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山西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途径和促进机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文章梳理了山西省民营企业在“三去一降一补”经济转型和经济“新常态”形势下迎来的快速发展契机,以及亟需解决的自主创新能力差、高科技人力资本缺失、管理经营理念落后等问题。探讨如何在企业、政策、人才、市场等层面构建山西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途径和促进机制,以降低不利因素的影响,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机制
  [DOI] 10.13939/j.cnki.zgsc.2019.20
  “十三五”期间,山西省重点推进经济转型发展,借助“三去一降一补”打开经济转型的新局面,加速能源革命,推动煤炭产业走“减、优、绿”之路,全面构建推动转型发展的体制政策体系,持续推动观念革命和能力提升。山西民营企业也迎来了重要转折点和严峻挑战,究竟如何适应经济转型和“新常态”,如何实现高质量的发展,是需要探讨的问题。本文考虑“新常态”和“三去一降一补”经济转型的影响,联系山西省内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构建山西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途径和促进机制,并通过对山西省优秀民营企业的分析来证明这些途径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1 山西省民营企业发展概况
  1.1民营企业数量和从业人员显著增加
  近年来,山西省地区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12112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13050亿元,总体增长7%,民营企业在经济快速发展中迎来了迅速扩大的契机。表1数据显示,民营企业数量由2012年的15万户增长到2016年的32万户,呈持续上升趋势;占全省市场主体总数比例也由2012年的94%增长到2016年的97%;民营企业从业人员由2012年的194万人增加到2016年的247万人,解决了民营企业日益成为了就业的主体。
  1.2民营企业规模有所扩大
  据最近一次普查报告数据(见表2),到2013年底为止,山西省不同规模的民营企业均有不同程度增加,民营企业整体规模有所扩大,但这仅是2013年的普查數据,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民营企业的规模必定会有所扩大。
  1.3民营企业税收增长迅速,对财政收入的贡献巨大
  民间投资是稳增长、调结构、促就业的重要支撑力量[1]。根据山西省统计信息网的数据显示,2017年山西省国税和地税税收收入总计2475.5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6.4%;省内民营企业共实现税收总额1442.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56.9%,占全省税收收入的57.9%,改变了近两年来山西省内民营税收总额连续下降的局面。而且,山西省民营企业的税收增加幅度比全省税收收入增加的幅度还要高20.5%,可见,民营企业对全省的财政收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 山西省民营企业存在的问题
  山西省民营企业多为煤炭、电力、冶金、焦化等传统重工业,入围全国500强民企的民营企业更是清一色的重工业企业,这使得山西省的民营企业在经济转型的大环境下,相比起我国东部发达省份的民营企业来说,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
  2.1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
  山西省民营企业多数是家族式的管理模式,“情分管理”往往缺乏按照客观事实和健全合理的管理理念,且缺少内外部监管[2],容易使企业管理者蒙蔽双眼,使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很难获得社会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3],错失使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机会。同时,严重的排外心理决定了企业管理者独揽大权,事事亲力亲为,无疑造成效率低下,阻碍企业健康高速发展。
  2.2自主创新能力差
  据最近的全省普查结果,山西省民营企业拥有发明专利35项、外观专利21项、全国领先技术33项、实用新型专利38项。山西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达1400多个,拥有山西著名商标1100多件,中国驰名商标45件,将近600个民营企业在环境、质量、卫生等方面都获得国际标准认证,更有300多个新产品填补了国内和省内相关领域的空白。
  虽有此成就,但山西民营企业多为工业、建筑业等传统重工业,产业结构比较低端,自主创新能力交较差。相比起东部发达省份的同类企业,差距很大。据山西统计信息网的数据,2017年民营企业能够获得较好发展,主要还是过度依赖产品价格上涨,而技术含量高且具有很强竞争力的产品则少之又少,不仅会对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造成损害,更不利于民营企业长期健康稳定发展。另外,近年来,山西省内的科技类民营企业数量虽有增长,但也仅仅只有311个,仅占全部民营企业36.9万个的0.8‰,甚至个别市民营科技企业数还仅是个位数,远远低于东部发达地区。
  2.3高科技人力资本缺失
  企业管理人员方面,山西省许多民营企业集中在煤、焦、铁三领域,绝大部分企业的成功是借助了丰富的资源优势。许多企业管理人员缺乏科学、合理、系统的管理方法。
  企业高科技人员方面,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需要更多更优秀的创新型高科技人才,但大部分高科技人员更愿意去条件更好的国有企业或东部发达地区的民营企业。山西省民营企业创新型人才大量流失,严重影响企业的创新活力。
  企业人才管 理制度方面,大部分企业在工作人员业务考核、绩效、业务培训等方面缺少一套完整的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运行和管理机制,尤其是薪酬
  管理方面,缺乏一定的战略性规划,直接影响企业引进、激励和保留人才[4]。
  2.4传统型民营企业难以适应经济转型的大环境
  山西省民营企业多为传统型、粗放型的资源密集型企业。表3可以看出,在经济转型大环境下,山西省资源密集型产业投资量越来越少,尤其是进入“十三五”期间以来,能源工业投资从2015年的2582.01亿元降到2016年的2120.99亿元,2016年的投资总量比2015年降低了17%,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的从2015年的124.07亿元降到了2016年的63.01亿元,总体降幅达到了49%,其他投资项目也在相应的减少。   面对山西省内经济转型和能源不可再生性的特点,许多民营企业难以跳出煤、焦、铁三大板块,快速从资源粗加工向资源深加工转变。多年来积累下的运营方式和管理经验适合资源密集型企业发展,一时缺乏向资源深加工和新兴产业发展的经验,自身条件的限制使其难以在新环境下立足。
