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乾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05-0008-02
  摘要: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它们内容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有很多哲理。小学语文教材中入选的古诗都是脍炙人口、流传甚久的千古名篇,每首古诗皆蕴涵着关的语言、关的韵律、关的画面、美的哲理、美的意境、美的情感。我们有必要对这些古诗作品所包含的极为丰富的美育资源进行一番发掘、梳理,以便于我们能因材施教,利于审美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教师更应该在古诗教学中抓住诗中各种美的因素,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审美情趣。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 审美教育
  
  在古诗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去感受美和鉴赏美呢?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讲清字词句,领略语言美
  
  古诗是用古汉语写成的,跟现代汉语的距离较大,要欣赏它的语言美,首先必须读懂,要帮助学生正确地解词释句,讲清字在词中、词在句中、句在诗中的意义,特别应当抓住诗人反复提炼的“诗眼”。深入浅出地剖析古诗在用字选词上的佳妙之处,体味古诗语言的特色。
  
  二、引导朗读
  
  古诗作为抒情性很强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所抒发的是诗人当时当地的内心世界和生活情景所引起的主观感受。我们学习古诗,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就要引导学生细致地、更多地去感受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情绪。要引导学生在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反复朗读作品。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诗的节奏和重音方面的指导和范读,让学生感悟总结朗读古诗的方法。朗读中还要重视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情感和语调,尤其是充盈在作品字里行间的语调,最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情绪。有的论者甚至认为,“在领会作品的涵义和价值之前,接受者先欣赏它的情感和语调方面。整个接受过程都是在语调背景上并在其催化作用下进行的。接受者可以感受到它的艺术提示作用。”(鲍列夫)教者可以根据自己对古诗作品的理解,运用恰当的语调,带领学生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作品的神韵。教者再在此基础上,通过恰当的提问,让学生说出自己不同的感受。
  
  三、通过反复吟诵品味古诗的语言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古诗则是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美,对于理解古诗的思想内容和写作艺术,以及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古诗的语言美,首先是指语言的音乐美。原始诗歌是原始人类在劳动过程中,为协调劳动节奏和激发劳动热情的歌唱。它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讲究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数、句数的整齐、均衡。因此,凡称诗,即便不唱,诵读起来也琅琅上口,铿锵有声,自然而然地产生乐感,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中一、二、四句的“光”、“霜”、“乡”押韵,但句内平仄交错,句问平仄相对,充分显示出语言的音韵美。古诗的节奏,五言诗与七言诗也截然不同,五言诗如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傀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七言诗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节奏划分各不相同,古诗的语言就显示出一种疏密相间、缓急交替、整齐匀称的节奏美。古诗的语言美,还指语言的精确美、凝炼美。每首古诗的字数有限,因而诗人十分讲究用词的精当确切、凝炼含蓄,有时一字一词,包含极丰富的内容。如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终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诗写天门山附近长江的雄伟景色,以简洁的画面,表现长江的磅礴水势及天门山夹江对峙的险要,其中“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一句中的“出”和“来”化静为动,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地势的险要,给人以动态美。
  古诗的语言美,也表现在语言风格的多样性上。不同的作品或不同的诗人,表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如李白诗歌的豪放,杜甫诗歌的现实,白居易诗歌的通俗等,显示出古代诗人语言的不同风格之美。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古诗的语言美,首先就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出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
  
