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混合所有制改革下公司治理的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经过这四十年的历史变迁,特别是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混合所有制的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进展。一方面在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道路上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另一方面也凸显了许多问题,如国有经济在混合所有制中独占鳌头的现象依旧明显、民间资本难以融入等等。分析国有企业中联重科集团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成效,肯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积极作用,同时指出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最后预测混合所有制改革发展的前景,相信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将促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经营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09-0005-02
  引言
  混合所有制的概念最早是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继而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又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可见国家对此次改革的重视。根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发布的《国家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研究报告》,从国有企业投资角度看,国有企业的比例为53.89%(约20.03万户),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比重为46.11%(约1 714万户)。从国家出资额角度看,投资国有独资企业的比例为58.18%,投资总额高达22.96万元;混合所有制企业投资比例为41.82%,总投资1 650万元。而大多数的国企已经在资本层面实现混合,截至2017年底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及各级子公司中,混合所有制户数占比已达到69%,2013—2017年,民营资本通过各种方式投资参与中央企业混改,金额超过1.1万亿元,省级国有企业引入的非公资本也超过5 000亿元。从混合所有制改革所涉及的参与公司的数量、比例或贡献等方面来看,混合所有制改革步伐不断加快,效果显而易见。
  随着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虽然制度一直受到高度重视,但发展中出现一定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例如,国有经济在混合所有制中独占鳌头的形势依旧存在,民间资本参与混合所有制的积极性仍然不高,结果就导致资本的配置利用率低下等问题。所以,混合所有制改革下公司出现各类治理及自身发展阻碍问题,值得我们深切关注。
  一、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意义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属于不同财产所有者的经济形式。从宏观层面来看,混合所有制经济指的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非唯一性的所有权结构;从微观层面看,混合所有制公司指的是由不同所有者实体共同出资的公司。事实上,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本质就是资本间的相互融合。美国学者丹尼尔 ·耶金将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质概括为:“政府和市场不断争夺制高点的过程。”在中国,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部分各有长短板。就国企和民企而言,国企的优势在于资本雄厚、各项物质资源充足、人力资源储备多、技术手段先进等,短板在于国企的行政包袱较重、效率低下、创新力不足等;而相对应民企的优势就在于它的机制较为灵活、创新性强、效率高等,短板在于民企的资金资源储备不足、各项技术基础薄弱、管理模式比较落后等。国家的政策指引重心放在企业的创新力和核心竞争力上,基于市场的整体诉求,政府通过混合所有制的制度改革将公有经济和非公经济融合起来,形成优势互补,从而提高资本的利用率,产生“1+1>2”的经营效益,促进各类资本实现共赢。
  二、中联重科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经验与启发
  中联重科是湖南乃至中国的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典范,对国有企业的经验和模式的改革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中联重科集团通过股份转换、母公司重组和整体上市等一系列方法成功转型为一家典型的混合所有制公司,国有股东的持股比例在改造过程中逐渐降低到16%左右,国有股东及非国有股东的所占股份低于20%,中联重科的收入也比同行业高出许多倍,中联重科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成效引起各界关注。
