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物化与文明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郗芙蓉

  摘要:弗洛伊德认为,文明是指人类调整与自然的关系及人类自身之间关系的能力。简单地说就是衡量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的生存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异化―物化现象也愈发突出,文明的进程在这种物化社会中的发展呈现曲线状态。
  Abstract:According to Freud, civilization refers to the ability of human beings to adjust relations of themselves and those with the nature. Simply speaking, civilization measures the ability of survival for human beings as a whol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phenomena of alienation-materialization have become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the progress of civilization appears complicat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terialized society.
  关键词:物化 文明 曲线发展
  Key words: materialization civilization complicat
  基金项目:陕西科技大学校级自选科研项目《大学生科技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ZXSZ10―06)的子课题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郗芙蓉,(1969―)女,硕士,副教授, 甘肃天水人,陕西科技大学思政部,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白嘉菀:(1983―)女,甘肃平凉人,陕西科技大学思政部2008级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高度发展,文明的进程不断改变。然而,由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无处不在的异化,使人的主体性逐渐沉没,而人的主体性恰恰又是文明得以发展的动力。
  英文中的文明(Civilization)一词源于拉丁文“Civis”,意思是城市的居民,其本质含义为人民和睦的生活于城市和社会集团中的能力。引申后意为一种先进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状态,以及到达这一状态的过程,其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民族意识、技术水准、礼仪规范、宗教思想、风俗习惯以及科学知识的发展等等。
  布罗代尔认为,文明是一个空间、一个文化领域,是文化特征和现象的一个集合;沃勒斯坦把文明定义为世界观习俗结构和文化的特殊联结,它形成了某种历史总合,并与这种现象的其他变种共存。由于布罗代尔和沃勒斯坦都是史学家,所以在他们的定义中,文明的概念总是和历史的某种集合密不可分。社会主义的早期支持者埃米尔・德克海姆认为文明是一种包围着一定数量民族的道德环境,每一个民族文化都只是整体的一个特殊环境。以《西方的没落》而闻名的斯宾格勒看来,文明是文化不可避免的命运,是一种发达的人类能够达到一些最外部的和人为的状态,是一个从形成到成熟的结构,文化实际上是所有文明定义的共同主题。萨缪尔・亨廷顿对于文明的定义是这么说的:文明的观点是由18世纪法国的思想家对于‘野蛮’状态提出的。文化和文明都涉及了一个民族全面的生活方式,文明是放大了的文化,它们都包括“价值、规则、体制和一个既定社会中历代人赋予了头等重要性的思维模式”从而提出21世纪核心的政治角逐是在不同文明之间进行。法兰克福学派主要理论来源之一弗洛伊德在《文明及其缺憾》中这样定义文明:“文明不过是意指人类对自然之防卫及人际关系之调整所累积而造成的的结果、制度等的总和”。也就是说,文明是指人类调整与自然的关系及人类自身之间关系的能力。简单地说就是衡量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的生存能力。
  可以看出,无论是历史学家还是社会学家,无论是什么样的政治观点,每个人都不能否认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的思想对于文明进程的影响。
  物化概念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是一个比较核心的概念。1923年卢卡奇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提出了“物化”概念,以概括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所呈现的异化现象。在卢卡奇看来,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而人的解放是与人的主体性的确立、与人的自我意识的呈现,进而与阶级意识的觉醒联系在一起的。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当年为卢卡奇所揭露的物化现象非但没有消失,反而更为广泛、更为严重。物化现象的出现以及对商品拜物教的崇拜,使得人类文明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而对于物化和异化现象的出现,无一例外是伴随着垄断资本主义代替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产生的,新的异化形式及现象更加普遍,与阶级统治并存并为统治阶级所掌握的的技术统治更为强大,人完全沦为技术工具的仆役,并且在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与精神上的压抑。发达工业社会使人成了“单面人”,社会成了“单向度”的病态社会,一切阶级阶层无一例外地被卷入到物化――异化的旋涡之中。
  必然的,在这种社会下生存的人的思维以及创新意识定然会被磨灭,意识也成为千篇一律的复制与拷贝。在商品丰富,物质生活提高的同时,产生了新的匮乏,即精神的空虚和痛苦:人们成了商品的俘虏,他们被动地接受传媒铺天盖地的广告,这些广告制造虚假的、强迫性的需求,人们的审美观在不知不觉中完全被大厂商调度和控制,毫无理性地一味追求高档、名牌商品;在虚假的满足中,人丧失了自己的天性,甚至丧失了痛苦的感觉,这并不是说明痛苦不存在,而是说明人已被异化得失去了自我,在这种混沌的状态下,真正的文明也被商品拜物教冲击的千疮百孔。
  既然文明是衡量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的生存能力,那么随着社会异化-物化现象的越加明显,人类自身的整体生存能力究竟是呈上升趋势还是下降趋势呢?
