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米格尔街》作者的叙述风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叶静

  摘要:印度裔作家奈保尔的第一部小说《米格尔街》是由十七个短篇故事组成的小说集。十七个故事的内容相互独立又有着一定的关联,刻画了特立尼达殖民地下层人民生活中的琐碎的悲欢离合。本文将从作者叙述的风格手法对小说中的“我”进行分析解读。
  关键词:《米格尔街》 殖民地 叙述风格
  
   一、作者及作品简介
   《米格尔街》是奈保尔在1959年写成的一部作品。这部作品作为奈保尔早期的一部佳作,并且获得撒默塞特-毛姆短篇小说奖。它由十七个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小故事组成。小说读起来幽默风趣,充满了生活气息,同时也渗透出殖民地人民悲凉四年算的生活状态,体现了奈保尔深厚的文学功底。他的小说揭示了殖民地人民在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极度匮乏。
  这部在奈保尔二十三岁时写成的作品,是为了试着去当一名作家,希望以此减轻生活艰难所带来的焦虑感。故事的内容都是奈保尔在西班牙港的记忆,故事里的人物也都是各式各样的小人物。《米格尔街》中文版“编辑手记”中所写,“这本书的精妙之处在于,通过小人物的想入非非,揭示了植于琐屑欲望中的民间理想。一方面总是某种虚幻的东西在支撑着人生意趣,而另一方面,那些卑微、古怪的动机同时让你感觉到”理想“本身所包含的凄凉。这里,所有那些令人心酸的东西都融入了日常的器具谈谐,在适当的时候它们便成为撬动故事情节的杠杆,从而使一帮街头闲汉和放荡娘们儿的故事演绎出某种悲剧的风格。(2003:01)
   作品名称《米格尔街》是来自于作品中的“我”当时做居住的街道名称。文中提到,“‘我’随母亲搬到米格尔街,一次外出迷路,竟然在周围发现六条叫做‘米格尔’的街道”。选用这样的书名,也暗示了作者写的不仅仅是一个特定的地区,而是广大的殖民地相似的生活。另外,书中出现了“卡莱尔街”和“马卡鲁普大街”,与米格尔街相对的富人区,作为官员和富商们的居住地代表。
   奈保尔的父亲出身贫寒,早年曾做过多种短期工作,但一直坚持着想成为一名作家的梦想,考自己的努力与勤奋成为了一名小有名气的记者。但由于工作和生活的压力,最终没有实现作家梦。奈保尔从小在父亲的感染下也对写作产生了兴趣立志成为作家。奈保尔留学英国后,他父亲便把自己未实现的梦想寄托在儿子身上,鼓励他写作。作为“英国移民文学三雄”之一的奈保尔从未用作家的身份,掩盖自己的印度侨民血统。
   《米格尔街》是以奈保尔出身地西印度群岛的特立尼达为背景。特立尼达最初为印第安人阿拉瓦克族和加勒比族的居住地,1498年哥伦布宣布其为西班牙所以,1781年被法国占领,1802年又被划归英国。在奈保尔写作之后的1962年才宣告独立,成为英联邦成员国。以特立尼达为背景的一段童年生活成为了奈保尔写作生涯最初的材料。
   故事中的“我”, 从乡下一个印度人和西印度人杂居的村子搬到黑白混血的穆拉托热居住的镇子上。作者写作此文时已经不再住在西班牙港,而旅居在英国伦敦。作者并非就完全是文中叙述者“我”,只是借用“我”的身份来讲述作者亲身的一些亲身经历。奈保尔是从一个旅居西方的第三世界人的视角来写他的童年生活。
  二、文中“我”的年龄不详
  文中的“我”原本住在英国殖民统治下特立尼达一个叫查瓜那斯的乡村,父亲死后跟随母亲迁移到首都西班牙港的一条米格尔街上居住。当时的“我”还是一个对世事懵懂无知的少年,但作者自始自终没有提及过“我”的具体年龄。“我”在学校时,学业智力都很一般;离开学校后,在海关谋得一职,却仍与米格尔街的那帮哥们儿混在一起寻欢作乐,无所事事。
   在小说的前几章中,“我”年龄仍然较小,对于看到听到的事,有着单纯但参杂了别人意见的想法。第一章《博加特》中,“我”还是个毛孩子,并不知道一天无所事事的博加特怎么搞来的钱,但就觉得但凡大人总是有钱的。对于博加特的老婆,“我”所知道的是她给大户人家干杂活,后来成为了很多男人的朋友。作为一个不懂事的孩子,还不能理解他老婆与那些男人的关系。
   文中的“我”在孩童时期有着单纯的想法和对事物的理解。“我”问波普先生他在干什么。波普便会说:“嘿,孩子!这个问题提得好,我在干一件叫不出名堂的事。”(2003:8)波普的回答令“我”觉得喜欢,原因是觉得这样的回答使他像个诗人。因为“我”的天真,使得波普很愿意跟“我”说话。在“我”眼里,波普和博加特情形相似,他们都不做工,不挣钱,老婆也都在外打工挣钱。
  在未经世事的孩子眼里,米格尔街上的人们和发生的事都理所当然,虽然“我”无法完全理解。在小说中,作者借“我”之眼之口记下米格尔街上的人和事,以一个孩子和后来成长为青少年的视角来写作这部作品。
