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社会调试机制存在的合法性及其运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徐海峰

  [摘要]社会是过程的集合体,社会相应阶段的合适程度有赖于社会调试机制发挥功效。本文通过梳理杜威、胡适思想,概括出“实验主义”理论之要义,并以之作为视角观察社会,力图阐明社会本身运动、存在之机理,从而展示一种关注、理解社会运行的新方法。并得出结论:只有在经过社会调试机制不断调试社会自发的冲力而得到的社会,才能适应相应阶段各种条件的要求,才是相应阶段富有竞争优势同时富有活力的社会。
  [关键词]实验主义;社会调试机制;合法性;演进
  [中图分类号]A8;D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10)11-0063-04
  
  社会是过程的存在,其运行不仅需要终极性目标的导引,也有赖于每一具体阶段上的调试机制发挥功效。社会调试机制在解决社会相应阶段的具体矛盾、问题时,在具体应对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更具灵活性、实效性、创造性。长期以来,我国哲学界对社会发展理论的研究多聚焦于宏观层面,局限于一般的社会发展理论的视野,而微观层面重视不够,缺乏具体的社会发展理论研究的自觉,尤其是缺乏对社会具体运行的内在机理的深度剖析,使得对当代社会发展缺少较强的解释力和穿透力。本文尝试以杜威、胡适的“实验主义”理论为视角,立足于社会发展的具体性、过程性,对社会调试机制的内涵、存在的合法性以及具体运作等问题进行较为细致的探讨,对于丰富和深化社会发展理论以及指导具体社会实践有着重要意义。
  
  一、杜威、胡适“实验主义”思想概述
  
  19世纪末20世纪初实用主义思潮的出现给哲学界带来巨大的影响,而这一思潮中成就最大者当数杜威,其最大学术成就莫过于“实验主义”思想,因为它从意义论、行动论的视角给出了不同于知识论的解释模式,从而实现了对整个哲学的改造。其弟子胡适给出了较为适当的评价,“杜威在哲学史上是一个大革命家,为什么呢?因为他把欧洲近世哲学从休谟到康德以来的哲学根本问题一齐抹煞,一齐认为没有讨论的价值。一切理性派与经验派的争论,一切唯心论与唯物论的争论,一切从康德以来的知识论,在杜威眼里,都是不成问题的争论,都可以‘不了了之。’”[1]
  构成杜威哲学的基石,同时也是把握杜威的“实验主义”思想的一把钥匙就是杜威对“经验”的理解。杜威认为,近代哲学的根本错误就是不懂得“经验”究竟是个什么东西。杜威不承认经验是知识,是单纯主观的,是细碎不连贯的,也不承认经验的元素只是记载着经过了的事,而且更不承认近代哲学把经验和思想看作绝对相反的东西。他提出:经验就是做事情,就是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这样,哲学的任务就不是探索什么世界的本体,认识的本质等哲学家的问题,不是对自然、认识做各种解释,而是要探索解决人的问题的方法。哲学的目的不是要认识自然和世界,不是认识环境,而是使人应付环境、利用环境、支配环境,使人养成一种习惯,养成一种创造的智慧、想象力和思想力,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充分满意。从而哲学研究的范围、方法、哲学的性质就发生了一场根本的变革。
  在杜威看来,经验就是生活,就是做事情,就是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人在一定环境中生活,人就得应付环境,改变环境,而思想、知识是人应付环境、改变环境的工具。杜威的弟子胡适在其《实验主义》一书中较详细阐述了其师的思想,而且在某些地方作了更精辟的提炼和发挥。胡适承认思想、知识的重要,“人类的经验全是一种‘应付的行为’,凡是有意识的应付的行为都有一种特别的性质与旁的应付不同,这种特性就是先见和推测的作用。这种先见之明引起作出选择的行为,这便是知识、思想的意义。这种动作的成绩便可拿来评定那种先见的高下。”[2]同时,这里也表达了胡适注重思想、知识的运用及效果,认为思想、知识起到一种工具作用的意图。这种思想可以概括为他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10字。在社会哲学领域,胡适更是继承杜威的思想,提出“多研究些问题,少研究些主义”的口号,比较准确表达了杜威改造社会哲学的本意――把在自然科学中应用的科学实验的方法(思想五步法)应用于对社会生活的研究。
  归纳杜威、胡适师徒二人的思想,实际是一种实验的思想。这种思想带给人的启示就是更为理智、更为实际、更为负责地去行动;强调思想、知识,同时强调行动,更强调效果,把真理置于它的发生及其流变的背景中加以考察,这可以说是“科学方法在哲学上的应用”[3]。应当说,杜威、胡适的哲学思想,特别是杜威实验主义思想受其中国弟子胡适的株连,在我国曾遭到长期批判,其“实验主义”的合理性方面受到不应有的蒙蔽,这是令人遗憾的。“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求实地评价杜威这样的哲学家已是学界的共识,至少现在这样做没有多大障碍了。”[4]
  