  四、披文入情,体会古诗的情感
  
  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没有诗人真挚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歌。如陆游经过长时间战乱流离生活的体验,凝聚起死而不衰的深厚爱国激情,从而写出饱含血泪和期望的《示儿》一诗。又如李白在经历了15个月的流放生活之后,重新获得了自由,怀着难以自禁的轻松喜悦心情,写下了《早发白帝城》一诗。在教学过程中,我常这样做:
  由景引情。在古诗中,诗人常常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所描绘的景物之中,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孟浩然的《春晓》一诗,句句写景,句句含情。诗人谛听鸟啼,回忆风雨,猜想落花,把爱春和惜春深情,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诗句看似写景,实为抒情,情景交融,达到无由分解的境界。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从景入手,从字词的理解以及再现诗的画面入手,体会诗人是如何描写“啼鸟”、“风雨”、“落花”等景物的,再引导学生体会诗中“不觉”、“知多少”等字词的情感色彩,从而把握诗人爱春、惜春的深情。
  由曲引情。诗与曲,自古以来就是相互依存的姊妹艺术。优美的歌曲,能创造特定的情境,能把学生带进一种特殊的艺术氛围中去,从而为学生体会古诗的情感创造条件。由此,我教古诗,常常用歌曲、音响来引发学生的情感。如学习《咏柳》一诗,要体会作者对春天的无限热爱之情,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学时,我首先播放一段乐曲――《春芽》。该曲以优美抒情的曲调,轻快舒展的节奏,诗一般的音乐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田野、湖泊、森林,抒发了少年儿童的热爱祖国、热爱春天的感情。学生一听乐曲,便置身于优美的春景之中,美好、愉悦、向上的情绪便会油然而生,这时,再学古诗,学生较快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诗人笔下美丽多姿的新柳,便能很快唤起学生的共鸣。学完全诗后,我再让学生一边聆听乐曲,一边展开想象。此刻,学生伴随着二胡、琵琶、提琴齐奏所发出的柔美的音响,浮想连翩……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春景图,顿时呈现在学生眼前。他们胸中禁不住萌发出一股对春天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五、借助想象感悟意蕴美
  
  想象是人的大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这心理过程的作用,还原再现诗中描绘的场景,使学生进入诗境,解决因古诗时空跨越度大而给小学生带来的学习困难。
  1 古诗是诗人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借物喻理等富有高度想象力的产品。探究古诗创作的本原,小学教学古诗要借助诗人的想象,启迪学生思维,感悟其诗情画意。如教“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这诗句,学生经过看录像和反复吟读诗句,悟出:这是诗人被大自然景色所陶醉,一种幻觉油然而生,从而吟出这千古佳句。教者引导学生借助诗人的丰富联想,展开想象,领略诗人雄伟的气魄,以及诗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更能体现它的意蕴美。
  2 古诗构思精巧,多处留有艺术的空白,言虽尽而意无穷。小学生学习古诗,借助想象、联想,补其空白,走进作者所描写的世界,感悟语言文字所暗示和启发的蕴意和情感。如《咏柳》,诗人采用自问自答:“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教者引导学生紧扣这设问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品味这无穷之意,使人陶醉在美的享受中。
  
  六、古诗中的意境美
  
  意境属于我国古典美学的范畴,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原则。袁行霈先生认为:“意境指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也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我国古代诗歌十分注重动态美,所谓“飞动”、“宛转”状飞动之趣,即意境的动态美。即使写静的意境也常常通过动态来表现。如贾岛《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如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注重动态美,多能产生传神的艺术效果。我们不妨来看一下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此诗写出了瀑布的动态,把瀑布的流势之速、声响之洪、气势之磅礴、色泽之鲜明完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得全诗气势雄伟壮阔,格调豪放明快,可谓古今之绝唱。但总的来说,追求静态意境,是古代许多文人士大夫所特有的审美趣味。中国的古诗历来讲究恬淡闲适、物我同化的精神境界。在王维的诗中我们就能看到静态美的山水画特色。“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就像一幅春山静夜画。本来桂花落是动态,山鸟惊鸣也是动态,但从全诗的意境来看,却是静态的:春山之夜,寂静无人,桂花悄悄地飘落,月亮爬出山头,大地寂静无声。只有月光惊动了山鸟,偶尔发出几声鸣叫。作者以动写静,更增其静态之美。先是境静,进而心静,由此产生出迷人的艺术魅力。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语言美、意境美、哲理美和心灵美的感受,都是同时进行的,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我们要从小加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在文学审美功能的陶冶下健康成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394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