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辽宁沿海经济带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提要] 大力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打造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体系,是推动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转型与发展的关键路径。但是,辽宁沿海经济带产学研协同创新还面临着政策体系不完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合作层次不高、合作深度不够、资金聚集力度不够、动力不足、基础薄弱等问题。为此,从加大政策支持、完善长效机制、引入社会资本、推动项目建设、构建产学研联盟、因地制宜开展工作、打造园区创新共同体等方面,提出促进辽宁沿海经济带产学研协同创新开展的建议。
   关键词:辽宁沿海经济带;产学研协同创新;对策建议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产学研协同创新驱动辽宁沿海经济带转型升级研究”(编号:L16AGL001);辽宁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辽宁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协同创新机制研究”(编号:L16AJY001)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收錄日期:2019年3月5日
   自2009年7月1日国务院批准《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以来,辽宁沿海经济带作为国家战略已经走过近10年时间。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战略为辽宁转身向海提供了战略支持,开辟了战略升级的基础与条件。2014年以来,辽宁沿海经济带经济下行压力十分明显,传统支柱产业面临极大的发展瓶颈。2015年,辽宁省GDP实际增长率仅为3%,位列全国最后一位,辽宁经济已近乎“硬着陆”。“东北”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研究认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是辽宁沿海经济带乃至辽宁省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只有充分调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各方的创新积极性,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打造协同创新生态体系,才能释放创新活力,促进高级产业良性发展,并最终推动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经济发展。
   一、辽宁沿海经济带产学研协同创新现实情况
   (一)各市地区生产总值对比情况。地区生产总值为创新开展提供了经济基础,同时也能够表现创新产出情况。大连市作为辽宁沿海经济带的龙头,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达7,655.58亿元,居全省首位;营口市以1,546.08亿元居辽宁沿海经济带第二位,全省第四位,但其地区生产总值仅为大连市的1/5;锦州市以1,364.00亿元居辽宁沿海经济带第三位,全省第五位;盘锦市以1,304.22亿元居辽宁沿海经济带第四位,全省第六位;丹东市以1,023.23亿元居辽宁沿海经济带第五位,全省第九位;葫芦岛市以721.55亿元居辽宁沿海经济带第六位,全省倒数第二位,其地区生产总值仅为大连市的1/10。
   (二)各市创新产出对比情况。专利申请数能够有效地衡量一个地区的创新产出情况。大连市以5,329件专利申请数居辽宁沿海经济带首位,全省第二位;锦州市以1,114件专利申请数居辽宁沿海经济带第二位,全省第四位;盘锦市以891件专利申请数居辽宁沿海经济带第三位,全省第六位;营口市以810件专利申请数居辽宁沿海经济带第四位,全省第六位;葫芦岛市以607件专利申请数居辽宁沿海经济带第五位,全省九位;丹东市以474件专利申请数居辽宁沿海经济带末位,全省第十一位,其专利申请数仅为大连市的1/10。
   (三)各市高校对比情况。作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关键主体之一,高校对于产学协同创新的顺利开展并取得成效至关重要。大连市以拥有30所高校位居辽宁沿海经带首位,全省第二位;锦州市以拥有9所高校位居辽宁沿海经带第二位,全省第三位;营口市和丹东市分别拥有3所高校,并列辽宁沿海经带第三位,全省第六位;葫芦岛市和盘锦市分别拥有2所高校,并列辽宁沿海经济带第五位,全省第十位,但他们拥有的高校数仅为大连市的1/15。
   (四)各市政府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支持对比情况。鉴于创新的高风险性,政府的资金支持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关于科学技术支出情况,大连市以430,258万元的科学技术支出居辽宁沿海经济带首位,辽宁省首位;锦州市以25,753万元的科学技术支出居辽宁沿海经济带第二位,辽宁省第七位,仅为大连市的1/20;葫芦岛市以22,894万元的科学技术支出居辽宁沿海经济带第三位,辽宁省第八位;盘锦市以19,896万元的科学技术支出居辽宁沿海经济带第四位,辽宁省第十位;丹东市以15,674万元的科学技术支出居辽宁沿海经济带第五位,辽宁省第十二位;营口市以10,696万元的科学技术支出居辽宁沿海经济带末位,辽宁省倒数第二位。另一方面关于科学技术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比例情况,大连市以4.35%的科学技术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比例高居辽宁沿海经济带首位,全省首位;葫芦岛市以1.37%的科学技术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比例位居辽宁沿海经济带第二位,全省第五位;锦州市以1.13%的科学技术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比例位居辽宁沿海经济带第三位,全省第九位;盘锦市以0.97%的科学技术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比例位居辽宁沿海经济带第四位,全省第十位;丹东市以0.76%的科学技术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比例位居辽宁沿海经济带第五位,全省并列第十一位;营口市0.49%的科学技术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比例位居辽宁沿海经济带末位,全省倒数第二位,仅为大连市的1/10。
   二、辽宁沿海经济带产学研协同创新面临的问题
   (一)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政策体系不完善。一方面政策环境不完善。与产学研合作相关的税收政策、投融资政策及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等都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另一方面政策导向有偏差。个别地方仍将主要注意力集中于招商引资、铺新摊子,而忽视了通过产学研合作达到对项目、技术与人才的吸引等方面的关注与投入。
   (二)深化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第一,产学研合作各方责任与利益分配不清晰,新型合作模式的科学运行机制还未建立;第二,相关激励机制不到位,优惠政策名不副实,产学研合作各方合作没有必须合作创新的动力;第三,成果转化机制不完善,孵化器建设滞后,各类成果转化平台与基地数量甚少、规模过小;第四,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风险共担机制的缺位使得产学研合作各方对创新望而却步。    (三)产学研合作的层次不高。大部分产学研合作仍以传统的技术转让和委托开发等形式为主,而对一些高层次的合作方式,如共建研发机构或技术联盟、共建科技工贸一体化等实体合作还十分欠缺。
