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的竞合关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新时代金融生态正在发生着历史性的变化。以“技术+数据”和“搜索+比价”为核心的互联网金融成为金融体系的“搅局者”。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并不是纯粹的竞争关系,两者之间有很好的弥合性。互动与融合已成为互联网金融时代的竞争新格局。商业银行充满挑战但更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关键词]泛金融时代;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机遇;挑战
  [DOI]1013939/jcnkizgsc201917049
  1引言
  2013年是中国“互联网金融元年”。互联网影响并改变了传统金融业态和格局。腾讯、百度、新浪、网易等互联网企业开始在金融领域跑马圈地,京东、苏宁和阿里巴巴等电商平台也不甘落后,依托搜索引擎、社交网络、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凭借渠道、流量、用户等独特优势,搭建起了自己的金融版图。以“技术+数据”和“搜索+比价”为核心的互联网金融成為商业银行体系的“搅局者”。中商产业研究院《2018—2023年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市场前景和投资机会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互联网互联网消费信贷交易规模超30万亿元,增长率为33%。预计2018年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信贷交易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达到408万亿元。互联网金融的高速发展让商业银行见识了互联网金融蕴藏的巨大潜力,也倒逼商业银行进行转型升级。
  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互联网金融实现了金融的全方位与“一站式”服务。互联网金融以重建者的姿态不断重塑金融新业态,成为金融体系的“搅局者”。传统金融体系中银行、证券、保险、期货等金融机构各司其职、分工明确,各自在各自的领域谋求利益。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使得不同金融领域的边界愈发模糊,建立“一站式”金融服务平台已成为大势所趋。“泛金融化”时代已经来临。互动与融合已成为互联网金融时代的竞争新格局,见图1。
  2互联网金融的“比较优势”(Strength)
  作为新的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追求极致用户体验、强调数据驱动运营,以建构“自金融”时代为己任[1],使金融业务参与度更高、透明度更强、协作性更好,使每一个参与者都有充分的权利和手段在信息相对对称中平等自由地获取金融产品和服务。与传统商业银行相比,互联网金融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良好客户服务体验
  与收商业银行不同,互联网金融不受物理网点、营业时间限制,扩大了服务口径。互联网金融活动可以突破时空局限,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多种方式为客户提供服务。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互联网金融为大众提供便捷、高效、自由的金融服务体验。
  22交易成本大幅下降
  相对于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不仅业务产品虚拟化、服务机构虚拟化、交易媒介虚拟化,在信息传递、指令执行、清算程序及市场价格上也更加透明。互联网金融交易的透明、高效、便捷使交易成本大幅下降。
  23运营平台更加智能
  商业银行信息主要依赖贷款申请人提供和调査人员的搜集。而互联网金融主要是通过社交网络、搜索引擎、电商平台等挖掘大数据,根据客户需求运用云计算技术进行产品服务、交易方式、用户体验创新,实现科学的资产定价和风险管理。例如,阿里金融利用阿里巴巴在C2C和B2C领域的市场份额压倒性优势,以淘宝、天猫、支付宝平台客户积累的信用数据及行为数据为基础,通过云计算技术为客户设计更加个性化的金融产品的同时,大大提高金融产品网络销售的风险控制管理水平。[2]
  3互联网金融“成长的烦恼”(Weakness)
  互联网金融改变了商业银行的支付清算模式、风险管理模式、客户服务模式、资产定价模式以及资源配置模式,改变了人们的支付习惯、融资方式、理财渠道,在弥补商业银行不足、扩大金融业务范围、方便办理金融业务、提升金融业态效率等方面的优势和作用不可替代。但作为新兴事物,同商业银行资产总量庞大、客户资源丰富、风控体系完善相比,互联网金融也面临着“成长的烦恼”。[3]
  31资产规模小,经营风险高
  互联网金融“草根金融”色彩浓厚,从信贷规模、负债规模等都无法与商业银行同日而语。商业银行可运用众多融资方式,而互联网金融除通过高收益金融产品外其他融资渠道较少,缺乏商业银行中隐形的政府信用做担保和可靠的资本金补充渠道,缺乏长期数据积累抵御风险与偿付能力较弱,面临较大的流动性风险和较高的信用风险。
  32信息披露不充分,资本杠杆倍数高
  作为国际主流的银行业监管框架,新巴塞尔协议的三大支柱——最低资本要求、外部监管与市场约束对互联网金融监管明显缺位,类似商业银行的存贷比、资本充足率、存款准备金率、拨备覆盖率、不良率等指标披露不充分。互联网金融普遍存在资本充足率低,资本杠杆倍数高的问题,导致互联网金融“野蛮生长”。互联网金融的成长性与盈利性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
  33脱离实体经济,存在信息安全隐患
  互联网金融资金大多投向虚拟经济领域,与实体经济渐行渐远,投机风险不断集聚。基于云计算的数据挖掘和数据重构使得互联网金融也面临着可能的技术安全风险和信息泄露隐患等。
  4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Threat)
