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探寻千年米仓道之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3月17日,四川米仓道考古探险调查活动落下帷幕。在12天的时间里,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国内的著名专家30多人,对米仓古道巴中段进行了详尽系统的调查。确定古道基本走向和多个重要文物点,是本次活动的最大收获。
  米仓道“北起陕西汉中南郑县,南至川东北的巴中市,因穿越川陕交界的米仓山得名,广义上它属于蜀道的组成部分,在我国交通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这条线路曾经发生过秦汉以来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多次大事件,诸如“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三国时期的魏蜀战争、宗教的传播、红四方面军入川,等等。而此前对米仓道的内涵和走向等问题,学术界一直存有争议。
  2012年3月17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结束了由他们组织的“米仓道考古探险考察”活动。这是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自2005年以来组织的第8次探险性质考察,也是道路最险、徒步最长、专家阵容最齐全、考察点和新发现文物点最多的一次。
  本次考察历时12天,专家初步确定,被质疑的米仓古道确实存在,和军事、商贸、宗教等内容密切相关。从汉中往四川及重庆大体有3条主线,其中南郑县通往巴中三县一区的线路即著名的米仓道,可以认定的有三个走向,这三条线路可能在历史上不同时期存在并发挥作用。
  信息记录:和古道有关的题刻、题记、碑刻
  题记和碑刻等文字信息对米仓道线路的确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本次考察的重点以及新发现之亮点。平昌县的“长安古道”题刻、大石坎石刻、小宁城南宋题刻,通江县的得汉城题刻、写字岩题刻及独善桥石碑,南江县的二洞桥天宝四年造阁记等,合计字数达数千字,有描述古道作用的“虽非通府大道,实为往来要津,上至秦省,下及巴达”;亦有描写古道环境恶劣者:“浩瀚夏水,湧激浪湍……以其往来负荷,临河而失色”。这些题记早可至唐宋,晚可到民国,刻载于米仓道各咽喉路段。既有一件件修桥修路事件,也记述了古道上发生的历史大事件如白莲教起事等等,甚至还留下了古道上的乡规民俗如修桥石匠催账题记、墓地公约、安民告示。
  古道节点:水陆码头、古镇古街今犹在
  米仓道在离开米仓山之后,非常依赖水路运输。这里的很多古镇因水而生、因道繁荣。如巴州区的灵山古街、枣林镇、恩阳古镇及码头,平昌县的白衣古镇及码头、岳家镇,通江县的毛浴古镇、永安镇、板桥镇,南江县的上两镇、下两镇。这些古镇曾经是米仓道上繁荣的一个个节点,历史悠久、民俗丰富、遗存多样、现存单体古建筑或建筑群极具地方特色。
  历史事件:政治军事遗存造就古寨之乡
  据了解,截至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结束,巴中市共发现古山寨86处。本次考察的巴灵山寨、抗蒙山城巴州平梁城、平昌小宁城、通江得汉城等等,均有军事防御性质,而且为抗蒙、明末战乱、清中期白莲教起义等所用。地势上利用天险,坚固壮观,有的还兼做宗教场所(如巴灵山寨上的药王庙),常为历代官兵必争之地及文儒青睐之所,因而题刻丰富。如通江县得汉城(安辑寨),有“天铸一铜城”之誉,三面环水,四壁如切,是北出诺水古道、翻越米仓山进汉中、南下巴(江)渠(江)的水陆要塞;平昌小宁城三面临河,凭险抗元,崖壁上的南宋题刻留下了抗元军事部署资料及与合川钓鱼城驻军配合抗元的证据。
  文化遗存:摩崖造像及寺庙
  作为拥有几百处摩崖造像的川北门户之一的巴中,其宗教文化的传播和米仓道的繁荣应该不无关系。考察队先后赴巴中市区近郊的国保单位南龛摩崖造像(含西龛、北龛等合并项目的4个地点)、巴州区龙门山摩崖造像、石门寺摩崖造像、沙溪摩崖造像、水宁寺摩崖造像、银宝梁摩崖造像、佛爷洞摩崖造像,通江县佛尔岭摩崖造像、佛尔岩摩崖造像、赵巧岩摩崖造像、千佛岩摩崖造像,以及通江白石寺、平昌巴灵山药王庙等等。巴中石窟的规模大小悬殊,有的堪与龙门云冈比肩,有的仅在路边巨石上简陋开凿,如此愈显其石窟开凿曾是全民性活动,和古道的延伸关系密切。其中西龛摩崖造像流碑池的西方净土变相龛,石刻亭台楼阁装饰,繁缛华丽,虽为国保,学界罕知。巴中佛教造像广为流行的西方净土变相、毗沙门天王等题材不见于川北另一门户广元石窟中,说明四川地区流行的西方净土变相和毗沙门天王等题材的传播与米仓道有极大的关系。
  未完的尾声
  米仓道是现存不多的珍贵线性文化遗产之一。田野考察仅有短短12天,却得到了公众海量的关注,网络上和行业内外的影响都远超组织者预料。但毕竟这只是一次短期的考察。专家表示,很多遗存还需要进一步深掘内涵,他们会继续以各种方式关注米仓道,关注巴中。从五尺道到蜀道、秦直道,在探寻中国交通南北大动脉的路上,米仓道的考察必然会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节点。这个节点的很多价值目前仍在发掘之中,后续的大量课题、考古工作乃至合作值得期待。
  考察花絮
  惊喜的两河口 秦汉栈道和一串古桥
  从南郑至桃园的沿途,考察队几乎一无所获。就在大家沮丧地回到驻地不久,巴中文化局副局长秦渊等人兴奋地回来报告,在韩溪河和南江交汇的两河口偶然发现了疑似的栈道孔和桥桩。四川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悄悄带领几位专家过去查看。结果,在这个地点,不但确认了近30个被灌木遮挡的栈道孔,一座清代跳墩桥,还有另外四座木桥的桥墩孔,采集了规模最大的桥墩孔内木屑炭样。至于在不足100米的范围内,为什么如此频繁地修桥,他们之间的时代关系怎样,后续的考古或测年工作或许会提供答案。
  白衣古镇新发现早期墓葬
  平昌白衣古镇是仪陇、巴中、通江、阆中水上运输的咽喉,相传和秦汉时期的古柳州城大有关系。3月9日考察期间,了解到部分民居建筑使用汉代墓砖,白云翔、王子今等专家遂指出,虽然目前的白衣古镇属于清代,传说中的柳州城也无确切依据,但至少会存在六朝前后的古墓,根据古镇周边地理条件,发现聚落、城址也不是没有可能。而后者对米仓道研究的意义不言而喻。在考察队离开平昌后的3月13日,白衣古镇即发现了两座规模很大的古墓葬,初步判断时代属汉至六朝。
  寻找“孤云两角”
  汉代王子韶诗曰:“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孤云两角,去天一握。山水险阻,黄金子午,蛇龙鸟拢,势与天通。”诗中的“孤云两角”形容了米仓山之险。考察队千辛万苦到了南江文物图上标注的河坪乡“两角山”,发现山形山势、地理位置均和诗中描述不符。“孤云山”和“两角山”应该另有所在。在随后的行程中,看到巍峨高耸的山峰就有人喊“孤云两角”,快“魔怔”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32578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