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方学斌的砚雕人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方学斌迷恋砚石雕刻36年,成就骄人,依然朴实坚守,无疑是一个“砚痴”。他一路坚韧地走来,支持他的正是这份传承弘扬歙砚艺术的担当,是艺术追求的乐趣,也是他的内心之美——永远对生活充满希望。
  古歙州,位于安徽省黄山山脉与天目山、白际山之间,建于隋,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名为徽州,所辖地域包括现今的安徽黄山市辖地域、宣城市绩溪县、旌德县和石台县南部以及江西婺源。
  这里拥有秀美的风景、丰富的文物古迹、悠久的历史,是一座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名城。自唐代开始,古歙州就成为全国文房四宝的重要产地之一,其中徽墨、歙砚、澄纸、汪笔均是文房四宝中的贡品和名品,备受各方墨客的喜爱。
  其中,歙砚(全称歙州砚)与甘肃洮砚、广东端砚、黄河澄泥砚齐名,被称为中国四大名砚,为历代文人墨客所喜爱。苏东坡评其“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瓜肤而理,金声而玉德”;米芾称其“金星宋砚,其质坚丽,呵气生云,贮水不涸”;南唐后主李煜更是给予了“歙砚甲天下”的高度评价。
  事实上,不仅仅是歙砚本身,歙砚制作技艺更是一门优秀的传统手工制砚工艺,在5000多年的中华文化中有着很高的地位和价值,以及作为文房的必备用具,它承载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价值,传播瑰丽的民间艺术。
  2006年5月20日,歙砚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中华传统工艺美术大师方学斌就是这门手艺的传承人之一。
  一眼付终身
  1983年,年仅16岁的方学斌正值青春年少,满怀抱负,立志想要通过报考技校跳出农门。“我从小喜欢画画,在叔叔方增威的影响下,在画画方面打下了不错的基础。对于当时的农村孩子来说,能考上技校拿到城镇户口是一个非常不错的结果,所以,整个初中我都跟着叔叔,跟着老师在学习画画。”方学斌告诉记者。
  然而,一次普普通通的参观却改变了方学斌的一生。“当时老师组织去歙县工艺厂参观写生,这对于美术专长生来说是稀疏平常的一次参观,但对我来说,却改写了我的人生轨迹。”
  当方学斌看到那些栩栩如生的歙砚雕刻艺术作品,看到那些精湛的手工艺品,他彻底被老祖宗传下来的这门艺术所折服,“可以说是一见钟情,也可以说是一眼就定了一生。我太喜欢了,它一下子为我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我的目标一下子就变了。”
  参观回去后,方学斌作了一个决定——学习歙砚雕刻,此时,离中考还有不到半年时间。“当时受到的阻力还是很大的,父母还是希望我踏踏实实考技校有个稳定工作,好在班主任程小江老师支持我,鼓励我勇敢为了梦想走出去。”
  也就是在這一年,方学斌有幸被“鬼才”砚雕大师方见尘先生收为弟子,潜心学习砚雕技艺。因为喜欢,方学斌特别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学习格外刻苦,又肯钻研,仅仅3年的功夫,就打下了坚实的雕刻基础。
  1986年,方学斌去了黟县金星工艺厂的前身当临时工,从基础做起,夯实基本功,这一干又是3年。
  机会永远会留给有准备的人,潜心学习雕刻基础的方学斌在1989年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机遇。这一年,歙县工艺厂公开选招砚雕特长工,方学斌听到消息后,再次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对于痴迷于砚雕的方学斌来说,如果能考进工艺厂,不啻是一次划时代的机遇,不仅可以实现“农转非”,同时也意味着在砚雕的路上打开一个新的世界。
  凭着高超的技艺,方学斌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歙县工艺厂创研科的砚雕师。当年在由轻工业部主办的“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活动中,初出茅庐的方学斌便一鸣惊人,首次参展,其作品《水墨徽州》荣获全国二等奖,这可是在砚雕界极有分量的奖项。次年,年轻的方学斌被调入新组建的工艺厂创研室与老艺人胡震龙、胡和春、方见尘一起从事创新、创研和新产品开发创作。
  “歙砚雕刻作为一门传承下来的艺术,它应该是活的,是有灵魂的。所以,我认为其传承应该是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而不是简单的传承。”方学斌说。所以,一直到今天,方学斌都始终在喜欢中坚守,在坚守中执着,在执着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
  方学斌的作品在承继前人技法的基础上,经过自己多年的学习和研究,有了很大的拓展和创新,逐渐形成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被众多国内外喜爱歙砚的各方友人所追捧。作品也在国内诸多大赛、大展和各种全国性艺术博览会中屡获大奖。如今,他是为数不多的中国四大名砚——歙砚砚雕技艺的传承人之一。
  为梦而坚守
  其实,对于当时的方学斌来说,他在工厂的生活异常简单,吃饭、睡觉、工作,枯燥的三步走。“那时到周日休息的时候,其他年轻人都出去玩,出去交朋友,我就一直主动加班,只想着怎么样能让自己学到更多的知识,设计出更好的作品。那时候没有加班费,领导也没有要求我加班,但我就是自己想留下来,一进入工作状态就经常忘记时间,所以我的生活圈子很小。”
  然而,这样一位深居简出的“砚痴”在1990年遇到了另一位执着于砚雕的姑娘——周晖,他们的相识、相知也同样源于砚雕,“当时她也是我们厂的工人,因为都喜欢钻研,喜欢砚雕,共同的爱好和追求让我们走到了一起。”
