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困境与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熊萍

  摘要:破解三峡库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困境,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对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分析三峡库区农业转移人口的现状,探析其市民化的困境,提出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若干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困境
  中图分类号:F323.6;F29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三峡工程建设时期,实施了“百万移民工程”。目前三峡库区大规模的移民外迁已经结束,湖北、重庆两地20多个区县近140万人搬迁,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的目标。三峡库区经济基础薄弱,生态环境保护导致发展受限,如何让三峡库区移民安稳致富、从农民转变为市民、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这是“后三峡时代”需要重点解决的难题。因此,破解三峡库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困境,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对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三峡库区农业转移人口现状
  (一)人口结构分析
  数据来源于重庆市统计局的“2013年重庆市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筛选区域范围包括三峡工程重庆库区的15个区县,即重庆市渝北区、巴南区、长寿区、江津区、涪陵区、万州区、云阳县、开县、巫山县、巫溪县、奉节县、忠县、丰都县、武隆县、石柱县。共调查51527户,总样本158184人。男性81096人,占51.3%,女性77088人,占48.7%。样本的平均年龄为38岁。
  从受教育程度来分析,除开未满7岁的儿童,95.7%的调查对象识字,4.3%不识字。具体来说,未上学的占4.7%,小学的占32.4%,初中的占39.8%,高中的占15%,大学专科的占5%,大学本科的占3%,研究生的占0.1%。总体来看,小学和初中文化所占比例较多,反映出三峡库区的受教育程度偏低。
  (二)人口转移现状
  1.户口迁移情况
  三峡库区的农业转移人口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户籍仍在农村,但已经从农村迁移到城镇工作生活或在农村与城镇之间流动的农业人口,另外一类则是户籍已在城镇,且已在城镇工作生活的一小部分城镇居民。调查对象中属于“农业户口”的占64.8%,“非农业户口”的占35%,“户口待定”的占0.2%(主要是小孩)。从户籍人口来看,城镇化率仅35%。
  在已登记户口的157852人中,没有离开户口登记地的占48.4%,不足一半。5%的人离开户口登记地不满半年,14.2%的离开半年至一年,16.8%的离开一年至三年,6.4%的离开三年至五年,9.1%的离开五年及以上。由此可以发现,三峡库区的人口流动性较大,有51.6%的人离开了户口登记地。上述人群离开户口登记地的最主要原因是务工经商(占48.4%),其次是拆迁或搬家(占13.9%),第三是随迁家属(占13.4%)。
  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三峡库区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离开户口登记地的原因有显著差异(卡方检验的sig=0.000)。农业户口(未转为城镇户口)的人群离开户口登记地的主要原因依次是务工经商、随迁家属。而非农业户口(城镇户口)离开的最主要原因是拆迁或搬家、务工经商。由此可见,移民受三峡工程搬迁的影响较大,由于在新户口登记地找工作困难、没有归属感,所以流动性较大。
  2.工作状况
  从工作性质来看,除开未满15岁的调查对象(下同),22.8%从事务农工作,6.2%从事务农兼非农工作,45.3%从事非农工作,25.7%未就业。这反映出三峡库区移民一方面就业率偏低,另一方面工作领域主要集中在非农工作。
  针对未就业的调查对象,90.8%未找过工作,就业意愿偏低。在最近三个月找过工作的人群中,寻找工作的主要方式依次是委托亲友找工作(40.3%)、其他(33.8%)。仅有7.8%是参加招聘会寻找工作,3.5%在职业介绍机构登记,2.9%浏览招聘广告。这表明三峡库区的失业者就业渠道主要是依靠亲缘关系寻找工作,反映出其社会资本不足。同时其利用就业服务机构的比例很低。
  针对目前有从事工作的调查对象,其工作所处的行业,59.2%集中在制造业,19.1%从事建筑业,从事第三产业的占15.94%。三峡库区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对库区移民的吸纳能力不足。
  3.社会保险
  调查对象中33.8%的人群未参加养老保险,24.8%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18.9%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13.40%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7.30%参加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1.80%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可以看出三峡库区居民参加养老保险的比例偏低。
