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少数民族地区居民对农业旅游影响的感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燕玲 罗盛锋

  [摘要]考察旅游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推动社区居民参与和支持旅游发展,是实现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步骤。本文以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红岩新村为例,在分析村民对农业旅游发展现状评价基础上,从经济、社会、环境及旅游支持条件方面研究了农业旅游对居民的影响感知。研究表明,处于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中的“参与期”与“发展期”阶段的红岩新村,其村民对旅游发展的影响持肯定态度,但不同类型村民对旅游发展态度存在差异。据此总结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的有效模式及可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农业旅游;居民感知;广西
  [作者]黄燕玲,南京师范大学05级人文地理学博士生。江苏南京,210097;罗盛锋,广西桂林工学院旅游学院讲师。广西桂林,541004
  [中图分类号]F859.7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08)02-0197-009
  
  一、引言
  
  旅游地居民对旅游感知及态度研究是近年来国内外旅游社会学、旅游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国外学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并取得众多成果。早期主要关注居民对旅游的经济影响的感知(Getz,1986),现今则越来越多地关注了文化(Besculides et al,2002)、社会和环境影响(Brunt&Courtney,1999)的居民感知。Mathieson与Wall(1982)指出旅游业发展所带来的经济影响总的来说是有益的,社会影响与环境影响则是“双刃剑”,与旅游发展阶段相关联;Ap与Crompton(1998)较为全面地综述了关于居民感知旅游影响及居民态度的文献,指出人们关于经济及环境影响的正面或负面态度往往易于达成共识,而关于居民对社会及文化影响的态度却有时相去甚远。Alan(2002)将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态度与旅游者的感受做定性与定量的相关分析,从而使研究达到一定深度。总体而言,国外在实证与理论方面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
  我国则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逐步关注这一问题,陆林(1996)、宣国富(2002)、黄洁(2003),苏勤(2004)、陈金华(2007)等人对目的地居民的旅游感知与态度做了实证研究与理论探讨。综观我国相关文献,研究以城镇居民、沿海发达地区为主,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理论分析多、数据分析少,研究方法和手段较为简单。到目前为止,国内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感知研究较少涉及少数民族地区居民感知及态度分析,本文的研究将有助于完善这一领域的研究。深入研究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及对旅游业的态度,对于实现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和谐发展及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研究区域背景、研究方法及调研数据检验
  
  (一)研究区域背景
  广西桂林恭城瑶族自治县红岩新村位于恭城县南面,距县城14.7公里,距桂林市中心122.7公里,总面积8平方公里,地形主要以丘陵和峰林为主,土壤呈弱酸性,适宜种植柑桔、月柿等果树,人均果园面积2亩,村里建有全县最大的莲塘岭无公害月柿标准化栽培示范基地。红岩新村山青水秀,果海连绵,文化底蕴深厚,民族风情浓郁。恭城县2004年至2006年连续在红岩新村举办月柿节,共接待游客61.9万人次。2006年末,红岩新村共有农户102户,人口390余人,其中85%以上的居民为瑶族,其余为壮族和汉族。从2003年开始,红岩新村共建起51栋别墅,每家别墅6间客房,目前共拥有客房300多间,餐馆40多家,全村一次性可接待游客500多人。同时,建起了瑶寨风雨桥、滚水坝、旅游登山小道、大小型停车场以及环形村道等公共设施。全村有150余人直接从事旅游服务业。近年来通过大力发展生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红岩新村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显著,2005年11月荣获“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称号。
  
  (二)研究方法
  居民感知、态度与旅游影响研究属于社会学、人类学研究范畴,注重田野调查法,强调对任一社会现象的判断都必须建立在踏实的调查研究基础之上。本文旨在了解旅游对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的影响,所以主要采用现场深度访谈与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原始资料的实证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1.5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然后得出结论。调查时间为2006年11月,以及2007年5月;调查对象是广西桂林恭城瑶族自治县红岩新村居民;问卷发放采取随机上门调查的方法,问卷发放后,调查者帮助被调查者理解问卷并当场收回,以保证问卷质量及回收率;正式开展调查之前进行了20份的试调查,以保证调查结构的严谨性和完备性。问卷共分发并回收140份,有效问卷129份,有效率92.1%。问卷包括两大部分内容,共69个问题:第一部分是被访者的人口统计特征以及社会属性。第二部分就居民参与旅游基本情况、居民对本地区旅游的感知、旅游影响及发展建议进行评估。问卷第二部分采用李克特七级量表(按满意程度或赞同程度由低至高分别赋1--7分)请被访者对调研列出的问题进行评价。
  