  首先,混合所有制体系的创新,使中联重科集团实现跨越式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国有资本的放大功能,实现国有资产价值。自中联重科重建以来,国有资产的价值增加了800多倍。其次,中联重科也在资本市場活跃,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海外融资,成功发行债券,发展自己的金融服务业务,不断开拓新的资本运营空间。最后,中联重科的成功关键还在于“改造+吸纳”,在确保股权多样化的同时,它还保留了国有资本的相对持有,并吸引了其他资本注入,提高了国有资本控制和杠杆的能力,国有资本从2006年的9.79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68.38亿元,增长了7倍以上,实现了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
  值得肯定的是,中联集团自己及其母公司的股权体系转型是其改革的两大主要力量。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推进和完善,大大改善了中联重科的净资产报酬,中联重科的改革方法实际上也是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本质,即股份制改革,这使得市场经济不断活跃起来。
  三、混合所有制改革面临的难题与建议
  (一)基于政府视角
  1.资本市场仍不完善。想要混合所有制经济在中国得以可持续地良性发展,完善的资本市场是一个先决条件。只有完善的资本市场,民营企业才能有机会参与其中并产生积极效应,但是我国国内的资本市场状况还不容乐观:总结来说,间接融资难,直接融资跟不上。在比较成熟的国际市场中,股权、期权、债券等直接融资占整体融资额的80%,而银行贷款这类间接融资占整体融资额的20%,然而在我国,银行贷款一枝独秀于经济市场,加上近些年的货币政策收紧,国企尚且难以贷款,更不用说民企了。尽管2014年5月9日国务院对我国资本市场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对发展多种股票、债券、期货市场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但这暂时还只是停留在纲领性的文件状态,仍然缺乏有效的操作方法。因此,我国发展多层次的融资市场的任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有待提高。根据湖北民营经济研究院的一份研究资料显示,在资本的使用效率指标这一点上,国企是1.02,民企是1.16,这就意味着每投入1元的成本,国企产出1.02的价值,而民企产出1.16的价值。很明显,民企对资源的使用率相比国企更高。但在我国的现实情况中,数量多、资源利用率高的民企面对庞大丰富的资源只能望洋兴叹,国企独占资源鳌头的现状依旧严峻。这就需要政府配套政策的扶持,将资源优先分配给资源利用率高的企业,激发民营企业释放更多的能量。
  (二)基于企业视角
  是否改变企业原有的经营机制是衡量一个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在国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中,上市确实使国企的机制有了很大转变,一方面体现在公司的治理机制上,上市后建立了董事会和股东大会制度;另一方面体现在信息披露机制上,企业会根据上市公司的要求全面地披露企业的各种信息。上市本身就是体制改革的重要进步,但在经营机制方面仍有许多需要改善的地方。
  1.在用人机制方面有待改善。我国国企的人才任用机制还没有完全脱离原有计划经济的模式,国企高管的产生主要还是上级政府的任命,国企员工的意识依旧停留在“铁饭碗”阶段,员工缺乏使命感等等。这就不能健全人才市场的公平竞争机制,而民企的领导直接由个人的业绩和绩效决定,忽略了管理能力的重要性。因此,建议国企应积极敞开大门,制定明确选拔标准,构建科学合理的现代企业用人机制,用好人、用能人、用贤人。民企则应紧跟党的步伐,加强实践性人才和理论性人才结合的任用理念,选用既以身作则,也注重理论创新的领导型人才。
  2.在薪酬机制方面有待改善。国企的员工薪资架构基本都是由国资委核定,根据岗位级别及资历计算薪资,弹性小,因此国企领导往往只对其监管上级负责。而民企的工资由个人业绩及绩效决定,多劳多得,浮动也会比较大,民企职员更多地由职业经理人监管对企业股东负责。这种状态下,如若没有相应科学合理的配套措施的辅助,就会给混合企业带来严重治理问题。企业应保证在公平、竞争、激励、合理合法四项原则下制定规范化流程化的薪酬管理制度,以激励员工的积极性,从而保证工作效率。
  3.在容错机制方面有待改善。目前,我国国企包括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对利润以及资产增值都有硬性的考评指标,这直接影响国企高管的职务稳定和企业的等级评定,而大多国企领导为了官帽子不会选择大刀阔斧地主动改革,然而技术领域创新、竞争性市场的拓展都需要大量资本的前期投入,以及探索打开市场的新渠道、新路径,这些都与国企固化的运营决策方式相悖。因此,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建立相应的国企领导主动改革的风险保障制度是一项关键措施。
  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展望
  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这一措施解决了国有企业治理的根本性问题,民营资本所有者参与到国有企业转型已成为混合所有制企业形成的重要方式。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路途依旧长远,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在11月4日的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通气會上表示:“将增加重点领域混改试点的数量,对混改企业大胆放权国有股东不干预企业日常经营活动……”这就意味着,混改在突破众多障碍后我们即将迎来新的契机。作为一种所有产权形式的重大变革,混合所有制改革不仅提高了国有企业的经营绩效,也为各类私人资本提供了新的投资契机,相信这是未来我国经济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从而促进中国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实现同生共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8543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