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创造性地发展县域文化产业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继兰

  随着市场经济的纵深推进,区域竞争更多地表现为文化的竞争,而文化作为一种产业也更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在新形势下如何发展县域文化产业,提升区域竞争力,这是我们亟需认真探索、思考和回答的课题。
  飞瀑之下现流泉,县域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样需要有所依托。各地风土人情、人文景观以及文化演绎的轨迹有其不同之处,在这些不同之中必然有闪光之处。而这正是县域文化的底蕴及优势所在。发展县域文化产业,最为核心的就是要挖掘优势、培植优势、扬优成势。
  ――以历史的视角看待县域文化的底蕴,去粗取精,传承历史文化。历史的文化积淀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发展县域文化产业必须珍惜历史,站在历史的高度审视和分析本地的文化遗产,梳理出具有产业开发价值和比较竞争优势的文化资源,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开发后劲的现代文化产业。句容市依托优美的自然景观、丰富的人文景观,加之玄奥的道教、佛教文化,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倍受海内外游客青睐。淮安楚州借助历史名人效应,建设集文学研究、名人纪念、传统教育、文化博览、旅游休闲于一体的吴承恩纪念馆,形成“西游文化产业”。这些成功的实践都揭示了一个简单而实在的道理:只要我们善于发掘和利用历史的文化瑰宝,就可以实现发展文化经济和传承历史文化的双赢。
  ――以现实的视角看待县域文化的个性,扬优成势,发展特色文化。有个性方显特色,有特色方显优势。在张扬个性中释放文化魅力,在凸现特色中彰显文化优势,这应该是我们发展文化产业的一个基本方向。因此,发展县域文化产业关键是要瞄准县域独具特色的“文化富矿”和“核心资源”,寻求启动“文化资本”的突破口。扬中借助中国“江鲜之乡”的影响力,每年举办“江鲜美食文化节”,阳春三月,大江南北、海内海外客商云集,不仅繁荣了当地的饮食文化产业,而且极大地推动了其它产业迅猛发展。昆山充分发挥“百戏之祖”的特色与优势,和苏昆剧团合作,经营昆曲经典剧目,让中外游客在领略古镇风貌的同时,感悟昆曲神韵。拥有“双世遗”的福建武夷山,依托其独特的茶文化和竹文化,大力发展产加销一条龙的岩茶和竹业生产链,赋予了旅游产业更为深刻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实践表明,在特色上做文章,在优势上下功夫,县域文化产业的发展才能迅速形成优势积聚和扩张效应,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以未来的视角看待县域文化的潜力,取长补短,拓展融合文化。县域文化产业往往处于弱势地位,一些地方由于没有太多的文化积淀和文化特色,发展文化产业的难度较大。但是,我们完全可以跳出自我,超越自我,化劣势为优势,转优势为胜势。这就有一个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吸纳积聚的问题。横店地处浙江腹地,交通不便,资源相对匮乏,但每年却能吸引500万名左右的海内外游客,其奥妙就在于横店人吸纳了横跨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运用高科技手段,形成文化产业集群效应,拉动了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扬中人吸纳外地开发度假村的经验,结合岛园“水文化”特性,将饮食、旅游、度假融合在一起,打响“水乡渔家乐”的品牌,立即产生了经济与社会的综合效益。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善于融合,敢于超越,“潜力股”就会变为“绩优股”,县域文化产业就能在融合与超越中取得跨越式的大发展。
  区域的个性、文化的属性,注定县域文化产业发展不能照搬照套其它产业的路径及模式。县域文化产业要想在弱势中求突破,在突破中求升级,必须找准切入点,探索新举措。