  (三)问卷基本信息及信度检验
  本次成功调查的样本中,男性占53.49%,女性占46.51%,瑶族居民占79.75%,以25-44岁年龄段为主,文化程度主要集中在中学和中专水平,家庭收入两万元以上居多,收入来源以务农与旅游经营两项为主等。根据对红岩新村委会的干部访谈得知,调查样本的结构特征与该村居民总体特征基本一致,可以认为本次调查样本具有代表性。
  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研究采用克伦巴赫Alpha(a)信度系数法,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计算。Lee等人(2004)在进行因子分析时认为Alpha(a)值大于0.6,表明数据可靠性可以接受。各因素层潜变量的Alpha(a)系数均高于0.6,且总量表Alpha(a)系数达到0.8993,说明本次调查问卷数据具有较高的内在信度。进行方差分析,F=99.1470,P=0.0000<(O.0001),说明量表重复量度效果良好。
  
  三、研究发现
  
  (一)居民对农业旅游现状评价
  运用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对于异常数据进行了必要的校正和剔除,对缺省的数据采用样本均值替代法进行处理,经过计算得到调查样本的目标层“居民对农业旅游现状评价”中各项指标因子平均值、满意度等。结果显示,村民对红岩新村的总体评价较高,也较为一致(均值较高,标准差较小)。对“乡村风貌”村民非常自信与热爱,没有被访者选择4分以下的选项,在所有指标因子中均值最高。“活动种类”因子在所有因子中均值最低。
  选用多元回归中的Stepwise法分步骤将15个变量要素引入,建立由单变量到多变量的回归方程,经计算,最终通过回归系数假设检验的有4个变量:政府开发管理旅游水平、乡村卫生状况、布局、风光。情况说明,“政府开发管理旅游水平”在红岩新村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恭城县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纳入到县域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各乡镇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对示范点新房建设和山、水、田、林、路等实行统一规划、设计。政府积极倡导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农业旅游,亦农亦旅、亦果亦商的生产方式的确为村民带来实惠。并且有效改变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民收入低下的面貌。优美的自然风光与良好的乡村生存环境、合理的规划布局促生了村民对自身所处环境及开展休闲农业旅游的自豪与普遍认可。休闲农业旅游的日益发展也促进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不足之处在于,由于村民对自身素质、能力的疑虑以及旅游者需求的不断变化使得村民认为政府应提供更为全面有效的旅游知识与服务技能的培训,这应当引起重视;公共基础设施供给数量与质量有待提高;此外,由于地域条件、资源类型等限制,旅游项目设置、旅游景观规模与品质尚难达到村民的期望值。
  
