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效应评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大气污染、石油资源紧缺的问题,国家发布的《“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将新能源汽车产业纳入重点发展项目。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和现状进行回顾,以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龙头企业比亚迪汽车为例,分析比亚迪近五年的财政补贴收入和研发支出费用,得出政府的财政补贴对企业研发有着较强的推动作用的结论,为政府日后着眼开展新能源技术创新提供有效的参考方向。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政策补贴;效应评估;比亚迪
  中图分类号:F426.4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09-0149-05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我国汽车领域的改革创新。2018年6月国务院发布《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着重强调对环境污染的整治,大力发展绿色出行的系能源电动车。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原因有三点:一是新能源汽车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和实现“弯道超车”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二是由于燃油汽车高强度的尾气排放从而引起的一系列环境污染,如全球变暖、重度雾霾、沙尘暴等自然灾害;三是石油资源严重紧缺,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临海岛屿下蕴藏着大量矿产石油资源,但是人口数量庞大,汽车产业的销售量也是逐年递增,导致供不应求。发展新能源汽车成为缓解石油资源短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实现汽车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尽管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相比发达国家起步晚,但是就近几年的技术水平和销售量而言,前景将一片大好。
  由图1可见,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市场规模从起初的8 000辆到如今的983 000辆,在这近七年中,随着我国人均GDP的高速增长,人们对商品的需求也不再只停留于数量。在竞争激烈的汽车市场中,除了品牌外观外,汽车的理念和驾驶体验显得更为关键。对于消费者而言,购买新能源车可以有效地缓解环境污染的压力,在石油资源匮乏、石油价格上涨的大环境下减轻交通成本,也可以感受到不同于燃料汽车的全新驾驶体验。基于现有的发展趋势,预计2019年可以达到1 115 000辆的庞大规模。
  此外,新能源汽车在汽车领域的广泛普及离不开政府补贴政策的大力支持。通过介绍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变化,了解到行业发展现状,并以龙头企业比亚迪为例,探究出新能源补贴政策与企业效应的关系,提出对补贴政策完善的建议,对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和现状
  1.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介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获得飞速发展,与政府补贴的杠杆作用密不可分。2012年,政府刚出台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大力提倡购买新能源汽车,按照车型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补贴规则:节能乘用车和非插入式混合動力车补贴3 000元;插入式混合动力车补贴4 000~50 000元;纯电动车补贴60 000元。2013年初步下调补贴比率5%,2014年初步下调补贴比率10%,纯电动乘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都采用电用行驶里程为标准进行补贴。2017年大幅度调整补贴政策,进一步完善补贴规则:从整车能耗要求、续航里程要求、动力电池标准要求,同时严格规定了电动乘用车的要求,避免滥竽充数的骗补现象,这也是新能源电动车补贴制度上的一次大改革。
  2.新能源补贴政策的现状。对于新能源汽车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政府这双“无形的手”似乎掌控全局。为了扶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崛起,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的补贴政策,并在近几年不断更新完善,达到公平自愿有序的市场交易。政府的扶持政策主要是财政与税收这两个关键点。对于有关企业,政府给予大额的财政补贴用于技术研发从而减少企业的投资风险,加大研发生产力度,推进产业技术发展。除了财政补贴外,还有针对消费者和企业单位的不同税收优惠,在消费者在购买汽车时,可以享受免除车辆购置税。此外,新能源汽车中的电动车还可额外享有免除消费税的优惠。同时对新能源汽车制造厂商,如果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可以按15%税率计缴企业所得税,并允许按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
