的一套农技推广工作机制不尽相同,但是只要所形成的工作机制能够适应基层农业的发展,真正发挥出农技推广的效用,使得当地农业专业化、农业生产成果取得进展,并且有能力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那么可以称得上是有用的推广工作机制。一套行之有效的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机制,是沟通农民与推广技术专家之间的桥梁,也是带动当地农业进步的拉力。
  二、我国基层农技推广机制的相关经验
  1.由政府主导的组织重组机制。目前的农技推广工作机制,有一种模式是由政府主导在当地重组农技服务机构或组织,在这个组织内,政府会在相关农技资源上予以支持,并且予以一部分资金作支撑。组织的性质上含有一定的公益性服务成份,借用组织的名义建立一定的信任度和权威性在当地进行农技工作的推广,与农业工作者互联互通,并作为专业推广人员的流动载体发挥推广工作的作用。例如今年我县机构改革将乡镇涉农站所整合成立“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就是由政府主导,将从事乡镇农技推广工作人员工资、办公与业务经费等全额纳入财政预算。作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县农业农村局刚通过明确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目标管理责任,强化对全县农业推广工作的统筹协调。在重大农业生产活动、农技推广、产业扶贫等项目落实中,政府牵头推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协调,农技推广人员常驻一线,形成了快速反应,执行迅速的为农服务机制。服务中心的目标主要有农业技术指导、测土配肥、土地防治、农资供应、农机作业、信息服务这几项基础性功能,由政府整合专项的资金予以扶持。而且随着时代发展,服务内容上已经增添更多的内容,如电商、金融、休闲旅游等。此种农技推广工作模式目前已形成稳定的机制,农业服务已经发挥出连锁的规模效益。
  2.由政府支持的公益性服务组织机制。此类模式一般对应的是对技术要求比较高的农业项目,比如高产型的种植技术、统一病虫害防治等等,由政府调集财政资金全面支持该项目,起到保护小农散户,建立新型农技推广模式,真正服务于三农的作用。如政府引导展开联耕联种服务,这个服务保持农户原有的经营权,但是由村集体组织统一进行农技服务,包括机耕、机插秧等,统一技术标准,并且农户能享受到一定的财政补贴。此类农技推广工作机制相当于把农业散户统一成大农场,核定具体的经济效益后进行农机耕作。其得到的效果显而易见,农业机械普及率大为提高,农产品生产成本降低,高质量农产品售价得到很大提高,经济效益大为提升,农村生态也得到了大面积改善。
  3.社会化组织有偿服务机制。此类农技推广工作主要由市场牵引,专业组织进行有偿服务,针对具体的需求提供对应的服务,尊重市场经济的规律性。如建立农业服务连锁有限公司为例,公司主要服务对象是农业经营者,提供的服务是技术托管,服务形式是互联网+线下连锁店+终端前置服务团队。由公司收取服务费用,提供技术。公司借助移动终端开发APP,线上定制方案,线下联动解决问题,“互联网+农技服务、种植服务”等服务形成标准化,这种半托管式服务免去农资往来等麻烦,深受农民欢迎。
  4.农科教协同推广机制。此类机制涉及到四方面:农业生产主体、高等科研院校和科研机构、农技推广机构。在形式上签订服务承包等合同,进行综合产业联盟,助力农技推进。如地方政府、农科院、农业龙头企业联合建立工作站、农业发展促进中心,农科院带技术和资金,形成政府 +科研院所 + 农技推广队伍 +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农户方式开展技术推广。
  三、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1.農村年轻劳动力严重短缺,农户学用科技的积极性不高。随着城市化率不断提高,农村的年轻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迁徙,进行学习、就业和居住。这些年轻劳动力相比于农村专门生产农户,属于高素质人群,以后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不高,可能性不大。目前除了返乡创业青年,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以中老年劳动力为主,较大比例处于小规模经营状态,有部分家庭农业生产已经不是其主要的产业。加上粮食价格处于低迷,种植成本已经不低,种种原因导致目前农户学用科技的积极性不高。
  2.基层农技推广服务力量不足,服务的难度增大。农技推广发展至今,由政府主导的推广体系正在弱化,当前,已经不是一个政府十分重视农技推广投入的时期,在资金、人才方面的投入处于不足状态。在很多基层农技办公室,现代化办公设备并没有完善配备,导致信息化程度并不高。近年来一些农资企业成为农技推广的补充部分,但是这些公司或组织主要还是立足于盈利点,在技术上不能达到完善性和服务性,甚至还会出现指导错误的现象。而农户一旦遭受到由不专业带来的损失,就会失去信任感,那么整个农业推广的基本氛围也会遭受破坏。