  (二)居民对农业旅游影响的评估
  村民对旅游现状满意与否直接影响他们是否支持并积极参与旅游经营活动,统计结果表明两个评价因子密切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0.264(**),双侧检验=O.002。
  1、居民对经济影响的评估
  红岩新村几乎所有家庭都从事旅游经营活动,93.02%的被访者中回答“家庭从事旅游经营”,主要涉及的旅游经营活动主要有:住宿(83.72%)、餐饮(65.12%)、旅游商品买卖(含农产品)(39.53%)、娱乐(6.98%)等。因此对于旅游的经济影响感受深刻。
  统计表明,村民对旅游经济影响感知较为积极,正面感知强烈,对发展旅游多持赞成态度。85%以上的村民对“J1”、“J2"、“J4"、“J5”、“J6”五项正面指标因子持赞成意见,评价值均超过“5”分,标准差分值较小,见表3;同时,村民也认为农业旅游季节性明显,务农仍相当重要。与村干部的访谈中也发现,他们对发展旅游是完全支持的,但同时提到本村变迁的基础在于发展农村经济,把种植月柿作为支柱产业来抓是成功关键。对于经济不发达的地区,能否让百姓增收是他们首要关心的问题,亦农亦旅的生产方式促进村民更快走上富裕之路。统计结果还显示,旅游也带来一些负面经济影响。如近七成的村民认为“农业肥料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了,对于“J9”、“J10”两项负面指标因子持赞成意见的达到40%,这与红岩新村尚有部分农户仍未搬迁住进新居有关。但可喜的是,发展旅游仍使大多数村民受益。
  2、居民对社会影响的评估
  与旅游的经济影响相似,村民对旅游的正面社会影响感知强烈,对负面影响感知较弱。正面社会影响指标因子“S1”、“S2”、“S3”均值在“5”分以上,赞成率高。村民不认为旅游会使自己的传统民族文化消失,对于“S4”负面指标因子多数被访者持反对意见或中立。但从实地调研看,村中瑶家风情、传统服饰文化已比较淡漠,传统的饮食文化、节庆文化相对保存较好。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摆脱单纯城镇化模式,在提升居住品质的同时,保持农村特色文化、保留民族特色值得思考。对于其它负面社会影响指标因子,如“S5”、“S6”、“S7”、“S8”都有超过70%的村民持反对意见。这与红岩新村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组织,实行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不无关系。
  3、居民对环境影响的评估
  旅游的环境影响包括自然的也有社会的。总体上,被访者感知也比较积极。如“H1”、“H2”、“H3”、“H4”等正面指标因子赞成者居多,比例高于85%,而且结果差异较小。实地考察也证实旅游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较小,红岩新村的自然环境优良,山清水秀,村民对生态环境现状评价较高,虽然超过七成的被访者对“H5”负面指标因子持反对意见,仍有25.58%的村民认为旅游打破了这个瑶族小山村的宁静氛围,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节奏。
  4、居民对农业旅游支持条件的评估
  红岩新村村民对于政府给予的扶持评价较高。政府对农民开展旅游经营无论是政策、资金还是技术、利益分配上都给予大幅度倾斜,各指标因子均值在5分以上。2001年,恭城县政府按照“富裕、生态、民主、文明、和谐”的要求,实施“富裕生态家园”建设。红岩村作为建设示范点获益匪浅。例如,村干部介绍说,上世纪80年代后,政府引导农民种植经济效益较高的果业,并给予农民一定的果苗补助。农业产业的调整给农民带来很大效益。由政府的支持的“月柿节”,为红岩作了很好的宣传,并打响了品牌。同时,引导老百姓发展生态休闲农业旅游,增加农民收入。还规划出了自己的“新农村”。
  从调查看,只是在房屋搬迁补偿问题上,村民有不同看法。此外,尽管政府大力支持是红岩新村发展的关键推动因素,但对于旅游开发应当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这一问题上,被访者对此判断趋于中立,均值为仅为4.7907。
  
  (三)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居民的感知及态度差异分析
  主要采用两种方法进行不同特征居民的感知差异分析:一是独立样本T检验;二是单因素方差分析,用以测试某一个控制变量的不同水平是否给观察变量造成显著差异和变动。
  1、与旅游业关系密切程度分析
  根据社会交换理论,与旅游业关系密切的村民因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所得到的利益超过了所承担的社会文化和环境成本,对旅游正面影响的感知较强,对旅游负面影响的感知较弱。总体上对旅游业发展的态度较为积极,而与旅游业关系不密切的居民的情况则比较淡漠。对居民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从事旅游经营的被访者与非旅游经营者感知确有差异,但只是部分证明社会交换理论。多数负面感知因子与已有理论相吻合,即不参与旅游经营的居民感受更为强烈,反映经济影响与旅游支持条件的因子也能与现有理论相呼应,但反映社会与环境影响的因子则不然,如提高地方形象、自然环境得到有效开发和保护、投资环境得以改善、居民环保意识增强、环境卫生状况令人满意等反而是不参与旅游经营的居民感知更好。可能的解释是,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居民教育程度、经济收入相对较低,因为发展旅游而富裕起来的村民由于参与更多的培训、更多地接触到新思想、观念更新更快,相应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对于诸如反映社会、环境的一些问题认识更加深刻。
  2、基于性别差异的分析
  对居民进行分类后的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性别对感知差异有影响。女性对经济影响的正面影响因子感知更为强烈,对经济影响负面因子感知较为薄弱;性别对社会影响、环境影响诸因子没有产生较大影响,除了两个因子“提高了地方形象”、“促进了居民思想观念的更新和开放”女性的评价值显著高于男性,感知更为良好,以及男性在“居民环保意识增强”感知上强于女性;旅游支持条件上,“政府、集体、旅游公司、居民利益分配合理”因子,女性较男性感知更弱,而旅游开发应以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问题上,女性趋于中立,男性则更倾向政府主导。
  在传统农业活动中,妇女由于身体等条件限制,在农村社会经济中大多处于从属地位。随着旅

