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意识形态视阈中的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巍

  摘要:马克思意识形态具有丰富的内涵,其理论的形成过程体现在马克思不同时期的著作中。《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代表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初步形成。
  Abstract: Marxist ideology has rich content,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its theory is reflected in the Works of Marx in different periods. “Economic & Philosophic Manuscripts of 1844” represents the initial formation of Marxist theory of ideology.
  关键词: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
  Keywords: Marx’s theory of ideology Marx’s labor theory of alienation
  作者简介:王巍,女,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2010级研究生
  
  一、马克思意识形态的内涵
  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世纪40年代至90年代的近半个世纪中,马克思在继承和批判以往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学说的基础上,在投身革命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意识形态理论。马克思意识形态的概念是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马克思认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产生、发展、消亡与物质生产、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相联系,在很多情况下意识形态带有明确的指向性,即是针对特定社会关系中的观念和意识而言,归根结底是社会存在和物质生产在人们观念上的发展。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阶级性,集中体现统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同时意识形态相对于物质关系存在着一定的隐蔽性与滞后性,而当人类进入到共产主义社会意识形态将会终结。
  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初步形成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以下简称《手稿》),马克思在批判和改造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纯思辨和抽象性的异化理论的基础上,从工人和资本家的极端对立这一经济事实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分析,是以异化劳动为突破口入手的。马克思在《手稿》中没有提出明确的意识形态概念,但他通过“意识”、“观念”、“感觉”、“心理学”等问题的研究,初步论述了意识形态问题的各个方面。
  (一)意识形态本质
  马克思在《手稿》中对意识形态的一般性做了初步探索,他说:“正像一切自然物必须产生一样,人也有自己的产生活动即历史,但历史是在人的意识中反映出来的,因而他所谓产生活动是一种有意识的扬弃自身的产生活动。历史是人的真正的自然史”。“甚至当我从事科学之类的活动,即从事一种我只是在很少的情况下才能同别人直接交往的活动的时候,我也是社会的,因为我是作为人活动的。……因此,我从自身做出的东西,是我从自身为社会作出的,并且意识到我自己是社会的存在物”,由此,马克思提出了自己对意识形态的理解,“我的普遍意识不过是以现实共同体、社会存在物为生动形式的那个东西的理论形式,而在今天,普遍意识是现实生活的抽象,并且作为这样的抽象是与现实生活相敌对的。因此,我的普遍意识的活动本身也是我作为社会存在物的理论存在”。
  (二)意识形态的虚假性
  正是由于私有制造成的劳动与劳动条件的分裂,才使劳动者和他的产品、劳动本身、类本质以及和他人之间的关系发生异化。马克思以分析“私有财产”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来揭示意识形态的虚假性本质,他说:“这种物质的、直接感性的私有财产,是异化了的、人的生命的物质的、感性的表现。私有财产的运动――生产和消费――是以往全部生产运动的感性表现……宗教的异化本身只是发生在人内心深处的意识中,而经济的异化则是现实生活的异化。”在马克思看来,宗教等意识形态是受制于物质的感性的因素,而这种物质的感性的活动则是由现实的人的现实的活动组成的,“正像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一样,人也生产社会活动。活动和享受,无论就其内容或就其存在方式来说,都是社会的,是社会的活动和社会的享受”,人既是实践活动的结果,又是实践活动的出发点。
  (三)意识形态的局限性
  马克思在《手稿》中分析了意识形态本身所具有的局限性,“任何一个对象对我的意义都以我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为限”,所以,“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于是马克思得出意识形态是来源于现实的、感性的活动,并从异化劳动理论出发对资本主义现实的感性活动――即财产私有活动造成的种种异化现象进行了分析,指出了这种异化所表现出来的遮蔽性,“一切肉体的和精神的感觉都被一切感觉的单纯的异化即拥有的感觉所代替”。可见,在马克思看来,扬弃异化的过程,就是人的解放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包括现实的解放,也包括意识形态的解放,而这一解放活动,只有依靠现实的实践活动才能得以完成。
  (四)扬弃意识形态虚假性的途径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阐明了私有制和社会劳动分工是异化产生的根源,指出消灭异化的途径是扬弃私有制,建立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共产主义社会,因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这种共产主义……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 《手稿》时期的马克思,已经从分析异化劳动,得出了对私有财产的认识,并进而提出了扬弃私有财产制度即资本主义制度的现实途径――共产主义运动,并同时指出,“共产主义的全部运动,既是对这种共产主义现实的产生活动即它的经验存在的诞生活动,同时,对它的能思维的意识说来,又是它的被理解到的和被认识到的生成运动”。
  三、异化劳动理论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贡献
  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一个范畴,尽管《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带有一定程度的不成熟性,但其尖锐的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受剥削、受压迫的遭遇,提出了扬弃异化劳动的途径。正确认识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体现的意识形态思想,为后来者准确理解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精髓、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文中双引号内容均出自: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刘丕坤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2]张秀琴,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阐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阎树森,创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解释与探讨[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7(4)
  [4]刘钒,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解析[J] 理论界,2007(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885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