  首先要创新思路,强势营造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人们在发展区域经济时,眼光往往更多地盯在工业和农业上,而对其它产业,特别是文化产业,缺乏足够的关注。面对文化经济的发展潮流,我们的发展思路也应该与时俱进,以创新的思路把文化产业的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通盘谋划。更重要的是要在思路正确的前提下,营造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和强势氛围。近年来,扬中市正是因为积极谋划和调整文化产业总体发展规划和布局,通过媒体、展览会和组织参加专业文化大赛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引导的力度,所以才涌现出以工艺文化、民乐文化、生态文化、饮食文化为代表的文化产业群。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扬中人创立了国内唯一一家“民间民族乐器陈列馆”,其民族乐器产品远销欧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长3.2米的巨笛和2.6米的巨箫成为世界之最。
  其次要培植主体,充分发挥龙头文化企业的带动效应。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强有力的企业支撑。起步之初,培植一些龙头文化企业十分必要。有了龙头企业的带动,就能增强吸引力,扩大影响力,产生联动效应。特别是对一些市场前景看好的文化亮点,如果采用项目化的运作方法,必能收到理想的效果。“陶琉之乡”淄博博山,正是因为采取项目化运作、龙头企业带动,把分散的、小规模的生产经营组织起来,改进工艺、提高技术,所以才促进了产业水平的整体性提高,形成了独具魅力的陶琉文化产业品牌。一些地方有着得天独厚的天然条件,通过中长期规划、项目化运作,吸引一些大企业、大集团的介入,也完全可以实现文化产业的大开发、大发展。比如扬中就可以围绕“卫星岛屿”雷公岛的开发或者着眼百里长堤、四面环江的天然岛园风光,通过立项的办法,探求国内外大企业投资的运作机制,打造融长江上、中、下游风貌于一体的主题公园,建设集旅游、休闲、商务于一体的环岛文化旅游长廊。
  三是要培育市场,力争增强文化企业远程的抢滩能力。市场是有限的,企业生存之道就是要抢占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文化产业要想取得比较好的发展,除了要有好的项目、好的产品以及相应的文化品位,更重要的是要培育市场,占领市场。这就涉及文化企业在市场上的抢滩能力问题。增强企业的抢滩能力,关键是把握三个要件:培育大师级的文化人才,增强文化企业的影响力;实施高端的品牌战略,增强文化企业的渗透力;采取灵活多样的营销手段,增强文化企业的扩张力。只有多管齐下,多措并举,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博弈中不断扩大市场份额,把文化企业做大做强。扬中的竹编,因其高雅的文化品味和精巧的工艺魅力而蜚声海内外,靠的就是“中国竹编之乡”的名头,靠的就是一批全国竹编大师的精湛技艺,更重要的还靠企业灵活多样的营销模式。有着7000年制陶史的陶都宜兴,依托以顾景舟、顾绍培、徐秀棠等为代表的“国字号”工艺美术大师和陶瓷艺术大师,打造出紫砂、青瓷、精陶、均陶、美陶“五朵金花”品牌,形成了分工明确、紧密协作、基础庞大的产业群,每年实现销售超过60亿元,走出了一条宜兴式的陶艺产业之路。
  四是要政策推动,着力打造扶持文化产业的运作机制。面对项目、资金、人才等一系列“瓶颈”制约因素,县域文化产业尤其需要政策的倾斜和推动。一方面,可以通过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的形式,扩大财政在文化产业领域的投资,同时健全投资、贷款、贴息、奖励相结合的动态投入机制。另一方面,可以降低文化产业的准入“门槛”,拓宽文化产业的投融资渠道,调动和集聚民资进入文化产业,鼓励多种经济成份共同经营,激活文化产业经营机制。有存世“清明上河图”之称的平遥古城,就是因为推出“谁投入,谁整修,谁受益”的政策,才得以筹集民资2亿多元,用于古城修缮保护和旅游开发,因而平遥的文化旅游业收入从1998年的2000万元猛增到2006年的6.4亿元。由此可见,政策的推动力对于激活文化产业发展机制,实现文化产业的快发展、大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充分发掘和利用政策的威力和作用。
  (作者系中共扬中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责任编辑:陈伟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3112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