  认识方学斌的都知道,方学斌是一个执着、朴实而坚韧的人。他不善言辞却精于技艺,他投身砚雕却宠辱不惊。其实原因很简单,他的眼中只有砚,甚至他们伉俪二人的眼中也只有砚。如今,他与妻子周晖,被业内称为“歙砚黄金夫妻”。
  正当方学斌在工艺厂如鱼得水之际,中国的改革车轮也开到了徽州这块古老又年轻的土地上。1995年工厂改制,迫于生活压力,有些工艺师离开了砚雕舞台。方学斌与周晖此时已经有了一个4岁的儿子,也同样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问题。“我发现我只会砚雕,别的不会做,也不想做。思来想去,我还是想做砚雕,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不能因为生活压力而放弃自己的梦想。”
  于是,方学斌夫妻就开始了艰苦的坚守。“当时只是租了一个10平方米的小房子,既是我们的工作间又是我们的家。直到1997年,我们才在歙县的老街租了一个10平方米的店面做一些展示。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我才真正接触到了终端的文人墨客,再一次打开了思路,也对歙砚雕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而这些精神层面的理解对我以后的创作起了很好的助益。”   对于歙砚行业来说,1997年-2007年的10年间,正好是一个百家争鸣的发展黄金时期。这期间,方学斌从木雕里汲取雕刻技艺的养分,并对砚雕技法有了新的认知。此后,他更加注重融合砖、竹、木、石雕刻技艺,注重雕刻中传统意象与现代意象的结合,努力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件作品中,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1997年他的作品《江南秋色》被安徽省政府选赠香港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先生;2005年在由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和中国群众文化学会共同主办的“中国工艺美术创作大展世纪杯”活动中,他的砚雕作品《富贵图》荣获金奖;2008年在第43届“全国工艺品旅游纪念大会创新作品设计大赛”中荣获银奖;2009年在第十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获得“2009天工艺苑·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2012年荣获中国歙砚大展一等奖;2013年11月,荣获第十五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2013年12月,在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精品展“巧夺天工金马奖”中获金奖……
  另外,方学斌自己的艺术馆也从小到大,从无到有,最终从蓝图变为了现实:2006年有了一间50平方米的展厅;2014年成立了方学斌砚雕艺术馆,展厅面积为600余平方米。
  这一切成绩的背后,是方学斌朴实的努力和坚持。“我想让更多的人认识歙砚,喜欢歙砚,并看到歙砚背后的文化内涵。这些不光是说说,而必须一点一滴做出来,一砖一瓦建起来,这样才能让这门艺术发扬光大并传承下去。”
  有人如此评价方学斌:“一个人守住清贫不是一件难事。但要在数不清的大奖和诸多荣誉面前,尚能保持一颗平常心,保持一份宠辱不惊的心态,方学斌的人品令我肃然起敬。”
  方学斌和妻子一起,下岗后从1500元起家,后筹措9000元创业,虽然过着米饭加无盐煮菜的生活,仍然激情满怀,最终奠定了自己的砚艺事业。是的,方学斌一直不认为自己是在创业,他认为自己是在做一番事业。
  “虽然对于一个行业来说,首先要能养家糊口,但我认为,我从事的是一门老手艺,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其核心并不是赚了多少钱,买了多少房,而是做了多少事,其本质是一种精神追求,是为了这门艺术更好地发扬光大,更好地传承下去,要后继有人。”方学斌如是说。
  传承不能守旧
  事实上,传承两个字说起来简单,但真正做起来却是异常艰难,首先需要更多的人知道,更多的人认可,还要打开更大的市场,要有好的经济效益,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
  说到这个问题,方学斌是担忧的,“做我们这行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它非常枯燥、辛苦,而赚钱却不是那么容易。所以很多孩子天赋很好,却没办法坚持下来,在经济效益的驱使下,还是有很多人离开去从事来钱更快一点的职业。”
  不过,方学斌随后又自豪地说:“我现在是安徽省行知中学徽雕艺术班的专业指导师!我现在已经带出来了很多学生和徒弟,其中有十几二十个还是非常不错的,也取得了一些成绩。”说到这些的时候,方学斌笑意满满,比说自己的成就显得更为高兴。
  就方学斌现在拥有的头衔而言,“中华传统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常任理事”“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非物质文化项目传承人”“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国家一级雕刻师”……个个含金量十足,然而这些成就和头衔仿佛远没有学生的成长与成就让他来得自豪与满足。
  “我跟我爱人都是行知中学的砚雕指导师。”方学斌的话音很淳朴,“别小看这个专业指导师,因为我们终有一天会老去,歙县砚雕这门技艺必须有更多的年轻人传承下去。而我们,正是为了这个目标而努力!”