  二、社会调试机制的内涵
  
  杜威、胡适强调实际、注重功效的实验思想,从一定意义上看,那便是一种演进思想。正是从这里本文把目光转向社会领域,着重探讨社会演进中的调试机制问题,也可以说是对杜威、胡适思想的一种发挥。
  本文认为,社会的一种自然特性就是有其自发的冲力,这种自发的冲力会推动社会不断地运动。不妨作一个比喻:社会就像一条河流,而这条河流的流淌就是社会的运动。这条河流的突出特点,就在于流淌,流淌速度有快有慢,流量有大有小,并且它会随时根据客观存在的具体情况,或冲破阻碍或改变流向,从而保证自己自由的流动。在这个比喻里,一方面,社会运动之中潜藏着自发的冲力;另一方面,社会运动之中包含着一种“调试”机制,它始终伴随着自发的冲力而起作用。
  对于这个机制来讲,它是适应一个相对独立范围内各种因素条件而集合汇聚的结果,有其自然的一面。社会调试机制的产生和运作以及在社会运行中起作用的性质和大小,取决于它是否体现具体社会存在的客观要求,是否符合以及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社会运行规律。社会调试机制对社会运行产生影响的可能和范围要依当时具体的社会条件来决定,它不能随意地选择社会历史条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社会运行规律。只有承认社会调试机制的作用受社会运行规律的制约,才能使它在社会相应阶段中的作用得到真正科学说明。社会调试机制决不会因为受社会运行规律的制约而失去意义,它不仅仅是实现社会运行规律的环节、工具,而且它的作用将使社会运行规律摆脱生硬的和预成的模式,它在解决、应付相应社会阶段的具体问题时更富有灵活性、实效性、创造性,这就是社会调试机制具有能动的另一方面。该机制的制定、操作运行离不开人为因素的作用,对相应社会阶段存在的具体矛盾、问题的自觉认识和解决程度以及创新程度,关键取决于社会调试机制的主体――领导组织社会调试机制的执政党和参与调试实践的人民群众的作用发挥,主体是赢得社会调试机制调试成功的首要条件。执政党理论水平的高低,自身建设质量的好坏,自身创新能力的强弱等科学化水平的建设程度如何,都凝结于具体机制之中,都将直接影响并决定当下的社会调试机制调试的胜败得失;而人民群众是机制调试实践的主要力量,群众的首创精神是社会调试机制创新的基础动力源。由此可见,社会调试机制既是客观自然的,又是主观人为的,它是二者的统一体,忽视任何一方并将其绝对化都是错误的。社会调试机制就是主体在社会具体运行中应付当下所处的环境(境遇)、问题及需要的方式方法,社会调试机制调试的运行过程,实际上就是主体通过反馈客体信息不断调整改造客体的方式和手段的过程。总体来讲,社会运动就是调试机制面对具体的情形调整、引导社会自发的冲力而存在的过程,从而使得社会呈现出探索着演进,而又及时调整自己的状态的方式运行。