游的开发,在旅游行业,妇女与男子在体力上的差别变得不那么重要,相反,妇女与生俱有的善于与人沟通、细心周到的天性在旅游服务行业有了用武之地。妇女成为推动旅游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不仅提高了她们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而且通过职业培训及与外界的交往机会的增加,提高了妇女受教育的程度,扩大了她们的视野。因此,与生俱来的偏于感性认识的妇女在促进自身发展以及改善自己生活水平质量的各因子明显高于男性。
  3、其它因素
  单因素方差分析中采用Homogeneity of Variances方法检验各项指标在年龄、居住年限、民族及受教育程度等不同分类的组间方差是否存在差异。数据显示:年龄组出现差异的主要是青少年组(15―24岁)、中青年组(25―44岁)及中老年组(45―64岁)三个年龄组,在总体上年龄越大,感受越好;而中青年组在负面指标“S8”感知上更为敏感;经历岁月磨砺的中老年人则对负面指标“S6”持强烈反对意见。
  居住年限不同也对村民的感知产生影响。有显著差异指标因子是“J10”、“J9”、“S4”、“H3”、“Z2”。前三项负面指标中,感知规律曲线大致呈倒“U”形,即居住时间在十至三十年的村民更为敏感,居住时间较短与最长的村民则意见趋于中立;而后两项正面指标,居住年限越长,评价分植越高。
  不同民族对旅游感知有明显差异的指标共四项“总体感受”“J10”“J3”“S4”。少数民族村民较汉族村民对旅游的正面评价更高。瑶族、壮族比汉族居民对旅游的总体感受评价均值高一个量级。
  此外,受教育程度对居民感知也产生不同影响。较高文化层次(高中及以上)的居民对“J4”、“J6”、“S2”等旅游正面影响的感知比低文化层次(初中及以下)的居民感知强烈。文化程度在高中及以上的居民对于旅游造成“S5”、“H4”等旅游负面社会文化影响的感知较其他文化层次居民强烈。可以看出居民的文化程度越高对于旅游发展的影响越敏感。
  
  四、结论与探讨
  
  1、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对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产生重要影响。研究发现,红岩新村村民对旅游发展持肯定态度,但不同类型居民存在一定差异。旅游发展所带来的经济影响总体而言是有益的,而社会文化影响与环境影响则是“双刃剑”,与旅游发展阶段相关联,红岩新村作为新兴的农业旅游目的地,目前尚处于参与期(involvement stage)与发展期(development stage),因此,尽管其居民对社会文化、环境影响的正面感知较强,也应当未雨绸缪,加强民族文化、自然资源的保护以确保和谐发展、永续利用。
  2、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政府支持非常关键。调研中,村民对政府工作给予高度肯定。恭城瑶族自治县政府从战略上实施农旅结合的农村扶贫工程,从政策上扶持、资金上支持农业旅游发展,引导其逐步走向规范化、规模化。旅游业发展伊始,聘请相关专家进行总体规划,引导各有关单位出资出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制定相应的旅游扶持政策,搭建干部和村民“结对子”服务平台,给红岩新村旅游经营者指导和帮助。此外,推出多项惠民措施,扶持和引导农民走出一条有地域特色的新农村建设道路。虽然调研结果显示部分公共设施还未达到村民期望,但总体满意度仍较高。
  3、发展旅游使农村面貌日新月异。主要体现在:第一,使农村村民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旅游业是以红岩新村社区的旅游服务为载体,对外展示民族精神和民族面貌。发展旅游业有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调研结果显示村民对发展旅游的正面社会影响评价均值较高;第二,旅游业的发展使红岩新村面貌发生巨变,为促进红岩新村旅游业的发展,红岩新村在交通、住宿、餐饮、通讯、手工艺品生产、景区(点)建设等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建设与完善,使昔日贫穷落后的农村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4、因地制宜,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旅游发展模式。红岩新村亦农亦旅、亦果亦商的发展路径是成功有效的农业旅游扶贫模式。红岩新村利用其优越的生态资源、秀丽的自然景观和多彩的民族风情发展休闲农业旅游。以月柿节为契机,以循环生态农业为卖点,打造富有区域特色的农业旅游。农旅结合,不仅使农民能够比较快地脱贫致富,而且提高了红岩新村的旅游形象,降低了旅游季节性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增加就业、加强交往、沟通信息、传播技术,使得贫困地区居民的观念更新、知识和技能水平提高,增强了旅游竞争力。
  5、居民的参与程度直接影响其对旅游业与旅游者的支持程度和态度。建立建全社区参与机制,充分考虑不同特征居民的利益要求,提高居民的参与程度,丰富居民的参与形式,保障居民的参与平等,是关系到农村建设、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提高旅游目的地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有效性,有助于协调好当地政府、开发商与居民之间、居民与游客之间的利益关系,有利于创建和谐旅游景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责任编辑 邵志忠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537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