   三、“我”的思想观点
   “我”作为米格尔街上一大群一起混的哥们儿中的一员,却并没有完全认同其他人的想法和做法。
   《叫不出名堂的事》的结尾,波普因为头东西被判入狱一年。他出狱后,成为了这帮哥们心中的一员,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比海特和博加特更冲的硬汉子。可是对“我”来说,他已经变了,并且这变化令人感到伤心。作者没有点明时什么样的变化,只是写了一段“我”与波普的对话。对于“我”提出的问题,波普用一串咆哮回答,与之前笑呵呵回答“我”问题时判若两人。作为孩子,“我”能感受的直接变化就是谈话时的语气和态度变化,更多的涵义则交由读者去揣摩体会。
   《母亲的天性》中的劳拉经常让人嘲笑,因为她的七个孩子有六个父亲。在周围的人看来劳拉把时间全部花费在生儿育女和勾引男人上。虽然劳拉是真心爱她的孩子,但她对孩子们的大声叫喊和谩骂并不让人们信服她是真的爱孩子。可是,在“我”看来,劳拉热爱她的每一个孩子,对“我”也很友善。“我”认为劳拉之所以对孩子叫喊谩骂完全是因为生活的窘迫,不像别的母亲可以靠丈夫喂饱自己的孩子。后来,劳拉的大女儿未婚怀孕后来跳海自杀,使劳拉从一个笑眯眯给“我”吃糖的女人变成了一个老太婆。虽然劳拉自己和不同男人生儿育女,却希望自己的儿女不要走上自己的老路。她认为受教育是世上最高贵的事,在学习打字的大女儿去不幸重蹈自己的覆辙,这使她明白自己对儿女的影响。对于劳拉,“我”并不像街上的人们一样嘲笑和看不起她,而她未被明确提及的维生手段,“我”也表示不愿相信。始终,“我”对劳拉是同情的,相信她是真的热爱她的孩子。
   四、“我”不同的道路
   “我”虽然出身乡村,又成长于米格尔街这样下层的地区,也终日与街上的哥们混迹,却有着与其他人的命运。在最后一章《告别米格尔街》中,母亲认为“我”在米格尔街变得太野,是该离开了。母亲带着“我”去拜访一位已经参政的前传教士潘迪特,希望得到她的帮助以获得留学的奖学金。母亲向潘迪特行贿200美元,由于母亲的眼泪和真诚,潘迪特退还了100美元。于是,“我”带着母亲的期待,离开了米格尔街,飞往英国留学。
   文中的“我虽然终日和哥们混迹在米格尔街上,却并没有完全变得跟他们一样。“我”有着对事物的判断力,有着自己的思考,有着一位明智的母亲。这些因素使得“我”最终离开米格尔街,没有堕落下去。
   从小说一开始,“我”给读者的印象就不同于其他生长在下层社会的孩子,作者独特的视角也使得“我”显得有独特的洞察力和思想。作者是根据自己儿时的真实经历写成的这部小说,可以称得上一部半自传体小说。作者始终是从“我”的角度在叙述故事,给非常真实的感觉,如同带领读者跟他一起回忆他的童年生活。
   作者将小说分为了十七个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篇章。这样的叙述风格使得读者可以每次读一章也不会影响对前后的情节的理解。
  五、结语
   奈保尔的第一部作品《米格尔街》是一部回忆录似的小说集。故事由始至终是以作者回忆的口吻叙述的。在作者的回忆里,充满了辛酸又充满了深情。他讽刺了米格尔街上的种种郁闷和混乱,同时又十分同情街上人们朴实的无知和天真。
   作者以清醒的现实主义的笔法对特立尼达殖民地下层百姓的生活作了艺术的处理和传达。尽管情节带有些夸张和虚构成分,却并不妨碍我们带着审视的眼光饶有兴趣的欣赏它。有评论家认为奈保尔的这部作品略显稚嫩,作家本人也承认他当初写作小说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作家梦和改变经济状况而写的。不过,即使如此,《米格尔街》一书也不失为奈保尔的一部成功之作。
  
  参考文献:
  [1]奈保尔. 米格尔街【M】. 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1)
  [2]奈保尔. 寻找中心:一部自传的开场白【J】.世界文学,2001,(1)
  [3]奈保尔. 抵达之谜【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
  [4]朱立元.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89
  [5]张中载,王逢振,赵国新.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25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09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