  2.5缺乏行业领头军
  2017年,山西省民营百强企业规模与广东、浙江、福建等地民营企业上千亿规模相距较远,主要原因为缺乏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领军企业。数据显示,2017年山西省民营百强企业中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企业只有5家,而且,民营百强企业的平均从业人数仅为3.36人,民营企业总体从业人数平均为7.7人,户均比上年减少1人,企业规模不足10人。
  2.6融资难
  2017年,山西省民营企业通过直接融资方式获取资金70.5亿元,比起2016年的202.5亿元总体减少了132.0億元,同比下降了65.2%。山西省民营企业要想高质量发展,首先要获得资金,然而民营企业的会计信息水平较低、抗风险能力差、保证盈利能力不足、缺乏相应政策法规的保护[5],尤其是在“三去一降一补”中“去杠杆”政策的影响下,对民营企业中的小微企业,更是要面对融资渠道少、融资金额受限等瓶颈。
  3 案例分析——以山西山西ZD集团为例
  山西ZD集团作为山西省最早进入全国500强的民营企业,其成功之路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3.1强烈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创新理念
  首先,ZD集团以科技创新为先导,全面创新企业管理。企业集中发展具有优势的新兴产业,逐步探索出适合公司发展的“十大管理模式”和“个人工作程序化”、“岗位管理流程化”两大管理资源,全面提升了企业管理水平,在企业内形成了独特文化,统一和规范了企业员工的思想和行为。
  其次,企业研发投入大幅增加。由表4可知, 2013年到2016年,ZD集团研发投入金额和其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呈不断增加趋势,技术创新的大力投入使企业在2016年取得了重大科技成果。专利方面,2016年企业的在研项目有序推进161项,完成新项目申报 86 项,完成新申请发明专利18 项,新授权发明专利9项;产品品种方面,企业制药新增未生产品种23个,五和新增品种26个,中药饮片新增品种427个,药材收购品种增至203个,药材种植品种增至76个,也带动了企业销售业绩大幅上涨,如表5所示。
  最后,环保理念创新。企业通过“绿色物流”“药渣综合利用”等板块,有效地减少了环境污染,实现了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道路。
  3.2注重人力资本投入
  山西ZD集团在人力资本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不仅建立商学院用于企业员工的学习与培训,而且拥有独特的人才管理制度。如表6和7所示,一是在实践中完善招聘录用、劳动合同、休息休假、加班、绩效考核、薪酬福利等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设立“敬孝金”、“员工医疗互助基金”等福利制度,保证员工稳定性;二是广纳贤士,拥有高级技术职称和博士、硕士学历的高端人才230余名,国家“千人计划”人才2名,山西省“百人计划”人才3名,并引进国内外顶级专家13名,拥有博士级专家人才120余名。对创新型人才的重视使ZD集团营业额不断上涨,仅仅2016年的营业收入就达到了518041.31万元,上缴税额3.5亿元,在全国同行业的竞争中都是居于领先地位;三是企业员工培训费和人均培训时间都在逐年递增,2016年的员工培训总投入比2014年的增幅达到16.9%,员工培训覆盖率100%。企业还会定时派送企业管理人员到长江、中欧、北大、清华等知名院校进行进修深造,在提高企业员工素质的同时帮助其寻找更合适的职业发展道路,实现企业和员工“双赢”。
  4 山西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途径
  首先,强化企业技术创新意识。民营企业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在平时的生产经营中强化“技术创新、科技兴业”的意识,用创新的思维和方法去解决“问题”,并对提出创新性问题和解决方案的员工给予适当奖励,帮助企业走出适合自身发展的创新之路。其次,必须改变“家族式”管理模式,重视外来人才和研发创新行为,这是民营企业良性发展必须的活力。再者,拓宽融资渠道。针对“有资金,无创新”和“想创新,无资金”两种情况,一要强化创新意识,加大研发投入,包括研发设备、研发人员的报酬、研发人员的进修等方面;二要努力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增强各种政策的协调性和服务意识[6],完善信用考核制度和担保体系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融资。最后,保留和吸引创新型人才。高薪聘请相关专业拥有高级技术的技术人员,改善研发环境。并严格按照绩效考核分发薪酬,建立与人才贡献相匹配相适应的薪酬福利制度,提高研究开发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单东.浙江中小民营企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4(2):35-42.
  [2]常艳花. “新常态”下山西民营企业的发展与转型[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9).
  [3]唐小宁.新形势下中小企业薪酬管理问题分析及对策[J].中国市场,2017(29):200-201.
  [4]PENG M W, HEATH P S. The Growth of the Firm in Planned Economies in Transition: Institutions, Organizations, and Strategic Choic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6, 21(2):492-528.
  [5]李岚.豫浙民营企业政治行为的比较研究--一个制度环境的视角[J].经济经纬, 2017(3):99-104.
  [6]崔新健,杨智寒,郑勇男,等.民营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现状及其竞争力——基于北京市民营企业样本的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 2017(5):88-95.
  [基金项目]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山西省企业内部激励与技术创新关系研究”(2017);山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重点科研项目“山西省国企薪酬制度研究”(项目编号:RSKY-2016-06)。
  [作者简介]郭淑娟(1974-),女,汉族,山西长治人,太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公司治理、企业经济;钮可(1995-),女,汉族,山西晋城人,太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司财务管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8797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