  方学斌认为,好的艺术,一定是要广设学堂、广收门徒,让更多的孩子去学习,将来即便他不会专业做这个,但至少会影响一批人,将这些文化发扬出去。“我和古时候的那些手艺人的想法不同,在过去,这些手艺是不外传的,核心技艺都掌握在家族手中。但现在这样是行不通的,这只会让这门艺术的路越走越窄。”
  “尤其是现在机器的发展,智能化的发展,让产品本身更趋于快餐化。机器生产一个砚台,它很快,很规整,一生产一大批,造价也更便宜,这对于传统手工艺来说是一个颠覆性的冲击。但是,我认为,歙砚雕刻本身是一门艺术,它是有灵魂的,是机器和人工智能所不能替代的。而我们这些传承人要做的就是让这些灵魂和精髓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和认可。这才是手工艺现在面临的课题。其实不光是砚雕,很多手工艺非遗都是这个问题,这是共性的问题。手工艺非遗的价值早已经远远超越了产品本身。”方学斌表示。
  正因如此,方学斌对于教学从来不会藏私,只要孩子们愿意学,他都会倾囊相授。“因为我也在进步,我也在学习,如果一个师父生怕教会学生饿死师父,那说明这个师父本身就是一个失败的师父,说明你没有进步,没有去学习,没有去钻研。”方学斌笑言。
  事实上,1991年出生的儿子方永兴是方学斌此生最大的骄傲。“我一直怕没有传承人,所以从小就在培养他的兴趣。好在他没有辜负我的期望,选择了砚雕作为终身职业。我也看到了他在不断进步。”
  而另一方面,90后的儿子本科毕业加入方学斌砚雕艺术馆之后,也让方学斌看到了年轻人的力量。2018年,在儿子方永兴的帮助下,方学斌选择了将“互联网+”作为强化歙砚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道路。方学斌说:“互联网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年轻人更加容易接受。微信、短视频、直播这些方式,我都在尝试,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谈到这里,方学斌再次充满了自豪感。“我们这些老同志对于新鲜的东西几乎是一窍不通,电脑都不会用。但年轻人不一样。他们很快能进入状态,并开发出新的模式,而这些新模式正好是我们这些老同志所欠缺的。”
  方学斌对于儿子和学生们寄予厚望,希望在不遠的将来,在年轻人的努力下,歙砚雕刻能大放异彩。
  钟情一生
  采访到最后,方学斌告诉记者,“我师父对我的影响非常大,他那个时候也是非常艰苦的,但他为了艺术奉献了一生。我一直记得我师父给我说过的两句话,一句是‘什么都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没有好的作品’,一句是‘因为喜欢,所以执着’。这两句话让我受益终身,是我一生的理念。”
  方学斌坦言,“我30岁之前,目标就是打好基础,做好自己的事情;到了30岁,我也有了一点小小的财富,这时候我就开始思考,砚雕要传承,要走出去,我如何在传承的路上走出自己的风格;到了35岁,我就开始思考,是不是应该将徽州四雕的文化精髓融入到砚雕当中去,这些东西不能失传,更不能以经济为导向,我身上应该还有更重的担子,就是让这门艺术传承下去。所以,后来我一直按照这个目标在努力。事业的推广,有了目标,才能为了目标去努力,才能更好地做下去。”
  事实上,方学斌有个小小的心愿。他设想,到了60岁,想要做一个全国巡展,让这门艺术被更多的人看到、认识,更好地传播出去。
  “一辈子做一件事,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乐在其中。”方学斌如是说。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方学斌迷恋砚石雕刻36年,成就骄人,依然朴实坚守,无疑是一个“砚痴”,他的一生,已深深融入一方歙砚之中。
  他一路坚韧地走来,支持他的正是这份传承弘扬歙砚艺术的担当,是艺术追求的乐趣,也是他的内心之美——永远对生活充满希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905279.htm