  随着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飞速发展,以“海量交易、小微金额”为特征的互联网金融在支付、结算、融资和服务等方面对商业银行带来了正经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Threat)。 [4]
  41“金融脱媒”成为可能
  “脱媒”一般是指交易活动不依赖中间人而直接在供需双方间进行,“金融脱媒”(Financial Disintermediation)又称“金融非中介化”,是指在金融管制的情况下,资金供给绕开商业银行体系,直接输送给需求方和融资者,完成资金的体外循环。互联网金融时代使 “金融脱媒”成为大势所趋。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的“中介地位”和“信息优势”受到严峻挑战,盈利增长放缓趋势加速显现。商业银行的金融媒介作用被弱化。   42经营边界日益模糊
  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互联网金融实现了金融的全方位与“一站式”服务。互联网金融以重建者的姿态不断重塑金融新业态,成为商业银行体系的“搅局者”。传统金融体系中银行、证券、保险、期货等金融机构各司其职、分工明确,各自在各自的领域谋求利益。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使得不同金融领域的边界愈发模糊,建立“一站式”金融服务平台已成为大势所趋。“泛金融化”时代商业银行已无法再安于现状。
  43金融替代效应显现
  随着电子商务交易规模日益壮大,互联网金融不断蚕食商业银行信用创造和融资服务等核心业务,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的业务交叉渗透,商業银行业务面临着被边缘化的风险。过去商业银行在政策红利、资金成本、信用成本和作业成本等绝对优势明显。借助信息技术和运营平台,互联网金融以近乎零成本的信息获取方式逐步占据了信用成本和作业成本的主动,仅凭第三方支付资金沉淀就可转化为资金成本优势。[5]
  5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的发展机遇(Opportunity)
  互联网金融来势凶猛,势必一定程度上对商业银行形成冲击。但商业银行资本雄厚、特许经营、风控体系完善、客户资源丰富、物理网点广泛,在在政策红利、风险管理和客户资源等方面优势明显。无论是第三方支付、网络融资还是网络理财都是在传统金融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从本质上,互联网金融的核心仍然是金融,互联网仅仅是一种“工具”,可以使金融产品服务更加平民化、多样化、个性化、智能化和便捷化的工具。[6]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并不是纯粹的竞争关系,两者之间有很好的弥合性。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51有助于转变发展模式
  互联网金融“平台化+智能化”的发展模式实现了“产品+客户”驱动到“客户+数据”驱动的跨越。平台是互联网精神的体现,在最大限度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让各利益相关者体验到开放、平等、协作、普惠、分享的喜悦。网络支付之所以能够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应归功于它依附的电商平台的蓬勃发展。从阿里巴巴(B2B平台)到淘宝网(C2C平台),到支付宝(线上支付平台),到天猫(B2C平台),到阿里小贷(互联网金融平台),马云成为“平台搭平台”商业模式的成功案例。商业银行应发掘客户数据中的商业价值,实现从传统的融资中介、支付中介向信息服务中介转变。
  52有助于提升服务能力
  互联网金融促进了商业银行支付的全渠道化、智能化,结算业务更为高效、统一,使得商业银行能以低成本提供新的信贷产品和服务,提高信贷服务效率。商业银行融合互联网技术构建网络融资平台不仅简化了客户业务流程,满足了客户足不出户享受融资服务的要求,提升了客户体验,而且可以多渠道、多途径收集并验证客户信息,防范化解由于客户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信用风险,大幅降低运营成本,进一步提升商业银行经营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在互联网金融浪潮的冲击下,商业银行应借鉴互联网金融的成功经验,实施“大数据”金融战略,建设“信息化银行”。
  53有助于提高经营效益
  互联网金融实现了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在线控制和高度融合,使得商业银行贷款安全性和效率大大提高。云计算和大数据使得商业银行对客户金融交易信息、行为偏好分析变为现实,提高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移动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为商业银行实现普惠金融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商业银行可以利用互联网最大限度满足弱势群体的金融需求,收获“长尾效应”。[6]
  参考文献:
  [1]贺晨,孙杰国家开发银行进入关键转型期之后的改革战略[J].财经科学,2010 (7):1-8.
  [2]巴曙松,湛鹏互动与融合:互联网金融时代的竞争新格局[J].中国农村金融,2013 (24):15-17
  [3]孙杰,贺晨大数据时代的互联网金融创新及传统银行转型[J].财经科学,2015 (1):11-16
  [4]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 (2):11-22.
  [5]梁璋,沈凡国有商业银行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模式带来的挑战[J]新金融,2013 (7):47-51.
  [6]许创强冲击与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下中小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4:7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6969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