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当前,我国正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提出新的课题。我国农业农村延续和发展了近几年来的好形势,农村区域经济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特点。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对促进“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谋划“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必须从国民经济发展全局出发,准确把握形势变化,在关键问题和主要任务上花力气、求突破。
  【关键词】:农村;经济;区域发展;农村经济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2-0289-01
  
  当前,我国正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提出新的课题。我国农业农村延续和发展了近几年来的好形势,农村区域经济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特点。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对促进“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谋划“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必须从国民经济发展全局出发,准确把握形势变化,在关键问题和主要任务上花力气、求突破。
  一、中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特点
  近几年来,在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方面,中、西部地区快于东部地区;在农村非农产业和投资水平上东部与中西部差距继续呈扩大的势头。
  1. 农业向优势产区集中
  随着生产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深化,农产品区域化布局进程加快,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稳定发展。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出产优质早稻,河北、山东、河南三省出产优质专用小麦,东北三省生产优质玉米、大豆。此外,中原地区的牛羊肉产业带,“三北”地区的奶业产业带,陕西和渤海湾地区的苹果产业带,沿海及重要江河湖泊流域优质水产品等产业带正加紧建设。
  2. 中、西部地区农业增速快于东部地区
  近几年来,随着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范围的扩大,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西部地区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快于东部地区;在农村非农产业和投资水平上东部与中西部差距继续呈扩大的势头,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水平差距较为明显。
  3. 东部与中西部地区非农产业发展差距明显
  农产品加工业作为乡镇企业重要的优势特色产业,已成为乡镇工业的主要行业和重要增长点。东部地区乡镇企业增加值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中、西部地区增幅近年来持续低于东部地区。
  4. 东部地区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快于中、西部地区
  中、西部地区用于非农产业的投入明显低于东部地区。在农业生产投入方面,中、西部地区农户用于农业的投入增长速度快于东部地区。由于受社会发展水平、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东、中、西部地区发展差距在短期内难以消除。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角度分析,应进一步加快农业生产布局调整,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同时国家财政要加大对优势产区的支持力度,使自然区域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遏制农村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推进东、中、西部农业经济协调发展。
  二、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成因
  1.自然资源差异
  造成区域农业发展差距的外部性自然原因为自然环境差异。东部地区自然环境优越,物产丰富,灾害较少。中部低产地多,旱涝多。西部干旱、瘠薄,草地多;造成了农村经济的地域分异。但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更多是需要资本、科技、物质等的投入。
  2.区域农业政策的倾斜
  区域农村经济发展差距扩张的后天性因素为国家区域农业政策的倾斜度。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实行的是由沿海向内地的推进战略。对东部地区实行优惠、倾斜,导致区域差距和非均衡性问题更加突出。在发展的机会与投入回报上,沿海省份都处在比内地省份有利的位置上。
  3.体制与市场
  导致和加剧区域经济差距的重要原因是区域经济体制环境差距。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以实现经济市场化为导向的,通过逐步推行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导致中国区域市场化程度产生明显差异,东部地区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竞争力大为增强,经济发展步入了快车道,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缓慢。
  三、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1.优化农业区域化布局
  促进区域农村经济实现协调、均衡发展,引导农业在东、中、西部地区的优化布局与合理分工合作,形成以东带中、西三大区域优势互补、协调互动、共同发展的区域农业发展格局。按照“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市场导向、产业化经营,分工协作、统筹协调,积极引导、整体推进,适度规模、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推动农业生产现代化为手段,以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为出发点,大力培育区域农业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链,形成专业化分工;深度挖掘特色资源和市场优势,发展区域特色农业,形成特色优势产业带。
  2.建立区域利益调整机制
  注重农业和工业的协调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借助非农产业的发展带动,从而促进我国整体上的农村经济的发展。伴随着产业的升级优化,在推进农业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中、西部转移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提升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鼓励扩大就业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鼓励支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3.注重人力资源开发,推进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与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的根本,要实现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积极推进科技创新,重视培育人力资源,形成各种人力资源发展措施;利用科技手段和高技术人才达到协调发展的目的。在经济成长阶段的变化和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下,受到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继承性的影响,原有优势难以长久延续,必须充分发挥原有优势积累起来的资金、人才、产品和市场等有利条件,培植适应当前乃至未来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4.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重点建设
  将环境改善与水、路、电、田、村、镇等统筹安排,协调处理环境问题与中西部地区的水利、交通、信息、农村教育、科技能力、市场体系的建设与改善;科学处理中西部地区生态建设与其他基础建设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李国政.农村经济[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2] 郭翔宇.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前沿问题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3] 董志勇.新农村中的经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544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