  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一直把“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看作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石和总纲,从而把原始、奴隶、封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社会看作是一切民族发展都必须经过的唯一道路。其实,把“自然历史过程”上升为社会发展的预成性、单线性,是对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的误解。在马克思本人修订的法文版《资本论》(第一卷)中,他明确指出:“我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同自然的进程和自然的历史是相似的。”[5]很显然,马克思只是指出“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同自然历史具有“相似”的一面,而不是指“社会形态”。而且,“相似”也不等于相同。马克思从来没有在等同的含义上用“自然历史过程”来表述社会发展过程。在马克思看来,社会发展不存在固定的模式和一种超历史的必然性,社会发展是人类自组织的过程,其具体道路是多样化的。[6]张奎良教授发表在2010年第3期《哲学研究》的《马克思对封建制的界说》一文中,通过详细文本考察论证,提出马克思根本否认中国、印度等东方国家存在过西方意义上的封建制。他指出,马克思关于东方非封建化进程的论断,彻底否定了社会发展的单线论,开辟了多样化的历史进程。社会发展的多样性、诸多可能性的存在,恰恰是社会调试机制存在和应用的内在因由。马克思对社会发展的预成化、单线式的批判及多样化的认可,是与社会调试机制精神相契合的,社会调试机制理论不是对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背离和否定,而是内涵于其中的,是对其证实及进一步引申和发展的。
  
  三、社会调试机制存在的合法性
  
  社会自发的冲力贯穿于社会的存在状态之中,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调试机制调试的对象也是社会的存在状态,它本身是复杂、具体的。反过来,这种复杂性、具体性又是促使调试机制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因为只有这样的特点,才有调试的必要。
  社会的复杂性、具体性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其一,每一个社会都有自己的存量因素。这种存量因素就像河流上游的水一样,构成下游水存在和流淌的一个必要条件,所以这个巨大错综的社会整体不可能割断历史单独前进,它每走一步都要携带自己历史积累的因素。其二,社会的流动总是面临着具体情形之当下运动。这里具体情形可以分为外部情形和内部情形两种。实际上,每一个社会都面临着其他社会的存在所构成的外部具体情形,它们既是独立的,又是比较的,也是互渗的,更是竞争的,从而使得人类社会整体呈现复杂的局面。而且,社会自身内部有其具体性、特殊性,加之每一个社会都是一个庞大的整体,其中每一部分都是这个有机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每一部分的震动都会引起其他部分的“连锁震动”,这就更加使得社会变得异常复杂。其三,在必然的历史长河中伴随着偶然。社会运行规律的条件及其之间的联系都是极为复杂的,参与社会活动的因素极多,并往往交叉纠缠在一起,发生错综复杂的联系。在社会领域,没有机械的因果决定论意义上的必然性,必然纯粹由偶然构成,并寓于偶然性之中,随机性和偶然性也是社会运行过程的重要特点,这也使得社会发展呈现出异常复杂的非线性特征。
  鉴于以上考察的社会之复杂性、具体性,社会调试机制会自然且自由地发挥其调试机能:当社会自发的冲力每每准备推动社会前行时,这种调试机制必然会相应的审视历史的存量中都拥有些什么,都形成了什么样的社会倾向和社会性格,针对当下现实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它必须作出选择――有哪些历史因素应保持,有哪些历史因素应该进行调整……调试机制总是抱着一种“历史的态度”来调节社会自发的冲力;尽管人类社会整体存在状态是可以取得认同的,但是,每一个个体社会对人类社会整体的取向和偏好是非常不同的,而且每个个体社会都具有自己当下的特殊情形,调试机制必然根据内部和外部具体情况来调整社会――怎样使自己的社会在多种社会共存的情形之下能够可持续地存在而且赢得“比较优势”,怎样促进社会内部结构的日趋合理与自由,怎样使社会张力日趋和谐,怎样使社会之中个体日趋受益,怎样使社会内部组成较大限度的发挥着“外在经济”的效应……
  社会运动都有一个相对合适的程度,这种合适程度是分层次、分阶段的,是建立在具体情形之上的合适程度。可以看出,社会是逐渐演进的,社会运动是建立在根据具体、实际情况而具体、实际解决的基础之上的。“达尔文的生物演化学说给了我们一个教训:就是教我们审慎考察生物进化,无论是自然的演变,还是人为的选择,都由于一点一滴的变异,所以是一种很复杂的现象,决没有一个简单的目的地可以一步跳到,更不会有一步跳到之后可以一成不变。”[7]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一点一滴的演进只是强调社会运动的具体性和过程性,并不一定意味着社会运动在时间上的滴水式缓慢性。其实,革命也是内涵于社会演进之中的。“革命与演进是相对的,比较的,只有一个程度上的差异,并不是绝对不相同的事件,顺着自然变化的程序如瓜熟自落,如九月胎足而产婴儿,这是演进。在演进的某一阶段上,加上人工的促进,产生急骤的变化,因为变化来的急骤,表面上好像打断了历史性的连续性,故叫做革命,其实革命也都有历史演进的背景,都有历史的基础。”[8]也就是说,从终极意义讲,革命是演进的一种形式,只不过程度较强烈罢了。
  