  3.农技管理机制不稳定。目前,农技推广机制在各个基层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不同的运转管理系统,这属于正常范畴,但是有些基层仍然存在机制活力不足,导致管理和运营不能常规运转的现象。比如农技推广工作中,县级部门管理业务指导,镇级部门管理财产、人力,两者之间缺乏有效的合力作用,其中的工作考核体系也没有设立妥当,导致出现工作协调运转困难的问题。   4.人才机制存在问题,人才队伍素质有待提高。在农技推广人员的人才机制上,还是受制于基层编制和考评体系影响,基层的农技推广机构难以吸收农业专业优秀毕业生,当缺乏政府和相关科研机构推力时更难吸收专业人才。招人难,留人更难。目前在农技推广技术岗位上的工作人员缺乏年轻人,青黄不接。工作繁忙,人手不足现象严重,且缺少学习晋升的渠道。
  四、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创新做法探讨
  1.转变服务职能,推动机构改革,提高农技服务水平。政府在战略上明确农技推广工作的顶层设计,以拥抱新时代、释放经济活力为核心目标,将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服务职能强化,包括机构在当地农业生产主体中的宣传、所产生的作用的明确。在释放活力方面,鼓励地方采取与当地实际情况相适应的措施,在不损伤自身功能的情况下与新型经营机构等采取多种合租方式,积极整合项目资金,确保在推广工作中资金、人才的流动。注意公益性服务网络的铺设构建,将农业经营主体、社会化组织、科教研机构相互配合衔接,增加政策抓力。
  2.加大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培训,改善人才机制,提高服务能力。在人才机制上,积极融入市场经济环境,创建有效的引入机制、激励机制、考评机制,以充分释放人才活力。对于农技领头羊的角色,支持他们带头承包、技术入股等,支持形成由农业专家带头、务实的工作模式;对于农技薄弱地区,注重聘请农业专家担任技术顾问,建成高级人才的专项引进通道。在基层推广部门里,注意人才的年龄和专业配比,年长与年轻相结合,提高人才引入筹码积极引进高等院校毕业生驻扎一线。在留人问题上,不仅可以通过激励和考评,利用现代企业人才管理合作制度提高人才贡献力和创造力,还可以定时参加学习培训,注重高等技术人才的知识更新。在服务方式上倡导农技入户,巡回指导等多种形式,对科技示范户开展手把手、面对面的技术培训和服务。提高推广队伍的整体服务水平。
  3.建立示范基地,提高科技示范水平,优化农技推广氛围。示范推广都离不开项目扶持。由政府引导技术示范项目,向基层农业经营主体展示技术成果,设置出经济指标供参观者参考。在示范基地这个项目上,还可融入当地特色农业,科学规划,在建成后,具有较大的龙头引导意义,能对当地农业品牌、农业旅游起良好带头作用。在推广宣传上,加强农产品品牌转化,加大农业带头优秀人员的宣传,起到良好的模范作用。引申至产业方面,可以培育一条完善的农业供应链示范,創建名特优品牌,助力本地品牌通过电商新媒体等形式扩大销路。在科技支撑水平足有余力的情况下,将目光投向农产品中高端市场,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品牌建立,提高自身的产品溢价。健全工作机制和监督机制,推动基层农技技术和经济成果的良好宣传,优化农技推广的氛围和环境。
  4.创新推广方式,建立规范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制,通过电话、短信、互联网等载体,为农户提供快捷、准确的市场信息、农技咨询服务信息和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与防治信息。努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定期通过村级微信群宣传贯彻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发布准确的农业信息;开展当地农业生产经验讨论交流。
  五、结语
  综上,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机制中产生的问题有合力问题、人才问题、资金问题、战略重视和政策问题等等,没有一成不变一劳永逸的工作模式,只有在发展中及时发现问题并因地制宜加以解决,让机制更优,这才是农技推广工作机制的提升之道。
  参考文献:
  [1]张坤,冯登侦.改革创新添活力服务基层促发展——贺兰县农技推广服务创新工作[J].基层农技推广,2018(2):4-6.
  [2]贺雪峰.保护小农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探索:兼论射阳的实践[J].思想战线,2017,43(2):101-111.
  [3]刘建峰,段洪洋,禹绍国,等.省市县协同联动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研究: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实施国家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17,44(9):167-172.
  [4]陈香玉,龚晶,陈俊红.科研院所视角下农业科技政策改革的若干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17,37(16):130-13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087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