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商业综合体建筑的研究综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进程加快,功能建筑的集成化,商业综合体建筑应运而生。现对国内外商业综合体建筑的安全性、便利性以及绿色节能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对商业综合体建筑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进行深入分析,为进一步的相关内容研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商业综合建筑;安全;绿色节能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9)02-0079-03
  一、引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规模不断向四周扩张,城市内部功能复杂化,造成城市建筑日益走向集成化趋势,商业综合体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在各个城市争相拔起,解决了城市土地资源紧张等问题。《商业综合体设计解读》中提到综合体的定义是:“将城市中的商业、办公、居住、旅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和交通等城市生活空间的三项或以上进行组合,并在各部分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能动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的综合体。”顾名思义,商业综合体建筑是具有商业性质的,将多种功能空间有机整合的建筑。
  商业综合体建筑由于其功能复合、体量庞大、经营复杂、多居于城市中心等特点,同样面临诸多挑战。建筑中的防灾措施和消防保障,立体空间组织的分配设计和特殊结构设计,大型建筑的资源分配与能源消耗问题,各类设施的安装与运行维护,附近区域的交通分布等。毋庸置疑,作为典型的大型建筑,商业综合体建筑的安全问题是最重要的,不論是建筑物本身的安全还是建筑空间内人员的人身安全。作为城市标志性商业建筑,要充分满足公众的使用和活动等需求。同时,全球能源危机日益严重,中国同样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社会和行业对于建筑物的绿色节能问题更加关注。如何为城市提供安全、便利和绿色节能的商业综合体建筑成为重点关注的问题。
  二、商业综合体建筑的发展
  清朝末期,受西方殖民主义的影响,资本主义经济方式在中国萌生。伴随着西方文化和技术的涌入,中国逐渐出现类似西方商业建筑和模式。在十九世纪末期,上海出现了第一家百货公司以及随后出现的永安百货等,这标志着传统的商业街模式的衰亡,新型商业中心的兴起。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商业回暖,早期的购物中心出现,但类似于普通百货商店,购物中心只能满足人们当时的最基本的物质需求。
  21世纪初期,中国商业高速发展。商业建筑除满足基本的消费需求以外,开始注重人们的审美、情感等需求,餐饮、休闲、娱乐、办公等内容被引入,逐渐形成了商业综合体建筑。据相关统计,我国建筑开发面积中商业建筑面积超过30%,仅零售综合型商业建筑面积高达3 000多万平方米。由上海购物中心协会和中国购物中心产业资讯中心,共同倡导和发起的TOP20中国购物中心领袖企业峰会2012年会中报告指出,中国的购物中心从1990年诞生第一家到2011年的2 812家,购物中心累计商业建筑面积1.77亿平方米,购物中心保持着年均25%的增长速度,大大超出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水平,成为全球购物中心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预计到2025年之前,中国购物中心都处于增量阶段,届时中国购物中心总量将突破10 000家,成为全球购物中心商业建筑面积最高的国家。
  三、商业综合体建筑的研究
  (一)商业综合体建筑的安全性
  迄今为止,建筑行业的安全问题依旧是行业主要的关注焦点。而商业综合体建筑,作为一种大型、人口密集的建筑,安全性也是至关重要的。从最初结构设计、建造到最后运营,安全考虑需要贯穿整个建筑的生命周期。
  对于结构设计,建筑安全是需要满足的基本要求。在现有相关研究中,大多数学者基本上都是基于实际设计案例来研究。段永飞等人基于银川大阅城的结构设计进行研究,该综合体建筑中,根据建筑的使用功能选取结构体系。其中,高层办公部分结构选用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小高层商业部分结构选用钢筋混凝土框架——抗震墙结构体系,以此设计满足各项要求。魏捷等人以山东临沂某大型商业综合体建筑为例,在结构存在多种不利因素的情况下,用ETABS软件进行静力弹塑性分析等,综合安全性、经济性等指标,最终采用抗震性能化设计及预应力技术,为工程设计中同类问题解决提供参考。蒋俊杰以长沙北新河三角洲A3区商业综合体为例,该综合体建筑由抗震缝设置成公寓、酒店和超大型国际会议中心三个结构设计单体,并对其进行超限分析、弹性分析和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表明该建筑符合相关规范的限值要求,且能够经受罕遇地震的考验。