  3.5%的人群未参加医疗保险,54%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1.2%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12.9%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7.7%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0.7%参加公费医疗。总体看来,三峡库区居民参加医疗保险的比例很高。
  不同工作性质的人群参加工伤保险的情况为:务农人群、务农兼非农工作、非农工作人群、未就业人群参加工伤保险的比例仅为1.5%、6.8%、24%、2.3%。平均参保率仅为12.2%。
  二、三峡库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困境分析
  2013年三峡库区的城镇化率为53.15%,低于重庆市平均水平58.34%。且从实际情况上看,目前三峡库区农业转移人口的城镇化是“不完整的城镇化”,还有许多因素阻碍着市民化的步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市民角色不清,角色转换困难
  三峡库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过程,实际上也是由农民角色转换为市民角色的过程。在这一角色转化的过程中,库区农业转移人口在进入城市后,对市民这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是非常清楚。并且由于农民角色和市民角色差异大,角色转换困难,极易出现种种不适应市民生活的现象。[1]   (二)职业技能不足,难以找到非农岗位
  由于三峡库区农业转移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大多是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职业技能缺乏,普遍不能达到城市劳动力就业市场的标准,找工作受到很多限制,只能从事苦累脏、收入低的工作。并且由于三峡库区受资源环境的制约,第二产业发展受限、第三产业发展比较滞后,非农就业岗位缺乏,移民在城镇就业更加困难。
  (三)移民市民化动力不足,难以融入城市生活
  三峡工程的库区移民搬迁是政府行为,属于被动移民。农民自身没有积极成为市民的愿望,对于城市生活他们并不觉得足够的向往。而且由于主观上不愿意适应,客观上也不太适应,因此他们在城市里仍然过着类似农村的生活。三峡库区移民在迁居到城镇生活,离开了原来的熟人圈,不习惯城市人的生活、工作和娱乐方式,又没有完全融入新的邻里关系,这些都使移民难以融入城市生活。
  (四)政府对软环境重视不足
  各级政府对三峡移民搬迁中的硬件设施改造落实到位,但是对移民的生产、生活和发展重视不够。首先,受三峡工程影响的企业没有及时恢复重建,经济可持续发展受到极大影响。其次,移民的就业和生活状况不容乐观,很多移民甚至没有基本的生活保障。第三,移民中青少年的教育未引起政府的足够重视,部分青少年辍学。第四,尽管政府对移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有所涉及,但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没有形成完整的培训体系。
  三、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对策建议
  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向市民转化,不仅仅只是身份与地域的表层转换,更重要的是职业与生活方式升级,实现观念提升与自我发展目标,达到实质市民化。三峡库区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中面临的困境,需要从多方面入手才能破解。
  第一,应深化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发挥集聚优势,促进现代农业科技的普及和推广。同时,农业转移人口获取一定期限的土地流转收益也可以作为其市民化的资本。第二,深化户籍制度的改革,完善相关领域的配套法律法规,确定户籍管理的功能定位。第三,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为农业转移人口创业就业提供指导和帮助,使其获得平等的就业机会、就业过程、劳动报酬等。第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农业转移人口的基本生活。第五,建立多种层次的城市住房供应体系,逐步改善农业转移人口的居住条件,推进整个家庭的市民化。[2]第六,提升农业转移人口的个人素质,促进其观念的转变,变被动移民为主动移民。鼓励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尽快培养移民对城镇生活的认同感,积极融入城市。建立和健全多层次的农业转移人口培训体系、完善培训市场制度、创新培训方式与培训内容,增强农业转移人口积累人力资本的经济能力。第七,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吸纳。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和住宿餐饮业、房地产业,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
  注:本论文受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市级经济学特色专业经费支持。
  参考文献:
  [1]张世友.三峡库区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的角色障碍及其调适策略[J].农村经
  济,2004(12).
  [2]程姝.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74636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