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霍镜宇

  摘 要: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钦州;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1-00-02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本文将以钦州为例,浅谈一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问题与对策。
  一、公共文化服务的含义
  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它是指以政府部门为主的公共部门提供的、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生活权利为目的、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制度和系统的总称,包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资源和服务内容,以及人才、资金、技术和政策保障机制等方面内容。
  二、钦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截止至2014年12月,钦州市文化系统以“服务群众”为出发点,紧紧围绕实施市委、市政府 “五大方略”、 “十大工程”的工作要求,着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特色文化品牌、文化产业等建设,文化凝聚力、民生服务力、经济推动力和对外影响力不断增强,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总体来说,钦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惠民工程惠及万民
  组织各类文艺团体开展“和谐之声” 千场文艺演出进农村每年均1000多场、在钦州湾广场开展“广场大家乐”每年均不少于50场、开展“三下乡”活动、扶持基层文艺队、开展文艺骨干培训、为乡镇文化站配备了电脑、图书等等多种类型的文化惠民活动,受益群众数以百万计。同时,整合农家书屋、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络),充分发挥其功能作用。钦州市群艺馆、图书馆、博物馆,以及各县区文化馆、乡镇文化站等文化场馆免费开放,群众反响良好。
  (二)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每年组织举办元旦新春系列文化活动、“文化年货带回家”送书下乡活动、新春庙会以及民俗文化大巡游活动、元宵灯会、“国际博物馆日”活动、“世界读书日”活动、国庆文艺晚会、群众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欢乐田园”农村文艺汇演等“群众当主角”的系列文艺演出活动。活动丰富多彩,群众参与度高,受益面广,社会效益好。特别是举办群众文化艺术节,不同人群,精心策划了丰富多样的节目,不断满足了不同层次群众的文化需求,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活跃了钦州市的文化气氛,又宣传了钦州文化,弘扬了主旋律,提升了钦州形象。
  (三)围绕中心开展文化宣传传播正能量
  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组织开展“美丽钦州,清洁乡村”、卫生、计生、防艾等各种文化、政策宣传活动。2013年仅“美丽钦州(灵山、浦北、钦南、钦北),清洁乡村”宣传活动专场演出即举办300多场、“防艾”宣传仅市直文艺团体就组织演出90多场;2014年在钦州湾广场“大家乐”舞台开展群众文化活动106场,完成“和谐之声”文艺演出进农村78场。这些文化活动不仅活跃了城乡群众文化生活,还宣传了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传播正能量,为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任务鼓劲加温。
  (四)文化产业培育工作有新成效
  编制了《钦州市文化产业发展三年规划(2013-2015)》。重点扶持坭兴陶产业为钦州市支柱性文化产业,组织坭兴陶企业参加各类文化活动,扩大钦州市坭兴陶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成功申报浦北县、钦南区为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县;选拨公布了13个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并进行重点指导、扶持。
  (五)注重打造文化品牌,不断扩大影响力
  在开展文化活动中,注重品牌打造。钦州市逐渐形成了具有钦州市特色的“广场大家乐”、“和谐之声”、“欢乐田园”等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和“钦州市群众文化艺术节”等节庆文化品牌。成功举办了2014年“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广西钦州)暨第六届“魅力北部湾”群众文化活动,得到了文化部、中央文明办、自治区文明办、自治区文化厅充分肯定以及参与活动的湖南省文化厅、海南省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厅领导的高度赞扬。通过精心组织策划品牌活动,不断丰富活动内容,提升活动质量,为群众打造了免费文化大餐,活跃了城乡群众文化生活,还提高了基层文艺队伍素质。各级媒体聚焦关注,群众反响良好,社会影响力较大。
  (六)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深度推进
  成功申报灵山大芦村古建筑群和浦北越州古城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组织申报了13个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完成刘永福旧居第三期、黄明堂墓及旧居维修工作。举办刘冯旧居摄影大赛,扩大钦州和刘冯旧居知名度。拟写了《钦州市旧城保护管理办法》。推荐申报钦州跳岭头、烟墩大鼓等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七)创新管理方法,加大力度,基层文化资源有效整合
  为充分发挥基层文化设施功能作用,不断创新管理方式方法,加大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络)、农家书屋等基层文化设施优化整合的工作力度,建成10个镇(村)数字图书分馆示范点,建成钦州湾广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继续完善和推进钦州市全民阅读“一卡通”。
  (八)突出本土抓特色,文艺创作成果突出
  坚持“突出本土抓特色抓原创”方针,围绕钦州民俗文化、海洋文化、刘冯文化以及坭兴陶文化等本土资源,创作了一系列优秀节目。原创歌曲《月亮湾》荣获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优秀歌曲奖,至今,广西仅有5首歌曲获此大奖,这是钦州音乐人有史以来获得的最高荣誉,也是广西的荣誉。注重文化旅游结合,创编了《神话三娘》、《三娘湾歌舞》以及刘冯题材、坭兴陶题材等一批文艺节目,并在三娘湾旅游景区演出。通过参加各类比赛、参加旅游景点演出等,拓展了群众文化服务范畴,同时也提高了文艺工作者创作能力及综合素质。   (九)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2007年,利用国家和自治区补助资金276.2万元,建成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钦州市级分中心并投入使用;2008年至2009年,各级投入258万元建成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灵山县级分中心、浦北县级分中心和钦北县级分中心。目前,累计利用中央和自治区下拨的285万元资金为钦州市57个乡镇文化站各配套5万元的信息资源共享设备;累计利用中央和自治区下拨的811.6万元资金为为979个行政村各购置了电脑、投影仪等信息资源共享设备,开通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络,钦州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本建成。
  三、钦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非常落后,总量严重不足