  从沈阳皇朝万鑫国际大厦、新疆德汇广场、陕西咸阳某大型购物中心等火灾事故中不难发现,商业综合体建筑由于功能复合、面积大、人员密集等特点,一旦发生火灾,火灾荷载量较大,灭火救援难度高。因此,针对此类消防问题的研究也是很有必要的。邓晓青等人针对现有商业综合体建筑消防状况,对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及建议。周扬等基于知识元模型,通过识别特征要素,分析要素之间的状态参数变化和相互作用,确定火灾事故情景可能演变路径,从而优化了火灾应急决策方式。Fang Liu等人制定了大型商品房火灾风险评估系统,然后以重庆市四个大型商业建筑为例,得出相应的风险等级和得分,并进行了消防安全性能的分析。石坚韧等人以合肥华瑞中心38号地块工程为例,剖析了商业综合体的消防设计和安全疏散理念,并提出亚安全区设计以及扩大封闭楼梯间的方案,为同类消防设计提供参考依据。针对人群疏散的问题,雷友学等人分别用心理学和模型仿真的方法,梳理商业综合体建筑的人员疏散规律,并制定出相应的疏散设计对策和火灾防治安全对策。
  (二)商业综合体建筑的便利性
  商业综合体建筑的主要职能是购物、餐饮、娱乐、办公等多项功能的组合,让使用者便利地享有服务,满足其需求。
  对于商业综合体建筑的区域交通便利性,张肖峰等人通过对天津市三个商业综合体的调查得出,出行高峰时段、车流量与综合体建筑的关系、客流来源区域分布等特征,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商业综合体建筑区域的交通策略,用以提升自身交通系统的高效。对于商业综合体建筑内部,甄怡探究该类建筑的布局信息与寻路行为的相互关系,将单一要素“平面布局”拓宽到水平路径、中庭与垂直通路三个要素,制定出了“易读性”的评测标准,并对比平面布局和空间布局的寻路设计,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建议。   商业综合体建筑的空间设计不仅是为凸显城市形象、企业文化等内容,同时也是在为其提供服务的便利性打基础。夏正伟等人调研了上海与香港的三个商业综合体,测量其功能与空间设计,并提出业态空间系数与深度系数的变量,并对空间、功能与人流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江泓等人通过总结商业综合体的特点,阐述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其提出建议进行改善。任熙元等人以上海大宁国际商业广场为案例,建立了商业综合体的空间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实际案例的建筑评判各分区的空间,为未来的空间优化提供依据。宋泉昊以模块化设计,将商业综合体业态空间模块化,划分其层次关系,建立起业态空间系统,创造出一整套基本模块的组合模式,为综合体的空间设计与调整提供强有力的借鉴。
  (三)商业综合体建筑的绿色节能
  相关数据表明,我国公共建筑总面积已经从 1996 年的 27.6 亿平方米增长到了 2011 年的 79.7 亿平方米,七年内总面积增长了近三倍多,而单位面积的能耗从 1996 年的 62.0KWh/m2增长到了2011 年的 75.7KWh/m2。商业综合体建筑作为较高档次的大型公共建筑,是名副其实的“高能耗建筑”,此类大体量建筑中,营业工作时间长,各种照明、电气密度高,设备转换多,因此节能潜力巨大。绿色建筑技术亟待用在商业综合体建筑的设计、建设与运营中。
  龚强以厦门的商业综合体建筑为例研究,总结出夏热冬暖典型地区的商业综合体建筑的演变规律及当前存在的问题。同时,研究建立起模块化设计方法和评价体系,为现有同类地区的商业综合体建筑的节能设计补充和完善提供方法和技术支持。方斌等人根据现有商业综合体节能现状进行探讨,针对能源消耗的相关问题,提出节能设计的总体策略和相关建议,为商业综合体建筑的节能设计提供一定的指导。Elizabeth Barnes等人通过案例研究,总结小型商业市场的能源效率的五个障碍,一是获得集中、全面和一致的有关能源目标的信息。二是合理可实现的能源目标。三是衡量建筑物朝着目标进展的工具。四是一整套能源节约的激励措施。五是让利益相关者们在商业中心中开展合作达到目标的有效模型。Elie Azar、Carol C. Menassa提出在影响建筑能耗的不同因素中,居住者与设施管理人员对于建筑的使用对能源消耗水平产生高度的影响。将居住后评价(POE)运用到商业综合体建筑中,收集相关能源数据并制定能源分析方法和方案,使能源消耗水平降低了40%。Rimas Gulbinas、John E.Taylor提出了建筑使用者行为修改计划,将能源检测和控制技术应用在生态系统反馈中,进而帮助建筑使用者控制其能源的使用。通过九周的生态反馈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组织网络动态对商业建筑使用者的节能行为有显著影响。Elie Azar等人提出了使用者干预的方法,建立了一个基于agent的模型框架,根据使用者之间的模型相互作用和压力,基于协议约束来改变他们的能源使用,并根据美国中型办公楼的相关统计分析,该方法提高了能源节约率达24.7%。而针对建筑物中极端的能源使用者,优化传统的使用者干预措施,采取分散能源保护法。该研究利用基于agent的建模和实际商业建筑的数据,评价出极端能源用户,并通过测试和优化等方法干预,大力推动建筑物大规模的节能计划。Khalil Santiago等人介绍了美国能源部开发的一个小型商业2030区域计划和工具包,并在减少能源和二氧化碳消耗方面取得了成功。同时在此基础上,他们探究了在不同地区选择的改造措施和改造影响的最终用途。