  四、社会调试机制的具体运作
  
  社会调试机制对于社会秩序和结构达到具体情况下的宽松自由,内部和外部环境达到具体情况下的和谐,具有重要作用。社会运行只有经过不断调试、实验,社会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磨合、协作才能达到较优状态,而不经过调试或者调试程度不佳,会使得社会各个组成部分不能有机的相互作用,由于“连锁震动”效应的存在,其后果就是社会秩序、结构以及社会张力的畸形发展。另外,由于自身内部问题,当与其他经过演进而来的社会比较时经常处于劣势。在这些方面,历史和现实的悲剧已给了我们足够多的教训。历史的辩证法告诉我们“三步路用五步走的人,反而比五步路总想三步走的人,走的既快又稳。我们总想寻找伟人、求得捷径和最佳解决方案,结果发现,与其求助最佳,不如求助‘最不容易犯错误的方案’。与其求助伟人,不如依靠每个人的独立思考和劳动创造,这远比前者来得更可靠。”[9]
  具体而言,社会调试机制的具体运作有以下三方面:
  1.机制运行的“问题意识”――解决客观问题的指向性。“问题意识”在创新行为中具有重要作用,杜威在《我们如何思维》中强调,任何富有创新意义的思索总是发端于思索者的怀疑精神和问题意识。社会相应阶段是否合适以及合适程度如何,直接反映了相应社会阶段的客观状况,而调试机制正是带着这种“问题意识”,并加以对其进行调试解决而发挥功效的。马克思曾指出:“一个时代所提出的问题,和任何在内容上是正当的因而也是合理的问题,有着共同的命运: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因此,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10]马克思认为,“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11]这种“问题”或为解决问题的“任务”,决定了社会调试机制的建立和调试不是一个主观任意过程,而是一个受客观条件限制的客观过程。社会调试机制是建立在根据客观具体、实际条件而具体、实际解决的基础之上的,而当下特殊的和具体的客观问题的存在及其解决,又构成了社会前行的制约因素及其进一步发展的前提条件。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建立在反映我国社会相应具体阶段状况并得以解决的每一个“五年规划”所具有的强烈问题意识和现实针对性这一显著特征。