  钦州市文化设施基础薄弱,起点偏低,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与国家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要求相比,与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要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目前全市公共文化机构不够健全,市里只有老旧的图书馆、群艺馆,没有青少年活动中心,没有文化宫、博物馆、科技馆、剧场等公共文化设施;钦南、钦北两个区尚未建文化馆、图书馆和区级影剧院。一些乡镇还未建综合文化站,一些行政村未建文化室,大多数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的公共文化设施依然贫乏,无法适应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要求,无法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二)公共文化设施管理水平不高,功能较弱
  公共文化设施“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较为严重。国家下达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经费,各县区文化部门非常积极争取,但建好公共文化场馆后,没人管理,即使有人管理,管理水平也不高,加上相关配套措施滞后,导致公共文化设施作用发挥不充分。一些乡镇的综合文化站由于站长不懂业务,综合文化站的作用根本无法正常发挥;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好后,只有卫生室、计生室正常开展工作,其他功能基本上闲置不用。
  (三)文化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近年来,虽然钦州市文化事业经费总量有所增加,但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并没有随着财力增长而增长,基层文化单位业务经费难以得到充分保障。虽然自治区下拨部分资金用于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建设,但是钦州市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投入仍然偏低,基层文化部门申请开展文化活动的经费,基本上得不到财政部门的批准,以国家给有免费开放经费为由不予批拨。
  (四)文艺人才特别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严重缺乏
  文化系统干部队伍人员年龄、专业结构不大合理,高级文化人才的引进及培养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等等。当前钦州市直属艺术单位现有艺术类专业技术人员180余人,他们在钦州市艺术事业建设中发挥着领头人的作用,但是与外地同类城市相比较,艺术领军人物还是很缺乏的。脍炙人口的《湾湾歌》、《中国梦》等唱红广西,传遍全国,但其词曲作者都不是钦州人。尽管近年来也出了一些新人,但充其量也是在广西区内有些影响,在全国还排不上位置,这与建设文化大市的战略是不相适应的。
  四、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问题的若干对策
  建立起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是要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文化权益问题,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因此,根据对钦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所存在问题的思考,我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探索和努力。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重要职责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现代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的核心职能之一。因此,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关键在政府行为的到位和责任的落实。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全局性、战略性的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任务一起部署、一起实施。要把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一项产业来规划和引导,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大力培育文化产业技术,积极开拓文化市场,积极鼓励各类经济成分尤其是民营经济参与文化资源的开发,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二)加大对文化队伍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力度
  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加强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和基层宣传文化阵地建设的需要,切实保证宣传文化经费投入逐年增长。要进一步加大县级和城乡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和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经费投入,将基层文化活动的经费纳入县级以上财政预算,确保活动经费年初划拨到位,真正解决基层宣传文化工作的后顾之忧,确保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顺利推进。
  (三)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长效机制
  在队伍方面,完善机构编制、学习培训、待遇保障等政策,吸引优秀文化人才服务基层。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形成专兼职结合的基层文化队伍。在立法方面,加快推进《公共图书馆法》、《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使用保障法》等立法步伐,争取早日形成比较健全的公共文化法律法规体系。
  (四)屏除“保姆”意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应全部依靠政府
  一提公共文化服务,在我国,很多人就会联想到“免费”两个字,仿佛公共文化就是由政府这个“保姆”全权负责喂养的孩子。如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达不到人们期待中的要求,那么便都是“保姆”的错,其他人、其他部门企业则是可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当然,由政府投资生产公共文化产品,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公民的文化权利,提升全体公民的文化素质,这固然是政府的职责之一,其基本支出也应该由财政负担。但公共文化服务作为一种面向全社会的常年文化服务工程,需求量非常巨大,只由政府作为“保姆”去买单,是远远不够的。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内涵和层次非常丰富,但绝不是免费的代名词,也不应该以免费作为标准和诉求。当我们感觉周围的公共文化服务还不能满足需求的时候,最重要的不应该只是呼吁政府来买单,而是要屏除“保姆”意识,应该在政府率先加大投入的同时,通过法律、体制、政策和舆论的规范和引导,倡导由政府、非营利机构、企业、社区与个人共同出力,让大家共同承担公共文化的责任。这样,公共文化服务的层次才会更加丰富多样,人民才能享受到更多的文化服务。由于他们自己也出了一份力,也才会更加珍惜公共文化的财富,文化设施的使用寿命也会大大延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70626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