  从图2中的数据可知,2017年较2014年翻了大约7.7倍,可见国家对于新能源技术发展的高度重视。2012—2015年,国家出台的新能源补贴政策规定续航里程数达到150公里可以申请补贴优惠,地方政府采取“1+1”的补贴优惠。当然这对于标准的新能源汽车来讲是合理的,但是如果产商想要从中牟利,可以成本低廉的汽车进行改装,安装续航里程正好达到150公里新能源电板,再将这改头换面的“仿新能源车”以高价卖出,从中不仅可以赚到售价与成本价的差额,还可以骗取政府补助。此后,大量的“骗补”行为使得政府无奈抬高了补贴门槛,这也是图2中2014—2016年补贴净额没有出现巨大差异的原因。如果汽车企业一味追求自己的私有利润,而没有将补贴资金运用到新能源技术研发上,将导致政府补贴政策无法更好地推进。
  二、新能源补贴政策效应评估——比亚迪汽车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IT、汽车及新能源三大产业群为一体的高新技术民营企业,蝉联三年新能源汽车销售冠军,成为新能源汽车的“领头羊”及后起之秀。不过该企业不满足于此,提出“542战略”,规定新能源汽车全新的性能、安全、油耗标准,掌握新能源汽车技术最重要的动力电池核心技术,拥有可以将新能源汽车广泛普及的商业化技术和条件。在比亚迪今年280.26亿元的总收入中,新能源汽车营收达181.73亿元,占比亚迪总营收的比例为34.84%,是比亚迪收入和利润的重要来源。比亚迪还致力于“三大梦想”计划,目标用自主研发的新能源汽车解决石油问题带来的全球环境污染和经济停滞,希望用科技创造美好生活。
  从比亚迪公司政府补贴趋势图和企业研发支出趋势图综合分析企业绩效。从图4趋势可以看出,2012—2014年和2016—2017年有两个涨幅,且后者的程度比前者大。结合图5企业研发支出分析,2012年是国家第一次出台关于新能源补贴政策,也是作为比亚迪公司和戴姆勒公司合作宣布跻身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第一年。由于比亚迪是当时少有的能掌握新能源汽车技术的企业之一,国家为了鼓励这一新兴行业的发展,初出台的政策对新能源车型门槛低,使得比亚迪公司享受的补贴达到了5亿多的起始水平。   2012—2013年,比亚迪企业的政府补贴金额达到6.7亿的规模,补贴政策较上一年基本没有变动,享受到较前一年上涨20%的补贴优惠。相对政府补贴的涨幅而言,研发支出的上涨程度没有那么显著,仅增加了11%。在这一年,比亚迪自主研发的第一代新能源汽车秦系列上市,秦系列车型也配备了企业自主研发的1.5T+DCT的动力组合发动机和第二代DM混合动力技术。除此之外,还自主设计出像智能手表钥匙、遥控驾驶技术等创新产品。
  2013—2014年,企业补贴金额上升至8亿的水平,较2013年涨幅达到18%,涨幅有所下跌,补贴修正政策出台,宣布在前一年的标准下整体下降5%的补贴比率。相对来看,补贴的削减并没有阻止技术研发,企业研发支出的费用高涨45%,是至2014年为止涨幅最显著的阶段。原因在于,比亚迪发布“542”产品战略,在加速度、电四驱系统和油耗这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也是比亚迪领军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第一步,大量研发资金投入使得产品性能得到颠覆性改变,逐步实现“弯道超车”的发展目标。但比亚迪生产的双模车(电动机+燃油发动机)不受补贴政策调整的约束,进而企业政府补贴没有呈现下降的趋势反而上涨。
  2014—2015年,企业得到了5.8亿的补助资金,呈现大幅下跌的态势,比上一年下跌了38%,这是至2015年以来首个补贴金额下降的阶段。由于政府再次降低补贴标准比率,较2013年直降10%,退坡严重。再看研发支出,受到补贴下降的直接影响,研发费用也仅上涨了7%,还未到平均上涨水平。企业没有着力于新技术研发工作,而是整顿企业,着眼未来发展前景,发布了新能源“7+4”的战略布局,目标将新能源汽车技术运用于全市场,“7+4”战略中的“7”代表七大常规领域,即城市公交、出租车、道路客运、城市商品物流、城市建筑物流、环卫车、私家车;“4”代表四大特殊领域,即仓储、矿山、机场、港口,这也使得比亚迪企业主导新能源汽车行业变成了现实。新战略的实施表明电动化时代的真正到来,比亚迪首次开始研发纯电动乘用车、客车等。此外,比亚迪企业遭受“骗补”风波,此事件严重打击了汽车销量,大幅下滑,这也是企业补贴金额下滑的原因之一。
  2015—2016年,补贴金额到达7.1亿,尽管还与2014年有近8 000万元的差距,但是值得庆幸的是,比亚迪转危为安,从下降的趋势转为上升态势,达到22%的涨幅比例。此外,研发支出出现最高涨幅,高达58%,远远高于政府补贴的涨幅,表明比亚迪崛起的决心,已不再是依附于补贴成长的新兴企业,而是为了向更多人证明企业实力,发展中国制造的理想。巨额的投入使得比亚迪汽车发生前所未有的突破。在追求汽车性能进步的同时,又着眼于汽车外觀的美化,先是联合全球顶尖设计学院ACCD共同探索新能源汽车的造型理念,后又邀请前奥迪集团设计师沃尔夫冈·艾格加盟品牌汽车设计。在同年荣登《2016胡润品牌榜》,成为家喻户晓的新能源汽车龙头品牌。比亚迪的首款纯电动汽车宋SUV车型上市,另一方面,比亚迪大量资金继续推动公交电动化的发展,形成了比亚迪在全国六大洲的公交电动化格局,最引人注目的是比亚迪研发的电动轨交“云轨”正式在深圳通车,标志着比亚迪在新能源领域的不断探索的企业思想。
  2016—2017年,补贴金额首次突破10亿,达到12.7亿的规模,占据了近30%的补贴总支出,涨幅也到了79%。补贴新标准出台,以动力电池为补贴核心,以电池的生产成本和技术进步水平为核算依据,提高补贴门槛。为了应对新政策的调整,企业以37.4亿的研发投入于动力电池的深入研发工作。作为电池研发起价的开创性企业,比亚迪掌握比其他新能源汽车企业更优越的电池技术基础,研发出不同于市面上三元锂电池的磷酸铁锂和磷酸锰铁锂,俗称的铁电池,并在青海开发盐湖锂资源,供给企业锂资源的需求,降低了外购成本,再伴随着“542”战略的深入推进,将企业所生产的全部车型都配备此技术,进而满足国家补贴中对技术的高门槛,大规模享受了政府带来的补贴优惠,这也是图中倾斜角最大的一次曲线区域。