   (四)产学研合作的深度不够。大多数产学研合作仍停留在表层上,即企业出资金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出技术和人力相结合的方式。并且,企业的短视现象突出,更加关注一些短平快的项目,对试管行业发展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则兴趣不高。
   (五)支持产学研合作的资金聚集力度不够,社会资本参与度不高。产学研合作投入经费总额有限,全社会科技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仍偏低,存在“量少面广”的问题,且经费来源单一,过度依靠政府投入。尽管在创新的鼓励支持力度方面得到了不断地提高,但关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扶持基金与优惠政策仍十分欠缺,导致企业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积极性受挫。
   (六)产学研合作的动力不够,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链条不顺畅。一方面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的本职工作在于追求科研成果的理论新颖,比较重视个人荣誉,往往忽视创新的实用性。并且,现行的职称评定标准多以论文和纵向项目为标杆,对技术成果转化的重视程度并不高。因此,导致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面向市场与实际应用的动力严重不足;另一方面企业更加关注创新能否取得市场利润,更加关注创新成果的实用性,且更加关注创新成果在短期内就能带来收益,规避长期创新投资的过大风险。
   (七)产学研合作创新基础薄弱。一是科技基础依然薄弱。大部分创新主体(企业)的创新能力不强;科研结构整体数量在不断增多,但是具有一定规模及研发能力的科研机构数量不多,大多科研机构正处于培育期,整体上的研发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发明专利占授权专利的比重不高,科技服务业发展滞后。二是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偏小。高新技术产业尚未达到规模经济,仍未形成区域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三是有利于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不够宽松,人才流失比较严重。
   三、推动辽宁沿海经济带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对策
   (一)完善支持体系,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逐步完善税收政策、投融资政策及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等政策法规体系;设立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产学研合作公共服务平台等协同创新载体建设;协调落实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积极争取科技成果转化等重大专项;有效衔接学研机构与企业关于创新的评价机制,加强学研机构科研的社会导向,推动高校与科研院所将关注重点转变为“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上来。
   (二)完善长效合作机制,搭建完整服务链。第一,明确产学研协同创新各主体的责任、利益与风险分配,从根本上赋予各方进行协同创新的动力;第二,充分发挥政府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引导作用,构建完善产学研协调小组工作机制,协调产学研协同创新各利益主体间的相互沟通与配合,并充分发挥相关行业协会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关键桥梁作用;第三,完善成果转化机制,大力推进孵化器建设,并开展技术平台特别是共性技术平台的建设;第四,推进有助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引入行业导师进入高校与高校科研人员入驻企业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对人才的双向培养;第五,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信息沟通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为企业发布技术需求、高校與科研院所科研成果推介、校企间信息沟通与交流做好服务,大力推进“互联网+产学研合作”。
   (三)引入社会资本,构建多元化的投入体系和风险投资机制。积极探索产学研协同创新资本支持的新模式,构建以企业自有资金、银行贷款、保险、风险投资等其他社会资本相融合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体系,解决产学研协同创新在中试环节遇到的资金瓶颈问题。同时,加快发展风险投资体系,探索产学研协同创新风险投资基金的管理方式与运作模式,探索投资操作制度和优惠制度,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成果的市场推广。
   (四)大力推进产学研项目建设,积极推动项目实施。一方面做好项目策划。充分发挥技术创新专家库与相关行业协会的智库引领,依托重点骨干企业,促进产业共性技术与关键技术的协同研发;另一方面积极推动项目实施。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政府积极协调,为企业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的实施提供便利条件,切实解决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推动产学研项目的有效实施与顺利转化。
   (五)推进产业战略合作,构建产学研联盟。积极推动企业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开展更为高级的良性战略合作。加快构建“共同投入、联合开发、相互信任、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长效合作机制;探索建立产业联盟、行业技术研究院等多种产学研合作模式,推动创新模式加快由双向对接向多向合作转变,由短期零散式向战略联盟式转变,整合产业技术创新资源,突破关键技术与重点技术的协同攻关。
   (六)形成特色合作体系,因地制宜开展合作。辽宁沿海经济带6市的资源禀赋并不相同,尤其在科技平台、企业创新能力和高校资源方面均有较大差异。各市应该根据资源禀赋的不同,探索适合于本市产学研协同创新开展的新模式。尝试与探索联合技术攻关、共创高技术产业园区、联合人才培养、校企联盟等多种特色合作体系。
   (七)推动产业园区协同发展,打造园区创新共同体。机制上,大力推广“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化运作、多元化投入”模式。政府引导园区根据资源禀赋的不同,按照更高层级的功能定位,实现差异化发展,鼓励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和品牌园区,避免同质化发展和恶性竞争,合理布局产业园区。模式上,可以通过项目协同、园区协同和创新协同加以实施。一是项目协同模式,根据各市的资源禀赋及产业链合理布局,实现园区间产业转移及产业互补,促进产业升级更新;二是园区协同,促进成熟园区与新兴园区间优势互补,将新兴园区的成本与空间优势与成熟园区的产业聚集实力及招商运营经验有机结合;三是创新协同,搭建合作平台,营造公共技术中心和创新孵化中心,整合成功园区特别是国家级创新示范区在创新方面的优质资源,促进园区间产业对接。
  主要参考文献:
  [1]何郁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J].科学学研究,2012(2).
  [2]魏闽红.京津冀产业园规划协同策略[J].中国高新区,2014(11).
  [3]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研究院.2015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7848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