  对于商业综合体建筑中的设备安装问题,除了对安装工艺和安装质量的研究以外,更多是从能源消耗方面着手研究的。魏曙光以济南某大型商业综合体项目为例,对锅炉系统和热水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对比各个方案的经济效益,选择热源。Clarence E. Waters等人重点研究在商业建筑中配电的能量效率,确定商业参考建筑模型(CRBM)的配电系统,定义配电系统的能量损失和未来效率。
  (四)商业综合体建筑的其他研究
  陈阳等人以杭州商业综合体为例,探究了其商业辐射对住宅的增值效应。运用多重吸引力的哈夫模型划分商圈空间与服务等级,并构建出商圈对住在增值效应的GWR模型。根据模型,得到杭州主城区的商业圈规模和布局特点,以及商业综合体对住宅增值效应的梯度。 党睿等人以北京某大型商业综合体为例,测试冬季相关内热环境参数并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使用者的实际热感受评价。通过对比实际测试结果和PMV-PPD模型预测值的差异,优化PMV-PPD模型,最终得到用以评价寒冷地区商业综合体冬季热环境的数学模型。许光裕等人研究将BIM建筑信息模型应用于商业综合体建筑中,准确直观地呈现出复杂的建筑内外部空间分布,用于指导建筑设计、结构设计和建造过程,充分发挥BIM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价值。
  四、总结与展望
  现对商业综合体建筑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总结,主要分析了商业综合体建筑关于安全性、便利性和绿色节能三大方面的内容。发现已有研究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已有研究的重心是根据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改变的,随着近年来全球化可持续发展,对于商业综合体建筑的绿色节能环保方面,国内外研究日渐增多。二是已有研究中多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分析较少。三是已有研究更趋向于商业综合体建筑的部分研究,鲜有商业综合体的全过程、全方位、全要素管理。
  基于以上特点,现首先建议未来研究应加强对商业综合体建筑存在的问题进行定量研究。同时,随着现如今全球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基本物质得到了满足,更加注重对于美好生活的心理需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精神的释放和心灵的慰藉。因此,商业综合体建筑未来的研究可趋向于“以人为本”,满足于使用者心理需求的方向研究。针对商业综合体的全过程、全方位和全要素管理,可将设施管理应用在商业综合体建筑中,将空间管理、资产管理、项目管理和运营管理相结合,从而集成化管理降低全寿命运行成本,提高业务空间的品质。
  参考文献:
  [1] 任熙元,王 灿,王 德,陈胜馨.消费者行为视角下的大宁商业综合体空间绩效评价[J].规划师,2018(2):101-107.
  [2] 王聪慧.商业综合体建筑购物空间性别差异化设计探究[D].北京:北京工業大学,2015.
  [3] 方 彬. 商业综合体建筑节能设计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4.
  [4] 段永飞,王 鑫,尹 洋,何正建,李 季.银川大阅城商业综合体结构设计[J].建筑结构,2017(S1):130-134.
  [5] 魏 捷,徐风波,邱 桐.某大型商业综合体消能减震结构选型[J].建筑结构,2017(S2):294-299.
  [6] 蒋俊杰.长沙北辰新河三角洲A3区商业综合体结构设计[J].建筑结构,2017(S2):40-44.
  [7] 邓晓青.浅谈商业综合体建筑消防建审中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与创新,2017(3):27+30.
  [责任编辑:庞 林]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8830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