  通过对2012—2017年的政府补贴金额和研发支出的分析,可以看出当补贴金额上升的时候,企业研发支出也相应上升;反之,当补贴金额下跌的时候,企业研发支出则基本保持着原有的水平。笔者认为,政府补贴对企业研发有着很强的推动作用,企业研发也对政府补贴具有一定的依赖性。但这并不是绝对的,毕竟研发支出是企业的自主行为,不能有单因素决定,当比亚迪公司达到一定的发展规模时,它不再局限于依赖补贴带来的优惠,而是目光长远地看到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的市场前景。过度依赖只会因补贴政策的退坡而导致企业的停滞不前,汰劣留强,最终被市场淘汰。
  结语
  政府对于新能源汽车补贴应落实在具体项目之上,面对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政府更应加大力支持新能源技术领域的研发工作,将补贴资金落在实处,并发挥总指挥的作用。其次,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也应得到普及,充电桩的问题还是十分显著,即使近两年也得到初步改进,但是“充电难”仍是消费者间的敏感话题。目前,在大多数公用停车场和部分新开发的小区都设置充电桩,但是仍存在以下三点问题:一是充电桩数量少,无法满足车辆行驶在马路上遭遇电量不足无法行驶的问题;二是大量公用充电桩车位遭燃油汽车随意停放,政府管理不严格;三是对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安装私有充电桩的规定没有得到普遍实行。最后,笔者认为,新能源汽车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一味依靠政府的财政补贴是无法长久的,通过经济效应维系的效果不如通过政府规章有说服力。政府应该开设管理新能源汽车产业专有部门,由各地方政府直接管辖领导,统一发放技术补助,统一管理。此外,政府应该带头关注系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回收工作,由于目前技术有限,锂电池的使用寿命大约在五年左右,以每部车在使用寿命内至少换两块锂电池计算,这也是一个庞大的数字。所以,以政府作为带头人统一回收,集合处理,才能较有效地缓解因回收不当而产生化学物质对土壤的危害。   参考文献:
  [1]  李武.新能源汽车种类及其关键技术探析[J].技术与市场,2018,(3).
  [2]  来向红.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政策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8,(20).
  [3]  朱耘.比亞迪“新王朝”未稳补贴退坡业绩承压[J].商学院,2017,(5).
  [4]  张岚,张芳芳.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财税补贴政策现状及其分析[J].时代金融,2017,(33).
  [5]  马建,刘晓东,陈轶嵩,汪贵平,赵轩,贺伊琳,许世维,张凯,张一西.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与技术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公路学报,2018,(8).
  [6]  朱龄.新一代比亚迪唐的“一大步”能否成为新能源汽车向前的“一小步”?[J].汽车纵横,2018,(7).
  Abstract: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s causes the air pollution and the petroleum shortage.The government publishes the policy called《The 13th five-year plan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development》 and weaves the new-energy automobile industry into key development projects.By reviewing the subsidy policy and the recent situation.What’s more,take the leading enterprise-BYD as an example,analyze its subsidy income an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expenditure from 2012 to 2017.It shows that the subsidy has a strong promotion to enterprise’s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And it also provides effective reference for government to boost the new-energy technical innovation.
  key words:new energy automobile;subsidy policy;effect assessment;BYD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8540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