  2.机制运行的“人为因素”――发挥主体能动性的自觉品质。社会调试机制的制定、运作需要人为的能动作用(正如本文在前面总体阐释调试机制时所指出的),这正如胡适所提倡的“自觉改革”一样,“认清问题,认清问题里面的疑难所在,这是自觉,立说必有事实的根据,创意必须先细细想出这个提议应该发生什么结果,而我们必须对这些结果负责任……怀着这重大的责任心,必须竭力排除我们的成见和私意,必须充分尊重事实和依据,必须充分虚怀采纳一切可以供参考比较暗示的材料,必须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说我们的任务是要为社会国家寻一条最可行而又最完美的办法。”[12]社会调试机制调试的内容与主体的内在尺度(目的、需要、要求等)是密不可分的,主体运用物的客观尺度和自己的内在尺度对客体(环境、问题等)进行改造,被改造的客体在结构和形态的转化中,既凝结着主体的智慧、理性等理性信息内容,也凝结着主体的勇气、魄力等非理性信息内容。因此,实验态度非常需要人为因素的作用,主体可以而且应该尝试各种手段,必要时,甚至可以采用革命的手段。
  从这种意义上讲,适用于中国经济改革的“摸着石头过河理论”也同样适用于社会演进、社会运动。这里当然不排除先进理论的指导作用,先进理论能够反映社会运行规律,能够预见到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这种反映和对未来的预见虽然不能从精确意义上来讲(而这也是社会调试机制存在和发挥作用的原因所在),但在充满着复杂性的种种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因素的社会具体进程中,先进理论能够从宏观上指导具有微观操作属性的调试机制,避免人为因素操作上的盲目性、片面性,使之沿着既定的目标发展,在这一点上,先进理论的指导作用更能保证社会运行的前进方向。
  3.机制运行的“实践环节”――实践反馈的调节方式。社会调试机制的运行体现了主体(调试机制的制定、操作运行的人为因素)和客体(环境、属性、问题等)的相互作用,而这种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的实现,离不开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实践。而且实践对调试机制运行的过程和效果具有检验、反馈的功能。一是运行过程中的反馈调节。人们根据对机制调试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某种结果、信息和变化,及时地对调试活动进行反馈调节,使调试机制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并富有效率的运行过程之中。二是运行结果上的反馈调节。人们从调试机制运行的社会实践效果的正负、大小、效率的优劣、高低上获得了对于调试机制过程的再认识,以这种认识再来检查、审视原有的调试方案、方法及操作方式,等等。通过上述实践反馈调节,使得可以不断地调整、修正调试机制,随时修正错误和偏差,使机制的调试运行顺利地、合目的的进行。实践反馈调节,既包括在某个体社会内的具体调试机制运行过程中通过目的与结果的相互作用对机制调试的反馈调节,也包括每一个体社会与其共存的其他社会通过不同社会实践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这一个体社会具体调试机制调试活动的反馈调节,这也给予了社会调试机制以国内、国外或微观、宏观上的考量,使其运行更具科学性和世界眼光。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得出结论:只有经过社会调试机制不断调试社会自发的冲力而得到的社会,才能适应相应阶段各种条件的要求,才是相应阶段富有竞争优势同时富有活力的社会。当我们回首以往的社会运动时,总是能用理智从其中梳理出轨迹和规律。但是,当我们为社会展望以后的运动时,则必须充分意识到社会调试机制的作用,必须培养一种负责的实验主义态度,毕竟“共产主义不是教义,而是运动。它不是从原则出发,而是从事实出发。”[13]只有如此,我们所浪费的才会更少,所破坏的才会更少。
  
  参考文献:
  [1][2][3][7][8][12]朱文华.反省与尝式――胡适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108,111,103,2,87,93.
  [4]刘放桐.杜威哲学及其在中国的影响[J].天津社会科学,2010,(2).
  [5]马克思.资本论(1)[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4.
  [6]孙正聿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555.
  [9]秦朔.美国不浪漫[J].南风窗,2000,(5).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0)[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89.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0.
  责任编辑侯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3236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