  用一个简单的例子先说说人与自然的能力。伴随人类发展的一个显著的事实那就是科学的发展。科学毫无疑问改善了人类整体的生存状态,我们战胜了许多疾病,人均寿命显著延长,明显减轻了许多自然灾害的的危害,人类从基本的生存中危机中逐渐解放出来,衣、食、住、行都有极大的改善,过上更舒适的生活。然而正如大家讨论的科技的弊端一样,科技的发展也带来了许多人与自然的矛盾与问题。环境的破坏、污染也如此严重,许多物种灭绝,是不是人类命运的预演呢?寿命延长,如果在病床上度过,与死亡相比哪个更好呢?新的、破坏力更强的疾病正不断的出现,下一次大的、让人类束手无策的大瘟疫什么时候到来?资源正以加速的方式被消耗掉,完了以后呢?那些损失惊人的自然灾害人类自己又要负多少责任呢?
  由于异化性的高消费、高生产,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早已不复存在,双方处于极度尖锐的对立和冲突中;贪得无厌地追求物质享受驱使人不加节制地开发自然,这实际上成了盘剥和破坏自然。
  如弗洛伊德自己所说,文明就是把人类单个的人,然后是家庭、种族、民族和国家结合在一个大的统一体中,即人类的统一体中。基于这样一种定义,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文明不是个体专有的,它是整个人类统一体所共有的。既然是人类统一所拥有的,那就说明一个区域或者一个个体的进步不能认为是文明。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为了更大程度的追求剩余价值,使得劳作阶级,也就是工人阶级人的生活受到控制,他们之间的关系受到破坏,人成了“没有思想、没有感情的机器”。也即是霍克海默、阿多尔诺的观点:科学技术的发展并未带来人类幸福与进步的增长,而是统治者力量的增加以及人性的压抑。故而统治力量的单一文明并不能认定是整体的社会文明。
  以与野蛮相对的文明概念来衡量高度物化的现代社会,文明的水准是同社会的规则以及进步呈正比的,社会物化的程度越高,社会中人的理性战胜了欲望,人的行为越加规范,社会体系也随着社会的进步而稳固。但是更多的人衡量文明的标注是以宏观的,也就是“整体化”的标准来评判,社会的物化程度越发达,人的个性和自由、人的创造性和自主性一步步被扼杀,文明在达到一个高点后便会止步不前甚至有微弱的下滑趋势。这种下滑是相对定义上的下滑,因为文明本身在高度发达的科技及经济的刺激下会有缓慢的上升趋势,但是这种上升更多的被物化社会中人性的丧失而掩盖甚至抵消,所以从社会进步的宏观角度来衡量,也就是以一种相对比的观点来审视,文明不会再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重庆出版社,1989
  【2】 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顾良、施康强译,北京三联书店,1993
  【3】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尤来寅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 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吴琼译,上海三联书店,2006
  【5】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1998
  【6】 弗洛伊德,《文明及其缺憾》,傅雅芳、郝冬瑾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905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