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问题为中心”的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何 芳 应仙环 李东玲

  摘要:本文通过对浙江师范大学法政与公共管理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了“以问题为中心”的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现状的考察,了解到该系当前在精品课程中一系列不利于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因素,为相关领导制定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has carried on “take the question as the center” the university student investigative learning capability present situation inspection to the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law and government and the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pecialized student, understood should be current a series of does not favor the development investigative study curriculum in the high-quality goods curriculum the factor, provides the basis for the related leadership formulation educational reform.
  关键词:大学生研究性学习问题意识思想政治
  key word: University studentInvestigative studyQuestion consciousness Thought politics
  作者简介:何芳(1989-),女,贵州贵阳人,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应仙环(1989―),男,浙江温州永嘉人,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李东玲(1089-),女,福建邵武市人,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 大学生具有高度的理性思维能力和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其学习的任务已超出对基本知识的掌握而直接指向对未知世界的主动探索研究。大学是最适宜、也是最需要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场所。但我国目前的大学教学仍以继承性、规范性的教学为主要教学手段,学生普遍有较强的复制能力,却缺失了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能力、独立精神。 为此,我们从专业出发,考察了浙师大政教系学生们在两门省级精品课程中研究性学习的现状,以实现大学教育理想。 一、做一个适应时代要求的大学生 传统的“接受性学习” 注重如何把握和传承人类已积累的知识、经验和方法,接受现有的文化和价值观念,知识的取得是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的;目标是把学习者的头脑作为知识的储存器,为一个已知的世界培养继承原有文化的人。于是培养出来的人一般能从事固定的、终身不变的职业,却往往缺乏创造能力和变通能力,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教育的生命力不是“复制” ,而是创新。“研究性学习”则是一种面向将来的学习,它为终身教育打开一扇门。 在这点上,研究性教学有利于全面提高高校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综合素质,所以我们更加呼吁研究性学习模式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上的开发和应用。 二、厌倦传统,期待研究性教学的应用与发展 长期以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给人的印象是:侧重于灌输理论知识而疏于实践,强调于教师讲授而忽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枯燥有余而生动性不足,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抱怨,教学效果往往不够理想。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多的是把学生看成是一个静态的知识接受者,忽略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知识开发应用潜能,没有将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充分激发出来。因而引入研究性学习方式是改变这种状况的一种重要途径。 研究性学习作为培养以 “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 为总目标的重要途径和载体,无疑是当今国内外各级教育改革中的热点和亮点,这种教学模式在学生当中也是颇受期待的。 但是“真正地挑战权威、挑战专业,必须使自己首先达到一定的知识水平,具有业知识一定的知识素养,尤其是要以科学的方法,按科学的规则来挑战或质疑”。基于此,研究性学习中的合作体现为教师对学生的正确引导以及学生的自主的探究有机结合。 三、研究性的教与学:老师的指导作用不能忽视 研究性学习重视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对话与沟通,对于整个教学活动的目标,教学过程中知识发展的结果,往往并不事先预定,而需要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共同发现和得到,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营造崇尚真理的学习氛围,学生才有可能养成探索和创新的良好素质。这种学习方式是通过师生间的对话与交流,相互激发灵感与智慧,获得超越预定答案和目标的新知识。这就对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提出了新的较高的要求。 当前学生和老师之间互动的情况不太乐观,绝大多数人都属于和老师“基本上不接触”的情况。而我们研究性学习当中的师生之间的互动,强调的是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与老师脱节,就很难得到老师层面上的引导和牵动。 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的社会,每个人都会纳入到终身学习的体系,研究性学习正是适应这一趋势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因而我们要认真把握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内涵,并且更好地去运用它,为个性的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苏锦明. 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知识内涵的解读―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看研究性学习[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4,(02) [2]朱建伟,詹红英.问题意识是怎样萎缩的[J].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02,(05) [3]林革,韩炜.浅析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教育原因及对策[J]. 现代教育科学, 2004,(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911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