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甘肃省金融发展与对外贸易的关系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基于1995-2017年甘肃省金融发展和对外贸易相关数据,运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分析对两者关系进行梳理,针对实证结果提出加强征信体系的建设,完善金融人才培养机制,发挥政府统筹协调机制优化金融体系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金融发展;对外贸易;格兰杰检验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9)01-0043-02
  一、问题提出及综述
  甘肃省由于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的限制发展一直受到制约,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甘肃作为重要的节点省份通过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来带动经济增长不失为择优之选。金融与对外贸易间是相互伴生不可分割的,没有金融的支持对外贸易难以实现跨越式发展,而对外贸易本身的发展也会促进投融资、期货等金融活动的壮大。基于这个背景来分析金融发展与对外贸易的相互关系,希望得出的结论能够为甘肃省对外贸易及金融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建议。
  金融体系的有效运行能够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分散风险,减少信息不对称。从资源配置角度对二者的研究有Beeker和Greenberg(2016)的实证研究发现金融发展有利于企业优化资源配置降低出口企业的固定成本进而影响各国的出口绩效。对外贸易的牵涉面广、手续繁杂,商务部数据显示中国外贸企业国际业务的坏帐率高达5%-10%,而美国企业出口业务的坏账率为0.25%-0.5%,这些风险都可通过特定金融工具的运用来化解。梁莉(2005)对我国1993-2004年贸易开放度和金融发展的时间序列数据实证分析得出,贸易开放度是金融发展的格兰杰原因,反之则不成立,说明我国金融市场并没有提供很好的避险功能,金融市场的功能还不完善,对外贸易风险不能通过金融市场进行合理的规避。冯叶月(2009)利用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经验数据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并建立了VEC模型,结果表明金融发展与对外贸易指标存在均衡关系,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发现,金融发展规模可有力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二、实证检验
  (一)指标选取
  金融发展的判断不仅要看金融总量是否增长,还要从金融效率和结构方面来进一步判断金融发展程度。本文用金融化比重来反映我国金融发展规模,即金融规模(FIR=金融资产/GDP)。其中金融资产分为M2、债券和股票市值、保险收入四大类,对流量指标取年末年初的算术平均值。效率指标是指把储蓄转化为贷款投入经济发展中的效率,即金融效率(SLR=贷款总额/存款总额)。选取贸易开放度作为反映对外贸易的指标,通常来说对外贸易开放度越高,则地区经济发展对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也就越大,对外贸易在该地区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也越重要,即贸易开放度(OPEN=全省进出口总额/同时期的地区生产总值)。
  (二)实证分析
  本文实证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甘肃省统计局网站以及《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对相关指标对数化处理以消除时间序列异方差现象,即LOPE=LN(OPEN),LFIR=LN(FIR),LSLR=LN(SLR)。
  在进行协整检验前首先用ADF法对变量平稳性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各序列经一阶差分后在1%的水平上平稳。依据AIC、SC信息准则确定最佳的滞后阶数后,通过Johansen对序列进行协整检验,结果如下。
  从上图可以看出,在5%的置信水平下,拒绝了没有协整关系原假设,说明OPEN、FIR、SIR三个变量之间至少存在一个协整关系。但是它们是否能构成因果关系,还需要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
  表1结果显示,DLO 是DLF的格兰杰原因,DLF不是DLO的格兰杰原因。在10%的置信水平上,DLS 是DLO的格兰杰原因,反之不成立。
  综上实证结果,甘肃省金融发展与对外贸易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金融效率对对外贸易持续发展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对外贸易对金融规模也有反作用。一是对外贸易与金融规模的协整系数说明两者之间呈现正相关,即从长期看,甘肃省金融规模的扩大能促进其对外贸易发展,但促进作用较弱;二是金融效率与对外贸易之间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金融效率与对外贸易两者之间呈现负相关。分析原因主要为一是甘肃省对外贸易发展薄弱,对外贸易的主力军多为民营中小企业,虽然银行融资渠道及金融效率不断拓宽和提升,但却更倾向于大规模企业,中小企业融资依然较难;二是金融效率提升虽有利于企业获得运营资本,但出口价值增速缓慢不能形成显著优势;三是受资源禀赋限制,甘肃省金融发展滞后,金融效率转换有限,未能充分发挥其金融市场服务职能。
  三、政策建议
  甘肃省金融发展与对外贸易两者之间形成协调共进的局面还需要长期的努力与改革。持续健康的金融发展是实体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而实体经济发展能够为金融发展提供土壤和动力,建议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来促进甘肃省金融与对外贸易的协同发展。
  (一)加强征信体系的建设,完善金融人才培养机制
  以人民银行为主导,联合工商、税务、银行等部门完善征信体系的建立,建立企业信用动态评估机制,设立政府担保公司和风险补偿基金,加强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放贷意愿。开展多层次金融人才培养培训,建立金融人才培养合作平台,在甘肃省内遴选1—2个金融学科实力强、教学水平高的高等学校,建设“甘肃金融人才培训基地”。鼓励高等学校与国内外金融机构合作,共建金融研究院、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加大紧缺金融人才开发力度,通过政策、服务战略助力金融人才开发,尤其是定向培养外汇、境外投融资、离岸金融、数据分析、风险控制等金融人才;综合运用财税、金融、政府补贴等政策措施,完善金融人才引进政策,大力引进金融人才,充实金融力量。
  (二)發挥政府统筹协调作用,培育优质企业资源
  针对甘肃省对外贸易发展欠佳的现状,需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优化政策性融资平台为外贸企业提供培育温床,支持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开展相关业务,制定相关税收、补贴优惠政策,将闲置储蓄资金转化为企业发展资本,从根源上激活省内中小外贸企业。也可以考虑设置外贸专项基金,以“一带一路”建设为抓手,打造特色品牌经济产业,增强外贸企业起步阶段实力及成长能力,形成市场竞争力。另外政府应大力完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完善的基建投资机制,吸引劳动力和资本要素向省内流动,为经济和金融发展储蓄能量。
  (三)优化金融体系构建,拓宽融资渠道
  加快发展非国有中小金融机构,发挥区域支持优势。非国有中小金融机构一般都是地区性金融机构,对地方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情况掌握透彻,可以更好地对当地企业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有效监管,能有效解决地方中小企业尤其是外贸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因此,在发挥国有四大行固有优势基础上,解决区域金融机构融资难题,降低融资担保门槛,加快地区非国有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步伐,完善甘肃省金融体系构成。拓宽融资渠道,深层次创新金融产品。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投融资服务体系,发挥扶持中小企业,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借鉴发达城市金融发展新模式,如银行与保险联手创新的“保险+信贷”普惠新样本为中小企业发展筑起金融后盾。在“认股权+贷款”“直投+贷款”“保险+服务”等多方面探索普惠新产品,形成外贸、金融联动投融资新体系,打造股权投资、债券融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 Becker,Bo and Greenberg.G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M].University of Chicago, 2016.
  [2] 梁 莉.我国贸易开放度与金融发展关系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5(7):143-149.
  [3] 冯叶月.我国的金融发展与对外贸易——基于1978-2007年数据的实证研究[J].现代经济,2009(8).
  [4] 王 毅.用金融存量指标对中国金融深化进程的衡量[J].金融研究,2002(1):82-92.
  [责任编辑:金永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8830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